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工匠型”创新创业发展的路径研究①

2019-07-14 15:21常州工学院解蕙吴佳硕何梦蝶
中国商论 2019年15期
关键词:双创工匠精神

常州工学院 解蕙 吴佳硕 何梦蝶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大众积极地投身到了创业中。指导文件中针对高校主体提出的创新创业指导思想,即涉及创新类技术成果的转化扶持,又涉及创业类项目的企业化运作,这其中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双创”的参与者之一,在历年的各层级、各类型的双创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和创业成效。一些大学生创业团队,结合地方文化传承、新兴产品品牌创新等主题,参与实践了一批符合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及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双创项目。仅2017年,27万支队伍参加了各项双创大赛,36000个项目被立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不同于大工业生产制造的工匠精神,这些项目通常致力于在手工制作和设计层面的精细类产品和文化的创新创业,渗透着创业者原创设计、倾心耕耘的创业理念和“工匠型创业”文化传承升华的使命感。从近几年的项目转化和成长的情况看,大学生“工匠型”创业团队的中长期发展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有来自创业团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与创业资源的诸多关联。

1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现状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1.1.1 大学生个人创业

随着近期我国不断走向转型化进程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在校和毕业大学生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积累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选择创业作为就业方式。虽然该群体进行创业时,缺乏商业管理经验,市场意识较为薄弱,但是大学生是年轻高级知识人群,有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以及创新精神,这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大学生群体创业之初,一般选择网络创业、加盟产业、兼职创业和团队创业的创业途径。受资源和人脉的限制,大学生创业以小规模团体(公司或个人工作室)创业为起步,逐渐向大规模发展。

1.1.2 基于各类竞赛项目的创业

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类竞赛已经开展了十多年,并在2010年以来形成了常态化的竞赛体系。例如,2014年开启的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起的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 创意 创业”挑战赛,每年举办一次,2014年开启的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发起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1~2年为周期、大小竞赛规模间隔举办;2015年开启的由教育部及有关部委发起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每年举办一次。上述全国性规模竞赛每年都汇集国内千所高校参与,上万支由5~8人组成的学生参赛团队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参加比赛。参赛群体以取得创业类竞赛比赛奖项为初衷。从参赛项目类型来看,创意创新类多于具体的创业类实践项目,团队大多在比赛结束后考虑项目可行性,选择是否延续比赛中的创业项目进行自主创业。当然,近3年的竞赛很多团队的参赛都是在较强大的背后支撑体系下,经过了长期运营,汇集了几年创业成果参与竞赛,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竞赛成绩。

1.1.3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创业

除竞赛类项目以外,教育部实施了面向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直接参加,地方所属高校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参加,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参与高校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自筹经费配套。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中央财政资助经费,地方所属高校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地方财政参照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标准予以支持,各高校创业团队通常在上述经费支持下完成创业项目,但从调查得知,“工匠型”创业团队的实际投入要远超出各机构的资助数额。

1.2 大学生工匠型创新创业现状

大学生的工匠型创新创业主要有两个大类。一类是强调手工技艺的工匠,既包括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技艺,也包括现代创意创新“新手工”的新兴手工技艺。该类工匠型产品既有实物型的商品,也有文化艺术创意类的产品。另一类是在我国提倡高端智造背景下的现代工匠精神渗透的精细工业型产品,从其产品产出率来说,一旦形成工业规模,是远超第一类的。

根据对近年来上述创业项目的调查显示,总体大学生工匠型项目占比较低,例如,2016年“互联网+”大赛获奖项目中“工匠型”项目占比3.3%,为近5年最高比例,其中95%以上的项目主要为理论研究型、科技创新专利型和定位商业盈利为主的创业公司。前述两类工匠型创新创业项目占比很小,特别是第一类手工技艺的工匠型创业,其团队创业能持续与稳定运营的难度都要大于其他类别。

以常州工学院为例,2018年校级大学生双创项目340项,工匠型双创7项,仅占2%;国家级大学生双创项目16项,工匠型双创1项,占6.25%。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项目进行创新创业,这也是工匠型双创项目占比低的原因之一。从工匠型双创团队来看,2~8人组成的团队在项目开始之初组建,项目过程中有些会引入新成员,项目结束后,团队成员自行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创新创业。据调查,超过一半的双创团队在项目结题后因升学、就业、创业资金、生活压力等不得不解散,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工匠型大创实践的延续和发展。

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的创新创业是新时代“双创”浪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工匠型”创新创业与“工匠精神”传承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它是匠人们精神追求下一种的价值理念呈现,是创业者在其价值观引领下所形成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

2 “工匠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内涵

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获取利益的行为。因此,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前提,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且动力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创新,工匠型的重点也不在制作,而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和极致的一种境界,是一种精致化生产的要求。

从古代工匠是精神追求的善美境界到现代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内涵变迁,都体现了匠人们的一种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从业者在其世界观引领下所形成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对于传统手工艺创业者来说,“工匠精神”是对自己产品的精心雕琢,是对细节的完美的追求,改善工艺,使得工艺在日益精进手作中传承发展。

对于创业的大学生团队或企业来说,“工匠型”创业实践需要不断雕琢产品,构建稳定的品质,经得起初创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对于手工技艺的工匠型创业,需要保持技艺的不断学习和精进,这需要创业团队有超出一般创业者的毅力和恒心,能在繁华的商业浪潮中,秉持手工创业的理念,齐心协力,团队才能稳定地运营发展。对于智造背景下现代工匠精神渗透的精细工业型创业,则需要团队在技术支撑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保留朴素的工业化前身的手工工匠精神,深耕行业细节,而这对于大学生创业团队来说,其起点要求是相当严苛的,因此在今年的此类创业项目中,通常团队有较强的背景支撑才能达成。

3 “工匠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境遇

自2002年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各高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根据调研发现,一些手工技艺的工匠型创业团队通过在校1~3年的前期积累,借助大学生创业政策和孵化平台,成长为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仍然保留着匠人那样的职业理想的中小企业。但从总体来说,大学生工匠型创业团队的持续性和成长性都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困境与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工匠精神。追求形式化、功利化以及高产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风气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的下降。一方面盲目追求突破性创新忽略渐进式创新,持续创新能力差;另一方面过度理想化,创业实践技能缺失。追求突破性创新的激情可嘉,但忽视工匠型创新创业必经的探索、学习、凝练、沉淀的过程,创业团队的根基很难稳固。

(2)缺乏价值认同。大部分学生持一种被动接受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消极理念,而不是主动学习以求创新为己所用。对创新创业的认同基本是一种功利的外在认同。

(3)对工匠型创业团队的引导和帮扶不足。一方面学生创业团队通常以个人或小团队工作室、社团的方式开展创业实践,师生共同面临着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工匠型创业团队区别于一般商业性创业,更需要创新型现代手工技艺交流和学习,需要来自社会层面的传统手工技师指导,而目前这样的引导机制并无基本框架。

此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期,很多学校还对创新创业教育持观望态度,甚至出现理解上的不同观点,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导致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匠精神的教育培养定位与思路还不够清晰。

4 对“工匠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对高校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有挑战的课题,尤其对“工匠型”创业团队,教育工作者应发挥的作用和引导方式的正确解析,对政策的解读来指引活动的开展,这些问题都是对其综合能力的考验。

(1)重塑工匠精神,融入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以史为鉴,增强民族自豪感。工匠精神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走向兴旺繁荣,中华文明大放异彩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华文化博大精神,很多基于工匠型技能的产品精致优美,在国内外市场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使大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在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中华文明繁荣兴盛方面的作用,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工匠型工作的认同感,使其能主动寻求和参与工匠型的实践,在实践中传承与创新,成为我国承载信念的现代“工匠”。

(2)传承工匠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工匠精神”不仅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的百业兴旺、空前繁荣,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和“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因素。学校通过开设开放式选修课堂、第二课堂、创业团队自媒体与社交媒体等,让大学生了解那些脚踏实地务实传承的技能工匠,传承并强化工匠精神的民族基因,在学习和工作中渲染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本的、适应当前教育环境和世界环境的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

(3)深化工匠精神,把工匠型创业实践和专业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鼓励学校通过与社会工匠型企业和技艺团体合作,将工匠型技能培训或理念传播,在专业培养里,以某种定量考核的形式,将“工匠型”创业学生的实践工作认可,作为在校成绩的一部分。

(4)践行工匠精神,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在现有的创新创业各类大赛中,要为“工匠型”团队提供单独的空间,因为他们的创业路途更艰难,创业成效需要社会和机构的扶持和关注,才能在中长跨度的时间里显现成效。然而,这样的方式才能在现代年轻学子中树立文化传承、技能创新的“工匠型”创业意识,从而激发起创业热情并保持长久的运营能力。

5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工匠型的创业能培养学生专注、坚持不懈、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品质和精神。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不仅有助于其更快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也是满足企业、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让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和构建良性的职业理想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双创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