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梓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是我国排球运动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我国竞技排球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的青少年排球训练还存在诸多潜在隐患,如不恰当地采用训练手段将增加运动员训练损伤的风险,尤其是在青少年身体素质增长的敏感时期,负荷过多、强度过大的日常训练不仅不利于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技术动作的规范,甚至会诱发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各个关节产生损伤。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来改善目前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的窘境。功能性训练源自康复医学,目的是促进运动损伤病人的康复,主要通过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来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手段。竞技体育引进功能性训练的思路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基础体能,尤其是以关节为核心的周围小肌肉群、深层肌肉、髋关节肌肉的本体感觉训练,在人体不同姿态下所需要动力链的基础——神经刺激加深,调动更多肌肉参与工作,在增加力量同时固定身体姿态,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在《关于举办优秀运动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建设高级研修班的通知》中首次提出身体功能性训练概念,明确其对专项技术的提高作用。随后,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备战伦敦奥运会国家队身体功能训练团队”,至此“身体功能训练”成为竞技体育领域中一个固有概念名词。通过文献发现“功能性训练”概念众说纷纭,并未有统一定义。例如,Gary指出功能性训练是通过机体动作模式分析,锁定机体不对称的薄弱环节,再进行有针对的神经、力量刺激提高机体运动能力。Gambetta认为,功能性训练是物理治疗师常用来治疗运动性障碍患者的方法,通过动作诊断、筛查对测试者进行评估并制定训练计划,从而实现机体器官、组织功能恢复。美国运动医学专家委员会认为,功能性训练更多的是强调身体姿态的控制,包括不同动作构成的动力链上的姿态控制,重要是通过调整关节角度、不同平面的速度变化的训练。运动训练学专家李少丹将功能性训练定义为:以躯干的核心力量训练为主要手段,加强对神经肌肉系统的刺激,有效提高神经肌肉系统做功效率,通过动力链作用时稳定和最大化来提高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因此,本研究将“身体功能性训练”阐释为:通过专项技术动作,设计与姿态有关的核心区域或完整动力链的肌肉力量训练,增加专项技术准确性和有效性,在改善机体器官、组织状态的同时提高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机体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例如,柔韧素质敏感期是5~12岁;灵敏素质是6~13岁;速度素质是8~13岁;平衡素质是8至12岁;力量素质是12~16岁;耐力素质是10~20岁。功能性训练涉及各种动作模式、动力链训练,训练内容丰富有趣,训练环节科学缜密,通过不同的身体姿态进行多种动作模式的固定训练,在预防损伤的同时加强神经肌肉工作效率的刺激,简单有效,各项身体素质也得到均衡发展
大负荷的器械训练会对青少年运动员骨骼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而功能性训练中大多数动作抗阻是克服自身体重,尤其是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区域是指人体的中干区域;核心力量是指躯干腹部、髋部肌肉产生的力量,主要功能体现在“维持人体重心”“固定躯干核心部位”“联合上下肢力量传递”3个方面。目前,核心区域力量训练是通过在非衡状态下固定身体姿态稳定下进行训练,如平衡板、博速球等,训练的负荷较小,几乎没有负重,且对小肌肉群和深层肌肉刺激明显,对传统力量训练的良好补充,符合青少年运动身体素质发展需要,是青少年运动员科学训练的良好手段。
训练监控中首要环节是对运动员机体的诊断。功能性训练中有较多手段对运动员的身体姿态进行诊断,如FMS测试手段可以很好地甄别出运动员肌肉、力量、柔韧等素质的薄弱环节,然后逐次对其进行针对性训练。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由于受到身体素质发展和训练年限的限制,导致技术动作不够规范、动力链发力顺序不够流畅,尤其是肩、髋、膝、踝等关节的小肌肉群本体感觉常常受到忽视,长此以往将加大损伤风险。如果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薄弱环节进行及时诊断,针对薄弱环节专门训练、弥补不足,可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
功能性训练中很多训练方法是通过动作模式训练来完成的,而动作模式在设计过程中要达到3个标准:(1)设计要符合专项技术动作的发力特征、发力方向、运动轨迹、时间需求等特点,紧紧遵循与专项相符合的原则;(2)因材施教,即同一个专项运动员动作模式训练内容也不相同,以运动员个体差异性为出发点,设计符合运动员个性需求的动作模式,运动员之间存在差异性;(3)有效性和趣味性,动作模式训练具有多维度、多平面、变化性和随机性的训练特点,常常训练方式是由完全稳定进入到一端不稳定到最后是两端均不稳定的渐进式过程,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充满变化,大大提高日常枯燥训练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特别对青少年运动员而言可大大提高训练效率。
扣球技术是排球项目运用最多的一项技术,是得分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在排球日常训练中扣球技术环节的训练十分重视。将扣球技术进行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针对性训练,通过扣球动作是由助跑起跳、空中挥击2部分组成(图1)。在助跑过程中节奏是先慢后快,前面慢是为了找准球的方向,后面快是为利用超等长收缩获取更多弹性势能提高高度,空中展腹是力量的传输,挥臂要提高击球速度。然而,通过踏跳、摆臂、挥臂、扣击一系列动作完成,尤其是最后扣击动作完全是躯体一侧完成,在这样一个多关节、多角度、多轨迹复杂情况下运动员特别容易出现损伤。因此,通过功能性训练改善排球扣球技术动作,是提高扣球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
通过技术动作分解得知核心区训练对排球运动员的技术提高的重要性。核心区是躯体上下链接的中间环节,主要包括腰部、骨盆与髋部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核心区的稳定发挥是身体平衡和协调的作用,通过动作控制保持身体姿态,便于上下肢力量传导。排球扣球技术动作上下肢的协调发力是有一个顺序、节奏,只有这方面发力协调作用于球部,扣球速度和力量才会得到提升。依据排球扣球技术动作特点,采用功能性训练方法,设计出扣球技术的核心区训练内容、训练目标、动作要领、训练负荷。具体见表1。
图1 排球扣球技术动作分解图
表1 排球运动员核心区训练方案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是指抗阻符合较小或是克服自身体重前提下快速性牵拉肌肉,有效刺激神经肌肉做工效率,增强肌肉的爆发力。在一定的牵拉负荷下,肌肉快速性伸拉、快速性回缩,更好地利用弹性势能增强力量。肌肉长期受到快速收缩的刺激,利用肌肉牵张反射特性,达到发展爆发力的效果。有研究表明,排球扣球主要动能和力量来自大腿、髋关节和躯干,60%力量来自蹬地踏跳发力。从扣球的动力链分析,助跑起跳扣球是由下肢、腰部、上肢、肩部、手腕的爆发力来加大扣球力量、提高球速。针对动作特征利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可大大提高扣球所需关节的肌肉爆发力。具体的训练方法、内容、负荷量详见表2。
表2 排球运动员快速伸缩训练方案
青少年是运动员生长发育、提高运动技术的敏感时期,然而,由于生理机制的影响,如肌肉组织内神经细胞少,长时间训练容易导致疲劳;肌肉力量差不利于动作固定,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运动员损伤。功能性训练针对髋关节的小肌肉训练效果明显,同时负荷强度小,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排球训练中各个技术较为复杂,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都需要全身协调用力,针对技术动作不同,运用功能性训练手段可以帮助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提高整体竞技能力且达到预防损伤的效果。因此,有趣、有效的功能性训练方法在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的黄金阶段十分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