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诗作里的音乐思想

2019-07-15 03:33何炯妍
神州·上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白居易分析

何炯妍

摘要: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享誉盛名,驰名海内外。作品通俗易懂,韵律优美,本文主要分析了白居易音乐思想形成的大环境原因,从文学性与音乐性两个方面对其诗作里的音乐思想进行探究,这也是对古代诗词认识的一个新的视角,以此提高人们对音乐与文学的认识,具有知识普及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白居易;音乐思想;分析

一、中国的乐教传统

世界各国学者公认:音乐和舞蹈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形式,早在人们学会使用文字符号记录之前,就已经懂得唱歌及舞蹈,歌舞一直是一体化的。《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掌成均以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用我国习惯的说法则是诗、乐、舞三位一体。但是郭沫若先生认为音乐的地位高于其他艺术,他在《青铜时代》里提到:“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的,绘画、雕镂、建筑等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连依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包含其中。所谓乐者,乐也,凡是使人发展乐,使人的感受可以得到享受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但它的音乐为其代表,是毫无问题的。”(1)尔后的漫长发展,乐及禮逐渐成为教育的内容,乐教也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儒家论学即有乐学之说,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学而》首章即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把“乐”提到了很高的地位,认为“乐”、“诗”与“礼”是并列,甚至乎,孔子认为懂不懂“乐”是一个人成熟并且有所成就的标志。他强调:“不能诗,与礼谬;不能乐,与礼素。”中国古代文人受此影响至深,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传统文化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根深蒂固。

二、音乐与诗词的关系

《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也,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见,自古代开始,诗歌与音乐的本质关系已被发现及认同。现代词学家胡云翼先生首创“音乐的文学”的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切的关连。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字。”胡先生所讲的文学是广义上的文学,运用在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上也是十分贴切的。以《诗经》为标志,音乐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开端和基础就成熟了。音乐文学这一词从关联性上更好地总结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在以后的发展中,两者互相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更新。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音乐家和教育家赵元任先生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底、高超的音乐修养、丰富的创作经验首先论述了吟和诵的关系,他从歌曲中词曲结合、音乐形象等的角度,首先论述了诵和唱、歌与诗的异同,依托这一理论,我们可以从“演绎”这一角度去理解其作品里更好的“诗意乐境”。著名哲学家、文化学家朱谦之先生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是近代中国意乐文学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出古入今,引证中西,首论音乐与文学的关系,次论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继而分论中国历代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之具体形态。

三、白居易诗作的音乐思想

综上,我国古代很多文人受到孔子的“乐”思想影响至深。特别到了盛唐,是中国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唐代很多诗歌中涉及到音乐的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白居易。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享誉盛名,有“诗王”、“诗魔”的称号;在音乐文化领域上,他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在音乐评论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白居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与他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儒家思想对白居易深刻的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他在音乐上的成就。他热爱音乐、享受音乐,同时又精通乐理,认为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他所写的诗里,与音乐有关的诗占了很大一部份,不但涉及到唐时期的宫廷音乐,而且也涉及了民间通俗音乐,其题材包含琴、琵琶、筝、笛等乐器,还有各样的演奏者,如歌妓、舞妓等。诗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音乐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记述了诗人自己对音乐独特的见解。而他的诗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音韵优美,有很多选作都编入了学生的教材书里。这可能也是跟音乐的特点有关,它的平民化与通俗化特点突出,而白居易的诗词创作大多是通俗易懂。首先,他注意到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他感伤诗的代表作《琵琶行》也是其描写音乐诗篇中最著名的一首,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已,抒发了自己受到的打击、情绪的低落及愤慨之情。他也清楚地交代了创作动机:“勿庸赘言:予出官两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可见,白居易认为音乐是政治的反映,他把声、情、政三者联系在一起。我们分别从文学性方面及音乐性方面来分析他的诗歌的特点。

1.从文学性方面进行分析

白居易诗歌的创作有非常强的叙事性及通俗性。这在于他的主张在于“言志”传统。《策林》六十九《采诗》云:“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这与《诗大序》中:“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有很高的契合度。两者的内核共同性,足以看到白居易发展了《诗大序》中的诗歌理论。他注意到政治与音乐的关系,从诗歌里体察社会治乱、人情哀乐,对现实中的政治有一定的认知。在《与元九书》中,他写道:“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时事,也就是《秦中吟序》中所谓“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也就是《与元九书》中所谓的“裨补时阙”。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时事,但目的是为了现实。白居易的诗歌也具有很强的通俗性,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明确地强调了语言必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到了极致。

2.从音乐方面进行分析

正如上文提到的,白居易的诗里面提到很多乐器还有诸如歌伎、乐伎之类的演奏者。这是诗歌里音乐性很强的体现。据统计,在白居易的诗作里,有三十次提及琵琶,一百三十六次提到古琴,还有其它许多乐器的出现。另外,由于他精通乐意,对各种乐器有很好的了解,在他的诗篇里,有很多描述乐器演奏及美感描绘的文字,如《五弦》(又作《五弦琴》):“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赵叟抱五弦,宛转当胸抚。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十指无定音,颠倒宫徵羽。坐客闻此声,形神若无主。行客闻此声,驻足不能举。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所以绿窗琴,日日生尘土。”这首音乐诗里白居易用到“风和雨、鬼神语、鹊报喜、猿啼苦等字眼来强化人们对听到的演奏时的感受,时而喜气洋洋,时而悲伤成河,把五弦琴的演奏曲的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白居易的创作考虑到了音乐性具通俗化及平民化的特点,保持了音乐的节奏美和形式美,所以普通平民也能吟唱他的诗歌,如《长恨歌》,通俗且押韵的语言,不仅有中国传统诗歌的诗情画意,也在语言风格了凸显了文学音乐美。

诗歌与文学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已成为一种“显学”,关于诗词与音乐的关系研究成绩是显著的。从文学与音乐方面进行分析诗歌,既让我们对古代诗词有更好的认识,也让人们更加注重情感的作用,强化自身人文情怀,提高鉴赏能力。本文从文学及音乐性方面分析白居易诗歌也只是冰山一角,望能令更多人了解白居易,了解我国古代的音乐文学美。

注释:

(1) 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编.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92

参考文献:

[1]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

[2]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2.

[3][唐]白居易.白居易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唐]白居易.白居易诗集校注[M].谢思炜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孔子.论语[M].张燕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6]郭戈.我国的乐学思想传统[J].课程·教材·教法,2014.5.

猜你喜欢
白居易分析
早蝉(节选)
ART IN THE FIELD
早冬
早春(节选)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赋得①古原草送别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即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