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霞 张洁
本文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校级科研项目《基于SSM和亲景度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华客源市场特征》(编号:sxjs201729);西安市社科规划项目《西安与中亚国家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协同合作研究》(编号:16Z47)
【摘 要】 本文基于旅游共生理论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的旅游合作路径为研究对象,以两国间的共生环境、共生条件以及共生模式为研究内容,探析双方在旅游合作的共生驱动力和优势条件。探析中哈旅游合作路径:中哈政府双边应积极倡导共同构建“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在中哈区域旅游合作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商;在旅游资源配置和要素的组合中应该充分保障旅游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从而促进两国区域旅游合作稳步发展。
【关键词】 旅游共生;区域旅游合作;路径
一、研究背景
“丝绸之路”在联结中西经济,传播多样文化,沟通多元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15世纪地理大发现和世界格局的改变,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日益显现而陆上丝绸之路的作用逐渐衰落。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区域化发展趋势逐渐增强,丝绸之路作为资源共通、经济共享、文化共生的重要纽带再一次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中旅游作为集经济、文化、社会功能为一体的开放性活动成为首要关注的领域。1988年,在UNSECO和UNDP的倡导下 “丝绸之路研究计划”启动,打开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大门。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2014年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东段项目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部分,中亚五国与中国交流密切,经济合作广泛,旅游文化交流频繁。其中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五国中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2015年GDP总量已经达到1843.61亿美元,其中旅游贡献占GDP总量的1.7%,2017年前三季度旅游入境人数超过500万人次,增长高达1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因此在中亚五国的旅游产业发展中潜力巨大。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哈两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本研究基于共生理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集中讨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旅游发展合作路径。
二、旅游共生理论概述
“共生(συμβ?ωση)”源于希腊语,来源于生物学研究,1897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次提出共生概念,共生是指不同生物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大要素。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共生模式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共生组织模式和共生行为模式。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总和构成共生环境,包括人文环境、政治环境、市场环境等。
周伯乐(2015)认为“旅游共生”是指在共同承担责任和共同分享利益的前提下在旅游市场中相互发展和促进,寻求彼此之间的互存互惠,进而构建和谐的统一整体。钟俊生(2001)提出“旅游共生”包含两方面内容,包括在共生单元内(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各地区之间出于共赢互惠目的地而自愿采取的一种合作方式;二是指旅游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和各环节之间,各相关主体之间,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等所形成的相互依存促进的关系。
总的来说“旅游共生理论”是在生态学理论基础上,将独立区域旅游目的地或者目的地各要素作为共生单元,以目的地或各要素之间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为共生环境,目的地之间以及目的地内各要素的合作或者对立状态为共生模式。如苏章全、唐仲霞等(2010)利用共生理论对滇西北旅游圈、 “孟中印缅”旅游圈和青藏地区的合作共生的驱动力及合作共生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潘辉等(2016)基于共生理论和SWOT分析法对皖南文化国际旅游区的竞争合作进行了研究。周伯乐(2016)基于共生理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研究了我国旅游企业的共生合作关系;彭曦(2016)以共生视角为切入点,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旅游共生理论”也适用于研究入境旅游,
综上“旅游共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研究,但是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区域间的旅游合作,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却少有研究,因此本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基于“旅游共生理论”中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以及共生模型为切入,以中亚五国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哈萨克斯坦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研究共生关系来提升中国与哈国之间的旅游合作。
三、旅游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哈旅游合作共生单元与环境分析
目前,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五国中最大的客源国。2011年,国务院批准开放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地。2016年7月,中国公民组团赴哈萨克斯坦旅游业务正式启动,哈萨克斯坦开辟了60余条旅游線路以吸引中国游客。2017年上半年,哈萨克斯坦访华人数达10.96万人次,同比增长12.7%。2016年我国赴哈游客25.79万人,同比增长3.4%。从目前中哈两国旅游发展程度来看,两国目前尚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1、中哈区域旅游合作共生单元分析
在“旅游共生理论”中目前中哈旅游合作中共生单元主要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层面政府间合作,主要以国家政策为引导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背景,中哈双方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人才培养、旅游签证政策等相关领域进行合作;另一类则为相关机构,如中哈双方旅行社、旅游企业等在实际操作中对中哈旅游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在旅游共生视角下的中哈区域旅游合作单元主要为政府宏观层面和各大旅游企业。
2、中哈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环境分析
“旅游共生理论”中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综合,是共生单元发育的依托。旅游共生环境涉及政府政策、区内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辅助行业发展状况等各方面。
(1)优越的区位优势,相对便捷的交通条件。哈萨克斯坦位于我国西部,是中亚五国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哈两国国界长度约为474公里,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倡导下,中哈边新疆境的霍尔果斯口岸已成为两国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交通运输的重要中转站。2011年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举行了铁路对接仪式,国际运输大通道的打造将极大促进双方游客的互信互访。在航空交通方面,在原有北京和乌鲁木齐分别往返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的航线基础上,阿斯塔纳航空公司和SCAT航空公司在2015年至2017年已经开通阿拉木图——三亚新航线、阿斯塔纳——三亚、阿克套——乌鲁木齐航线、阿拉木图——上海和阿斯塔纳——上海航线。因此中国与哈国的旅游交通通达性优势显著,已经初步形成陆上和航空两大主体交通网络。
(2)独特的旅游吸引物,互为补充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作为旅游活动核心环节,是吸引游客到访目的地参观的核心因素。哈萨克斯坦与我国的旅游资源既有差异又有互补。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哈萨克斯坦领土横跨亚欧两洲,是中亚地区典型的内陆型国家,哈萨克草原旅游景观和亚欧民俗风情独特,但缺乏海滨景观和热带旅游风光,因此我国的很多海滨城市成为了哈国游客的首选目的地。而我国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是吸引哈国游客的主要资源之一,如丝绸之路有关的大遗址和历史文化遗产。而哈国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如哈萨克族的民族服饰以及传统美食等都是吸引我国游客到访哈国的重要因素。互补性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的关联性大,2014年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获批,三国联合申遗对于充分保护和了解丝绸之路历史遗迹有着重要意义。哈萨克斯坦的一些自然景观生态旅游景区,成为中国科考、探险和户外运动游客所向往和追求的特殊旅游产品,与中国生态景观旅游产品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中哈在旅游合作的资源共生方面即存在差异又存在互补,有着较强的合作基础。
(3)互通的旅游合作意愿,深厚的合作政策支持。共生单元之间的竞合离不开双方合作发展的意愿,只有双方互通互信,共同努力才可以在旅游合作方面产生成效。在我国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哈国积极响应,于2014年提出“光明之路”,在基础设施和经贸发展领域积极与我国对接。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投资发展部关于便利中国公民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团队旅游的备忘录》正式签署,两国旅游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标志着中哈正式启动中国旅游团队赴哈萨克斯坦的旅游业务。2017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和哈萨克斯坦文化与体育部共同主办的中哈旅游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双方共同举办中哈旅游年,在共同构建高效旅游合作机制,服务两国游客,完善两国交通对接,便利出入境政策,完善旅游人才培训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合作达成共识。2018年,哈萨克斯坦为过境阿斯塔纳于阿拉木图国际机场的中国公民开通72小时国家免签政策延长至2019年12月底。
四、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哈旅游合作共生模式及机制分析
在共生理论当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外部条件。共生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称为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1、中哈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分析
共生模式根据组织程度上的不同可分为四种模式。其中对于共生单元来说共生关系发展的完善阶段则是“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
在中哈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模式中,中哈政府双边应积极倡导共同构建“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在外部宽松的共生环境中,两国区域旅游目的地需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双方内部的政策制定也应当本着公平互惠互相发展的原则不仅是从战略层面为旅游企业合作促成一体化互惠化的环境,为国内外游客塑造一个繁荣的区域旅游市场。
2、中哈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机制分析
中哈区域旅游合作在双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要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在旅游共生机制当中行政推动机制、市场调节机制、人文融合机制等都成为中哈双方在今后合作中需要关注的领域。
中哈双方应积极建立各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对话联络机制,在现有的框架下不仅完善政府层面的常规会晤机制,同时进一步利用专家学者,行业领袖,民间大使等资源,形成官方和民间两大主体。在中哈区域旅游合作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商,为自助入境游客提供口岸入境签证,缩短办理公民出入境通行证的时间。逐步实现旅游团队人员过境手续的便利化,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旅游团队人员过境手续的便利化措施,进一步完善中哈旅游合作的行政机制,为市场合作奠定基础。
在中哈两国区域旅游合作中,在旅游资源配置和要素的组合中应该充分保障旅游市场主体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发中哈两国游客都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增加两国游客对于目的地形象的积极认知。以特色旅游为抓手,全面开拓和发展区域内旅游宣传促销的合作。积极支持和参与各方组织的各类旅游节庆、展会及考察活动。利用好现有的空中航线,加大区域旅游产品、线路的宣传力度。
五、结论
本文基于生物学演变而来的“旅游共生理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基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以及共生模式分析了中哈区域旅游合作的条件以及合作机制。目前中哈旅游合作在共生单元上不仅局限于双方政府同时更多的民间机构和组织也加入进来。两国的共生合作环境和基本条件也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虽然区域旅游合作的一体化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在现阶段条件下很难实现,但是中哈双方已经不断努力加强沟通合作,在不久的将来中哈双方的区域旅游合作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李文兵,南宇.论丝绸之路沿线旅游合作机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1.195-200.
[2] 刘云.共生理论视角下“孟中印缅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学术探索,2013.6.35-38.
[3] 潘辉,朱磊,徐永红:基于共生理论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竞合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56-58.
[4] 蘇章全,李庆雷,明庆忠.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西北旅游区旅游竞合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99-103.
[5] 唐仲霞,马耀峰,肖景义.基于共生理论的青藏地区入境旅游区域合作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2.23.100-105.
[6] 周伯乐.基于共生理论的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企业合作分析[j].金融经济,2015.3.32-34.
[7] 朱德亮,张瑾.基于共生理论的桂黔湘边区民族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2.4.185-192.
[8]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9] 成竹.基于共生理论的滇越国际旅游合作研究[D].云南大学,2015.
[10] 谢晶.长江三峡游船共生机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1.
【作者简介】
苏红霞(1972—)女,汉族,陕西长武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入境旅游、游客行为.
张 洁(1993—)女,汉族,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入境旅游、游客行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