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峰,张亚琳,吴 笑
(1.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2.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1)
攀岩源自登山运动,属于登山爱好者的一项基本技能,由于进行登山运动对环境等各方面要求较高,攀岩项目逐渐作为一种极限运动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根据攀登对象的不同,攀岩的形式主要分为人工攀岩(对象为人造岩墙)和自然岩壁攀登(对象为岩石峭壁)。运动爱好者在人类具有的原始攀爬本能的基础上,以手腕和手肘为主要支撑点,利用抓、握、撑等各种方法进行攀登。近年来,攀岩运动在我国青少年极限运动爱好者中逐渐流行。
以青少年攀岩运动爱好者运动损伤特征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有关攀岩、攀岩运动损伤等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郑州大学图书馆查阅《攀岩运动教程》《运动伤害与防护》《体育保健学》等相关书籍,了解攀岩运动及运动损伤的基本知识,为本研究提供系统、全面的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对资深攀岩教练、攀岩运动爱好者进行访谈,了解攀岩的运动项目特点及攀岩过程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等内容。
1.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攀岩运动的特点,在对资深攀岩运动爱好者进行咨询修改的基础上,编制《青少年攀岩运动爱好者运动损伤调查问卷》,并在网题在线调查平台编写了网络问卷,问卷地址为http://www.nquestion.com/Answer/Start.aspx?Id=87051, 然 后 在百度贴吧攀岩吧、攀岩论坛以及人数比较多的攀岩运动QQ群发放问卷,共获得问卷305份,经网题在线调查筛选,获得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99.67%。根据被调查者QQ号,随机选取20名被调查者进行二次调查,前后2次调查相关系数满足研究要求。调查对象中男性202人(占比66.45%)、女性102人(占比33.55%)。从事攀岩运动时间在6个月以内(初级)的为146人,占比48.03%;攀岩运动时间6个月~2年(中级)的为96人,占比31.58%;2年以上(高级)的为62人,占比20.39%。在人工岩壁环境下进行攀岩的为229人,占比75.33%;在自然岩壁环境下进行攀岩的为75人,占比24.67%。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04名攀岩运动爱好者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为95.4%,仅有4.6%的人表示未发生过运动损伤。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运动损伤发生次数2~4次(221人次,占比72.7%)。目前关于攀岩运动损伤发生率的统计没有统一标准,国外常用按照攀岩运动参与者每一年中发生损伤次数和每1 000h参与攀岩运动的损伤发生次数2种方法统计。国外有关攀岩运动运动损伤发生率的调查差别也比较大,相关研究显示人工岩壁攀登中,运动损伤发生率在每年0.27~0.5次间或者每训练1 000 h运动损伤发生次数在0.027~4.2次,这可能同所选择的调查对象、运动损伤统计方法有关。在本研究中青少年攀岩运动爱好者运动损伤发生率比较高。其原因是攀岩运动对身体核心力量、手脚的配合程度、身体的平衡能力要求较高,部分攀岩运动爱好者在攀岩技巧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攀岩,造成攀岩运动中运动损伤高发生率。
表1显示,攀岩运动损伤的发生部位以上肢为主,其中手指(220人次,占比72.4%)是最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手腕(134人次,占比44.1%)、肘部(80人次,占比26.3%)、小腿(77人次,占比25.3%)及肩部(72人次,23.7%)等部位也是攀岩运动中运动损伤发生率比较高的部位。攀岩运动过程中,人们需要利用手指完成抓、握、抠等攀爬过程中最基本的动作,手指是主要接触点和着力点,因此手指部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最高。另外,攀岩过程中,主要的发力部位为上肢,除去手指的抓握能力外,还需要配合手臂的拉、推,腿部的蹬、跨等动作,帮助身体向上移动,维持身体平衡,这些部位的损伤也比较多。这一调查结果,同刘德刚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因此,平常多进行手指、肘部的力量练习、肩部的活动度练习,能够帮助身体在攀岩过程中更稳定的发挥,对预防运动损伤也有重要作用。
由表2显示,攀岩运动损伤以急性损伤为主,慢性劳损仅占15.1%。擦伤(214人次,占比70.4%)是攀岩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类型,其余肌肉韧带拉伤(143人次,占比47%)、关节扭伤(119人次,占比39.1%)、软组织挫伤(67人次,占比22%)发生率也比较高。劳损(46人次,占比15.1%)、骨折(32人次,占比10.5%)、关节脱位(27人次,占比8.9%)等发生率比较低。周静通过对高校攀岩课程运动损伤发生情况调查发现,攀岩运动损伤的类型主要有关节扭伤、挫伤、擦伤、肌肉拉伤、骨折,这一结果和本研究基本一致,可见不同性别、年龄、运动水平的运动者,发生攀岩运动损伤类型基本相似。由于攀岩运动的对象主要为岩石峭壁和人造岩墙,在护具穿戴不充分或偶然情况下,身体暴露出的部位最易与岩石、墙壁发生摩擦,造成擦伤。在未进行充分准备活动情况下,肌肉的黏滞性较高、弹性较低,若此时肢体突然发力,则更容易造成肌肉韧带拉伤和关节扭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骨折的损伤类型发生比率较低,但此类损伤的预后较差,容易给人们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在进行运动损伤的预防时应高度重视。
表1 攀岩运动损伤的部位(多选) n=304
表2 攀岩运动损伤的类型 (多选 ) n=304
表3 攀岩运动损伤的产生原因 (多选 ) n=304
由表3显示,攀岩运动损伤的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原因为准备活动不足(183人次,占比60.2%),另外技术水平不足(181人次,占比59.5%)、运动负荷过大(159人次,占比52.3%)、没有佩戴护具(47人次,占比15.5%)、场地器械(35人次,占比11.5%)及注意力分散(16人次,占比5.3%)也是攀岩运动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骨骼肌的伸展性、黏滞性同肌肉温度有关,在身体未进行充分“预热”的情况下,骨骼肌黏滞性高、关节僵硬、大脑皮层不兴奋、神经通路传导较慢,此时进行攀岩运动最易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陈艳在对攀岩运动损伤的研究中指出,准备活动不充分和力量训练负荷过大为攀岩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且随着攀岩运动的逐渐普及,多数攀岩运动爱好者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就进行攀岩运动,此时比较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此外,在攀岩运动中,主要依靠上肢发力,容易导致短时间运动负荷过大,从而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攀岩运动对人们的身体素质具有极高的要求,人们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灵敏、柔韧、协调等7类身体素质在攀岩运动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对304名攀岩运动爱好者进行调查的数据结果显示,力量素质的训练(220人次,占比72.4%)、协调性训练(195人次,占比64.1%)及柔韧性训练(152人次,占比50%)对预防攀岩运动损伤起着重要的作用。攀爬过程中力量水平的高低往往体现在对身体重心的控制,只有在力量水平较高的情况下,身体才能够平稳上升,控制好身体的重心,也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同时上、下肢力量越协调,更容易维持身体平衡,身体的攀登速度越快,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就较小。
攀岩运动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攀岩运动损伤以上肢为主,手指、手腕、肘部、小腿及肩部是运动损伤最常发生的部位;攀岩运动运动损伤类型多为急性损伤,擦伤、肌肉韧带拉伤、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是攀岩运动损伤常见的类型。准备活动不足、技术水平低、局部运动负荷过大是引起攀岩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
3.2.1 重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在运动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以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动员各器官功能,为正式练习或运动前做好身体机能上的准备,充分的准备活动是预防运动损伤最重要的途径。
3.2.2 运动前检查场地、护具,观察场地是否符合攀岩运动的要求。由于攀岩运动危险性较高,因此对护具的要求也较高,运动前应注意佩戴合格的护具,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3.2.3 调整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至最佳水平,运动时集中注意力,攀岩运动的挑战难度较高,多数初级爱好者运动时会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应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以放松的心情完成挑战。
3.2.4 减少错误动作模式的出现,错误的动作模式能够间接造成机体的运动损伤,如上下肢不恰当的发力,身体不自觉地距离墙面较近,都可能导致损伤。因此,在平常练习中应加强对正确动作模式的理解,避免出现错误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