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栋慧 陈红 杨明秀 杨茜
(柳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广西 柳州 545000)
重症肌无力主要是指T细胞依赖、抗体介导及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症状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出现无力和疲劳,眼睑下垂、呼吸困难等,活动后症状加重[1]。重症肌无力可发于各个年龄段,其中20~40岁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呈慢性迁延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2]。目前临床针对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主要包括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不过手术治疗范围窄,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药物治疗是主要方式,不过临床上对于具体药物的选择还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泼尼松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7.4±2.4)岁,疾病分期:急性期19例,缓解期11例;疾病类型:胸腺正常18例,胸腺增生8例,胸腺瘤4例;Osserman分型:眼肌型20例,全身型6例,迟发型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6.9±2.6)岁,疾病分期:急性期21例,缓解期9例;疾病类型:胸腺正常20例,胸腺增生7例,胸腺瘤3例;Osserman分型:眼肌型21例,全身型6例,迟发型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给予溴吡斯的明口服,每天3次,每次60mg。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泼尼松治疗,剂量为1.5mg/(kg·d);观察组患者实施静脉滴注泼尼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泼尼松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丙种球蛋白剂量为0.4g/(kg·d),连续治疗5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①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疾病相关治疗药物停止使用后,患者也能自主开展日常起居;②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相关治疗药物剂量明显降低,患者日常起居能力得到显著增强;③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缓解;④无效:治疗后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20.0版本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重症肌无力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
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s,d)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对比(±s,d)
组别 n 症状改善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30 6.7±1.3 17.2±4.8对照组 30 14.8±3.4 28.7±5.6 t-12.188 8.540 P-0.000 0.000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目前重症肌无力的患病率高达0.5%,发病率约为0.2%,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重症肌无力致残率与致死率均比较高,严重危及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3]。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不过手术治疗对患者创伤大,同时胸腺切除术和血浆置换术适用范围小,因此药物治疗是临床主要选择。
本研究采用丙种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其中泼尼松通过促进突触前膜内乙酰胆碱的释放,使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的兴奋性大大增强。对B细胞产生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进行抑制;使突触后膜抗乙酰胆碱受体数目增加等而发挥效果[4]。丙种球蛋白是一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可破坏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保护乙酰胆碱,同时调节患者免疫系统,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增强免疫力,具有便捷、高效的优点,可以迅速改善重度患者病情[5]。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丙种球蛋白联合泼尼松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免疫紊乱,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