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凡
三千多年前,如果我们顺着尼罗河畔向东望去,一定会惊讶于一个事实:当世界文明尚处于荒芜之时,这条线上却不断出现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金碧辉煌的金字塔、美轮美奂的空中花园……这些文明所存在的古国曾如日中天,就如《陈涉世家》中所描绘的秦始皇统治下的秦朝那样:“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往事越千年,当我们再次沿着这条线望去时,会发现河还是那条河,人早已不是三千年前的原班人马。一个个文明古国,成为历史中的尘埃,正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真正延续至今,“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的,只有中华文明。三千多年来,中华文明虽然有冲突,有融合,有危机,但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这就让人不禁想问一句:“为什么?”同样是千年古国,只有中华文明经久不衰?一个民族兴盛与否,又与其文明有何关系?
在我看來,中华文明能够几千年经久不衰,其核心价值观功不可没。早在商周时期,周人便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治国”的价值观,并形成了以“是否有德”为标准的天命观。周人之所谓“天命”,在战国时期就被孟子解释为“民意”,道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因此,历朝历代都有行仁政、惜民力的传统。有如此之价值观,老百姓的生活至少都有盼头。这也是中华文明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反观其他古老国家的文明,如埃及文明,法老俨然是天神,百姓则命如草芥,金字塔固然金碧辉煌,可它的身后是无数奴隶、百姓的尸骨。倘若一个文明的基石不牢,又焉能不摇摇欲坠?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除了以人为本的“敬德保民”外,还有以和为贵的“贵和”价值观。中华民族向来便有爱好和平的传统。纵是他国来朝贡,我们也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从遣唐使到郑和下西洋,从玄奘西行到鉴真东渡,无一不是中华文明爱好和平的证明。唯其如此,中华文明方能远播海外;而中国内部即使发生争斗,也都认同中华文化,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因此,中华文明尽管不断出现改朝换代与治乱循环的局面,最终还是会走向统一。反观其他国家,其文明的兴盛,往往伴随着某些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如古希腊,当其进入鼎盛的黄金时期,最终击败波斯人的入侵之时,恰恰是希腊人的自由、民主、共和等价值观深入人心之际。相反,当希腊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抛弃这些价值观,进行伯罗奔尼撒战役之时,希腊文明也就此衰落。被希腊人遗弃的价值观——自由、民主、科学、共和等,则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以后,成为西方现代文明价值观的主流。
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批判性继承,一个民族的文明就谈不上繁荣昌盛。其实,影响文明昌盛的何止是核心价值观呢?民族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明。“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我国古人早已明白只有团结统一才是制胜之道。“天下和而平乱,神器宁而止戈。”中国人爱好和平对国家的意义不言而喻。贯穿于民族精神始终的便是爱国主义。这样的例子简直史不绝书:从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到晏婴的折冲樽俎,从严将军头到嵇侍中血,从岳飞抗金到史可法抗清……中华文明无数次遭遇入侵,却始终未曾消亡,正是民族精神深深地烙在人们心中。同时,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包容性也使得外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没有了狭隘民族主义的束缚,中华文明以其兼收并蓄,求同存异之特点而愈加博大精深。
而今,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路任重道远,更需要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系湖南省耒阳市二中学生,指导老师为郑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