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问题的分析与反思

2019-07-15 09:51王衍泽
祖国 2019年12期
关键词:精神需求

摘要: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使得我国经济水平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人民物质生活资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但在这个令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成果背后,却隐含着极大的威胁与痛楚。人们过度或错误的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忽视了精神素质的提升和精神生活的有效建设,由此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异化。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入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展开分析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并从教育、社会、个人,三个方面对精神生活的有效建设提出了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精神生活异化   精神需求   精神生产

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就是人的生产过程及人生产创造出的产品与人相对立或成为了反对人支配人的一种力量,在这种异化中,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奢望,人变成了“扁平化”的人。本文的精神生活异化指的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精神生活被物质力量所支配,使人的精神生活在“金本位”的怪圈中运行,从而导致价值取向不明,理想信念迷失等一系列反常现象的表现。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市场经济丰富了我们的物质资料,在此同时发展了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促使了人类生产的再次进步。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大大的加强了人对物的依赖性,从而引发了现代人更注重对物质欲望的满足却忽视了对精神素质的提升,导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异化。因而,从社会历史现实的角度上对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作出分析与反思是极为重要的。

一、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所以我们必须从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过程出发,通过对精神需求、精神生产及产生的精神资源的内在机理的分析,概括出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物化的精神需求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已明确指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由这种以生存为前提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满足带来了新的需要和新的满足,这种新的需要及满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本来就无可厚非。但是现代人在追求物质目标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建设,甚至用物质目标把整个精神生活“覆盖”掉。换句话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交往活动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代替或等同。人们在作出一些选择时通常都会优先于有助于获得物质利益的选择,这就使人的精神需求受一定的物质倾向影响。同样,因为人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处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生产领域中,所以人们的交往范围及其选择也逐渐的被物质利益所侵蚀,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简化为金钱与利益的关系,人的自由本性、良知、道德、感情以及其他属人的特质,都被属物的关系所代替,变得商品化,庸俗化。这些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明显的特出一个结论,部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已经被物化了。而这种物化也仅仅是个开始。

(二)异化的精神生产

从人们社会生活的实际过程来看,我们的精神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会受我们精神需求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和代替,资本或金钱就是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在这种物质利益追求的影响下,这种利益至上的关系变得反过来支配人,从而物化了人的精神需求。在这种被物化的精神需求下,我们的精神生产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大致体现在教育领域和文化领域上。在教育生产中,人们从小就被告知要学习“有用”的知识,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何为有用呢?显而易见的,这里的有用也是处在金本位思想下的有用。在我个人看来,知识是没有“有用”与“无用”的区别的,我们崇尚教育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取,但这种培养与获取决不是以未来能赚多少钱为衡量标准的,而是要按照自身的条件与兴趣来进行选择。在文化生产过程中,一些精神生产和追求只有被还原为最低级的阶段才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越来越多庸俗的,反映不良价值观念的综艺节目与影视作品,出现在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中,给予人们错误的精神导向和价值观念,使社会的健康的精神生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三)匮乏的精神资源

由于物化的精神需求和与之共生的精神生产,真正反映我们人本身的精神资源自然也就变得极度匮乏,这种精神资源的匮乏体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全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精神资源在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大众文化中逐渐变得单一和浅薄,人们越来越不愿的去做一些真正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提升人精神境界的精神文化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充斥着整个市场的公式化音乐,公式化或低俗化的曲艺类节目,还有许多为博人眼球,毫无下限的综艺产品。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人们对外界的精神资源和自身的精神世界的建设也是处于一种淡漠的状态。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18年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调查结果,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这个数据就确确实实表明了人们对自己精神建设的淡漠,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涉及与自身相关的直接的物质利益外,外界的其他事物似乎都可以漠不关心,而长期匮乏的精神资源又无疑会对我们自身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生产造成不良的影响,变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二、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反思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也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②故人类的精神生活在反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物质世界起到反思与指导的作用,如何正确科学的进行这种反作用则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分别从教育,社会及个人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现代人精神生活异化的问题提出反思及个人的见解。

(一)回归于现实与个人的教育

在教育领域中首先要强调回归于现实,这是至关重要的。回顾我们每一个人在中小学时期的教育,尤其是在德育方面,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阶段的教育对人的精神发展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是书本上建立起人应该有的精神世界与精神生活,书上告诉我们应该做人应该谦逊有礼,对长辈应该恭敬孝顺,对不义之财应恪守本心,分文不取。但是这些知识是脱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有些东西甚至于是与现实生活相背离的,这些种种都让受教育者在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的情况之中纠结徘徊,焦虑不安,其结果只能导致受教育者只观其表,不解其意,只知道我们书里说的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而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人是应该根植于现实之中的,所以我们应到把针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根植于现实之中,将现实的社会生活与个人的精神生活相结合。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受教育者在真实的社会实践的指导下,提高受教育者对社会的认知,对是非的判断,同时激发自身尊重生活,热爱生活的动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成对自身精神生活的有效建设。

在教育领域中也要强调回归于个人。本人认为,我国针对精神建设的领域一直有一个弊病,那就是总是倾向于选出几个普遍标准,通过对这几个普遍标准进行考察后进行一个量化评比,如果说这种情况是国家为了选拔人才进行的考试,这么做倒也无可厚非。而问题的关键是个人的精神建设领域是有其特殊性的,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个人的心理状态差异都是不同的,在这种状态下,如何能够用一个标准去对千千万万个受教育者进行评价?很显然,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個人精神发展的特殊性。社会在发展,历史在推进,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也都不是从一而终的,所以在个人的精神建设中应更注重对个人特殊性的尊重,对待差异与个性应到保持更宽容的心态,深入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从而对个体的精神生活起到良好的指导建设作用。

(二)加强社会文化建设

在我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变成了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了。现如今,加强我国社会文化建设需要从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一方面,我们要在前辈们留下的优秀传统的文化中辨别与去除现当代的庸俗低俗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要在现当代的社会文化中根据自己时代的要求去弘扬、理解与继承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无数次的指导中华民族儿女克服困难,同舟共济。而在现代社会中,我国不断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各种文化的生长带来了优良的土壤,由于多种文化的蓬勃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多样化思潮,但是我们对于文化的辨别能力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提升,这就给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迷惑与困扰,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文化滋养与解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去辨别与除去当代的低俗文化,重塑我们的精神世界。

同时,我们必须要在当代的社会文化中根据自己时代的要求去弘扬、理解与继承传统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生成的社会意识,必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必然会掺杂一些不适用与现当代社会的糟粕成分,例如,封建迷信思想、特权思想、男尊女卑思想等。而诸如此类的思想,正是我们现今社会所必须摒弃的,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下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对传统文化进行新时代的审视和改造,这样才能有效的继承与弘扬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世界起到指导性的意义。

(三)个人对精神的自觉

前面说了教育与社会对个人精神生活建设的影响,接下来我将从个人的角度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建设提出反思。无论什么样的理论与方法,最终是要归于个人的实践及其感悟,我把这种个人的实践和感悟称之为个人对精神的自觉。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等,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天地境界。他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最低等级的境界,处在自然境界的人们只能凭借本能进行重复性的劳动,而天地境界则为最高,处在天地境界的人超越世俗,自同与大全。冯友兰先生认为,自我意识是提升个人境界的关键之所在。“自然境界的人生不需要对人生有任何理解和自我意识;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需要有一点对人生的理解和自我意识;天地境界需要的人生理解和自我意识则最高。”④人对精神的这种自觉或者是自我意识就是对人所处的一切社会关系之下的自觉,例如,个人的理想信念的树立、教育程度的提高、道德观念的形成等。我认为这种对精神的自觉,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这种从“自然”到“天地”的过程或是说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我们每个人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自觉的对自己的精神世界加以改造,并不断反思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对自己的精神生活进行指导与建设,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实践与不断的内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我们个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如果不加以调节和建设,更会影响每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客观物质社会进行建设与改造,也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发挥国家社会的调节与控制作用,同时要加强公民的主体自觉性,提高全体国民的精神素质建设,才能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更进一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477页。

③《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7页。

④《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起》,《学习时报》,2018-09-12。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32.

[2]《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M].477.

[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人民出版社,2013:17.

[4]从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说起[N].学习时报,2018-09-12.

(作者简介:王衍泽,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精神需求
居住环境的精神需求
探究传统装饰艺术品在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铁路货运服务质量特性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