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 江苏 南京 21190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速,工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正因如此,随着工业企业的增加,污染排放物相应的变得越来越多,平时所熟知的SO2(二氧化硫)、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等化学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平时的生活环境。
要想改善平时生活中的环境质量,就需要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对于改善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大气污染物中的污染物质进行观察、分析、以得出这些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成分,从而针对这些污染物的成分进行针对性的对策和治理。空气污染监测的流程首先是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也就是采集样本,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化验,从而求出数据结果,为空气中的大气污染防治进行数据支持,让城市中的生活环境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治理,从而提高居民群众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环境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持之以恒需要做的,不仅为现代社会,还是为子孙后代,总之,环境空气监测是非常重要的[1]。
环境监测不是空泛的进行监测,而是有一定的参考数值,这些数值都是对人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环境,就需要对空气中的污染因子进行分析和监测。从目前的工作过程中来看,环境空气监测的对象主要是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一些挥发性有机物。
(一)颗粒物。颗粒物是环境空气监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监测因子,是大气污染中较为常见的因素,因为颗粒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熟知的PM2.5就是颗粒物的尺寸,还有其余的分类如颗粒物PM10,总悬浮颗粒物TSP等,都是颗粒物中常见的分类。
(二)二氧化硫。SO2也是大气污染物中常见的污染因子,也是监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监测因子,SO2是引起酸雨形成的主要标志,不利于庄稼的种植,SO2是致癌物质之一,目前来说,社会中的化工企业SO2排放浓度都是非常大的,对于工业生产中SO2浓度的检测就非常有必要了。SO2的监测方法,在环境工作领域中最常用的就是分光光度法、紫外荧光法。由于分光光度计得出的实验效果准确,几乎成了每个实验室的标配。
(三)氮氧化物。氮氧化物里面的物质种类分布复杂,每种物质的毒性和化学性都不一样,在石化企业中,由于高温燃烧或者其他一些因素,都会产生氮氧化物。一般来说,石化企业中的氮氧化物都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有效处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氮氧化物多数来自汽车尾气,汽车尾气飘忽不定,如何对这些汽车尾气进行监控监测,是目前空气环境监测的重点。
(四)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有机物的分类非常多样,主要成分都是以烃类为主,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如何进行监测也是目前的重难点,这些物质极其容易挥发,具有很强的毒性[2]。挥发性有机物由于其性质不稳定,易于和其他苯、醇、醚之类的化学物质相互溶解,目前针对这种监测方法主要是采用固体吸附/热托付法,傅里叶红外法等,这些监测方法都可以针对挥发物的毒性进行灵活调整。
(一)监测方案的制定。为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工作开展前就要进行一项系统规划,制定监测方案,方案中包括监测目的的和监测要求,点位的布置、监测的频次、样品的采集方法等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以保证监测实施的顺序性和科学性。
(二)空气监测前的准备工作。在监测方案进行设定后,就是对监测方案进行检查的过程,在实施之前,由专业人士进行监测指导,按照标准和技术规划进行讲解,以保证样品不受污染,保证仪器的精确运行。空气监测前的准备工作还应该要和监测方案一样,对于监测过程中的各种采样仪器、化学介质等都要进行仔细检查核对。在进行化验之前,还要整理实验室的环境,以免实验室中的其他实验器材污染到样品。日常要注意对实验室进行打扫,分类危险物品,制定检查计划,安排检查工作,以随时应对突发问题。
(三)空气监测样品的采集。样品是空气监测的核心,没有样品得出来的监测数据就不会精确,样品的采集应该根据企业或者区域的不同进行分组,然后再设定采样频次,必要时可以采用卫星定位系统。采集完成后,样品的存储和运输方式格外重要,采样人员对于采样的空气要迅速密封,以防止其他物质混入进样品中。吸收瓶要竖直放置在避光的样品箱中,防治光照造成实验数据不稳定,有些还需要进行冰冻处理,在采集箱中放置蓝冰,以保证样品的性质稳定。
(四)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得出数据的最后一环,它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就是实验室分析人员的化验水平,按照实验室步骤等进行标准曲线等一系列实验步骤的绘制,外部质量的控制就是按照样品的批次,随机下方密码平行样或者密码加标样,以保证样品结果的准确性[3]。
综上所述,空气环境中的质量控制监测是非常繁琐的,有些物质又极难进行控制,所以为了保证空气检测样品数据的精确性,需要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以此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平时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改造利用规律,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