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的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一反传流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生动的情景,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落实小学数学关于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增强应用意识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解决问题教学则肩负着完成这一目标的责任。
关键词: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策略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应用意识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解决问题教学则肩负着完成这一目标的责任,理应引起一线教师的重视,并应通过有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予以落实。
一、低年级重在夯实解决问题的基础。
1.重视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打下坚定基石。
小学一、二年级知识很简单,对于经历过学前教育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学习起来并不难。但他们欠缺的是对四则运算意义的清晰认识,导致有些孩子到了高年级不知该选择哪种运算来解决问题,列式有误,则满盘皆输。因此,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就应多追问学生采用某种运算的理由,促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明确认识,为高年级较复杂应用题的解决打下逻辑思维的坚实基础。比如一年级看图列式:左边画有一篮子青椒,上面标6个,右面画3个青椒,问一共有几个?学生独立看图后,指生说图意,然后列式,重点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学生答得不够标准时,教师做示范“因为求一共有几个青椒,就要把篮子里的6个青椒和篮子外的3个青椒合在一起。所以用加法。”学生再交流,在陆续的练习中,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表达的机会。其他运算同样实施教学,学生便清晰地认识到各种不同运算的应用范畴。
2.结合直观,认清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讲清解题思路。
低年级是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注重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思路训练,会为高年级做出良好铺垫。因此,在课堂上,每一题都请学生讲讲解题的思考过程,将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当学生不易理解时,多借助直观,化抽象为具象,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盲区。如:二年级上册,学生学完6的乘法口诀后,练习题中出现“小明和伙伴们租了两条船,一条坐了4人,另一条做了6人。一共有多少人?”个别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指生说说题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再找一些学生到前面按照题意站队。并通过与6个4人的站队方式进行对比。使学生的认识由混淆到清晰。
二、中年级重在构成问题信息间的联系。
中年级解决问题,由一步跨越为两步,有些孩子两步间的思维衔接出现错位。通过问题的连环设计,使学生发现错位之处,逐步修正,形成正确的联系,从而合理运用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比如:四年级下册,“一个男孩坚持游泳,每次都游7个来回。这个游泳池长50米。他每次游多少米?”一部分学生用50 ×7=350米加以解决。通过追问:“50表示的是什么?”“7表示的又是什么?”“50米是1个来回的长度吗?”学生发现其中有误的原因并改正。然后,指生说整题的解题思路,要重点说清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计算后得到的又是什么,下一步是哪两个量一起计算,得到的又是什么,再小组内每生都这样交流。凭借大量的如上练习,使学生对两步计算加以解决的问题,认识比较清晰明了。
三、高年级重在将较复杂的问题化难为易。
设置梯度练习,由易到难的解决和讲解中,发现变中之不变。高年级数学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复杂。明显不同于以往之处就是步骤增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有些孩子会出现因畏难止步不前,无从下手的情况。为消除学生的这种消极情绪,可为学生创设逐步推进的梯度练习,使学生懂得所谓的难题,其实都是由简单的问题演变而来,只是有些信息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隐含其中,需要通过所给相关联的信息计算得出。但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运用學过的四种运算加以解决。比如:六年级下册,“一堆煤成圆锥形,高2m,底面周长为18.84m。已知每立方米煤重1.4t,这堆煤大约重多少吨?”为降低学生对于这种复杂习题的畏难心理,可先出示“一堆煤成圆锥形,高2m,底面周长为18.84m。它的底面半径是多少m?”学生解答并讲清思考过程后,将问题改为“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提问:“这回和刚才的习题有什么不同?”“没给底面半径怎么求体积?”“试试解答吧。”学生完成后,再改成原题,学生独立解答,仍要追问每个数的意义,每步求出的是什么,逻辑清晰地讲清思路。在变魔术式的练习中,学生会觉得新奇有趣,有挑战性,品味成就感,不再害怕,不再犹豫。
另外,画线段图、画图示、试数、等量代换等,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大大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度。
总之,解决问题的教学承载着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同样数学也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各种有效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助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助力学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作者简介:贾云艳,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碾盘乡中心小学校工会主席。曾获得抚顺市希望工程工作先进个人,抚顺市教育系统“我的教育故事”征文比赛二等奖,东洲区师德标兵称号。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