张静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强调群体合作方式。小组合作会带给学生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综合实践课程是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学生社交、写作、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学生的个体能力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开展研究活动时,离不开小组之间的合作。只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每个同学各尽所能,才能达到更有效的研究效果,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合作、交流中感受成长的快乐。
一、合理进行小组分工,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
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较大,有的学生参与性强,有的则习惯袖手旁观。小组成员的合理构成,是进行有效合作的保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搭配。强弱组合,让成员之间存在互补,做到团体间相互依存,相互发展。把全班同学分成五六个小组,让学生自愿推举小组负责人,每个小组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集体确立小组口号。在活动中,往往需要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调查访问、总结提升等一系列过程。在设定合作任务时要明确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干,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全组的学习任务和自己承担的角色。例如在开展“探秘家乡黄金”的系列活动中,大家选择了了解黄金文化、解密黄金开采、探究黄金加工、走近黄金交易等几个专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了分工,各司其职,分头开展搜集、调查等活動。在最终的汇报展示中,有的小组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有的将调查报告编成快板,还有的小组发挥电脑特长,做成了动画。各组的汇报各具特色,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教师有效指导,提高组内沟通交流技巧
在实践活动中,有的成员被组织排挤,有的成员独自包揽,自己说了算,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些问题是小组活动时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小组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效果。在进行活动前,我会先拿出一节课讨论如何合作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分别展示正面和反面案例,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往届学生是如何快速、有效开展小组活动的。同时让学生讨论:当组内意见发生分歧怎么办?通过讨论让学生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在活动中,教师也密切关注各小组的动向,一旦发现问题,适时进行指导,避免学生偏离主题。对过于出风头的学生,建议他“听听别人的意见”,对不善言辞的同学,适时地问一句:“跟大家说说你的意见,好吗?”
三、进行多元评价,总结提升
小组活动结束后,对小组及成员的评价尤为重要。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交流中学习,学习中发展,感受成功的快乐。综合实践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注重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展示出来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性。评价角度要多元,从态度、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完成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的形式要多样,采用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相结合,建立这种开放式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对探究的内容、过程进行深层次的反思。
总之,小组合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教师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启发,优势互补,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