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玲 姚继昌
摘 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加强思政教育方面普遍采取了传统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旨在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然而这种模式往往事倍功半。那么,如果把学生社团管理和思政教育相契合,发挥学生社团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性、间接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将会取得传统思政教育所无法企及的效果。
关键词:学生社团管理;思政教育;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69
古人講的寓教于乐,实质上是追求一种教学境界,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将教育和娱乐结合起来,使受教育者能在娱乐中获取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是将教育和学习转化成为一种乐趣,为师者开心,为学者快乐。因为当今大学生的个性更为突出,思想更加活跃,理念更是超前,所以思政教育的难度在逐渐加大,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陷入了众口难调的困境。实践发现,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是思政教育的最好补充,让学生参与到社团管理中,感受集体力量,享受团队福利,深受制度约束,耐受挫折失败。将思政教育寓于社团管理,不断充实大学生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积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 高校社团管理对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校园生活需要,在充分体现兴趣、爱好、心理和志向的作用下自愿形成的组织,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对于民族性院校而言,学生社团作为融洽民族关系,促进学生交流,发挥教学特色,实现成长成才的前沿阵地,其建设与发展的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1.1 社团活动与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
大量鲜活的事例证明,大学生社团活动一旦融入思政教育中来,往往会使传统的思政教育脱离举步维艰的困境,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月活动、社团活动方案制定之初,将思政教育内容合理的分解到每一项具体的活动中,通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一方面,参加活动的大学生不在单纯的抵触思政教育;另一方面,新颖的方式、实用的方法会使思政教育的内涵更深刻、外延更扩展,且更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1)社团活动的隐性思政教育价值更优化学生管理的模式。高校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兴概念,是综合运用高校各方面资源,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思政教育工作。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凝聚信念、坚定意志以及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等功能。切实加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督促大学生自觉修身立德,砥砺学问,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思政教育的正确社会取向价值更贴切学生性格的养成。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基本上都会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方案也会经过学校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核和把关,其所主张的价值理念和工作初衷往往会包含大量的思政教育内容,一方面符合大学生的理念认知、思想动态和人生信条,对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性格养成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符合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和理解角度,对大学生敢于拼搏、乐于生活的人生态度的养成具有重大帮助。
(3)寓于思政教育职能的社团活动更符合学生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风校风,不但拥有浓厚的学术气氛,还是重要的科研基地。那么,大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活动或多或少的总会与学校的科研活动相结合,比如学校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模拟面试、就业供需会等,实际上为大部分的社团成员提供了一个多参与、多锻炼的平台。
1.2 社团管理与思政教育的合理互补
我们一直在强调大学生社团必须遵守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保证参加社团的大学生是自愿的,而且社团活动色吸引力来自于社团本身的独特气质,参加社团的大学生需要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来说实现心理、情感、文化、生活和社会的需要。
(1)强化对学生社团的管理,正确开展学生活动。学生社团要在学校的有效监管下开展活动,不能为了单纯的提升思政教育的隐性作用就放任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组织者是学生自己,但开展活动的目的,所要达到的效果,活动结束后要如何总结,必须有专业的辅导员、团总支书记或者相关授课教师予以点评,促使活动正确积极,展示正能量。
(2)深化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传帮效应。学生干部是一届一届干出来的,是一个一个培养出来的,自主成才的例子有,但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在学生社团里一步一步打磨,一件小事一件小事锻炼出来的。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社团,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训教育力度;一方面要发挥先进带后进的传帮效应,实现一届更比一届强,一茬更比一茬优的目标。
(3)加大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全面汇聚组织力量。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多方位、全视角、深层次的参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采取的多为满堂灌的方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甚者可能会出现逆反心理。通过学生社团传播正能量,组织开展具有红色印记的实践活动,将性格迥异的大学生运用不同类型学生社团汇聚在一起开展各项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2 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不断的促进人的成长和成熟,正能量来自于教育中,接受正确的理念引导是提升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相对封闭,特别是在中小学期间,学生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合理的认知,就应当采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但大学不同。一是思政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从思政教育的理论上来看,研究基础知识的多,深入实践的少,大多数的研究纯粹是就理论研究理论,而跳出理论怪圈研究实际应用的少;二是被迫接受与主动获取之间还存在误区,学生的天性跳脱,具有极强的心理防范意识,但又没有形成完全的辨识能力,在思想的认知上极易产生左右摇摆的“墙头草”效应;三是传统教育模式与新教学手段的结合还存在困境,一方面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认为,思政教育是严谨的科学的古板的,不能轻易的掺杂其他内容,而新思维模式下的思政教育却认为,思想教育最好的额方式就是潜移默化;四是高校学生的社会需要与心理需要之间严重脱节,从高考之前的高压学习状态进入相对轻松的高校学习,以及社会上的大学无用论和大学终生论的甚嚣尘上,导致心理预期出现偏差;五是一边倒的评价机制完全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唯学习论、唯成绩论和唯官本位论在高校的评价机制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古人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高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有成熟的认知能力和完全的辨识能力,也有承受痛苦伤害和失意冷落的心理预期和排解能力。高校不是处于封闭状态,而是自由开放的新境界,每一位大学生每时每刻都接收到来自不同渠道、不同领域、不同环境、不同主体宣泄给他們的诸多有用的、无用的、徒耗流量的各类信息,有些可能会颠覆理性认知和合理知识结构。因此,通过学生社团加强思政教育是一条可选道路,一方面极度契合高校学生的思想需求;另一方面完全符合锻炼学生自主认知能力的最佳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再强调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3 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
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和突出,特别是民族类的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关心、指导和管理力度,通过支持和鼓励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大学生生活需要的同时,紧密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辐射引领作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发挥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依托。
3.1 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
都说大学是个小社会,是大学生踏上真正社会之前的历练期,所以大学生在校期既要学专业知识,也要学会做人、做事。学生社团开展的各类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不仅需要将专业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还要对创业能力提前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培养、锻炼和提高,通过创新创业培训和自我适应的过程,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如联系企业,到工厂参观实习,让学生更了解企业,了解社会,与社会接轨。
3.2 感受学生社团的活力
学生社团的生命力和存在感,不是学校有多支持、经费有多充足、活动范围有多广,更多的原因是基于学生社团自身的活力决定的。学生社团和思政教育并不矛盾,也不天然的存在冲突,实际上把思政教育融入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热情,也能在活动过程中持续激发思政知识的隐性教育作用。在思政教育上形成开放多样、符合民族综合性大学特色,融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校训的科学的思政教育理论系统。创新大学生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社团培养和提升学生素质的新模式。加强学生社团管理与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
3.3 发挥学生社团的动力
完善并落实学校思政教育各项措施,是实现社团管理与思政教育双赢的前提。这些措施有组织领导、管理队伍、制度建设、质量监控、经费保障等方面。充分利用辅导员在社团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面的关键作用。整合或者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有效实施思政建设、文化建设、队伍建设和理念建设。一是持续创新社团管理体制机制,辅导员和团总支书记要积极介入,一方面运用管理技巧和社团建设的需要,确保全体学生团结协作;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组织的自主能动性,主动加强社团建设,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二是不断提升学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大学生干部教育培训引导力度,建立能上能下的岗位竞聘制度,做到优者上、劣者下,实现学生干部的优胜劣汰。第三,建立大学生社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评价、反馈体系,定期跟踪督查问效,实现学生社团在思政教育上的“主人翁”地位。
3.4 实现学生社团的价值
在健全学生社团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利用高校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强化思政教育的功能发挥,引导和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建立评比淘汰机制不断增强大学生社团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动力,通过创建一批品牌大学生社团来起到示范和带动更多大学生社团沿着健康、向上、快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昌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主体性视角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2).
[2]钟文苑,卢文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的视角[J].高教学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