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召庆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文化馆 230000)
在小品表演中,内心活动对于演员塑造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内心活动是通过内心独白、对话等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挖掘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人物形象,引起观众的共鸣。当然,在挖掘内心独白的过程中,要尽量的连贯完整具体,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做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不光会跳、会唱、会辅导,还要会表演。要深入基层群众中去,从中找到创造元素和创作灵感。创作的小品一定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一个小品能够完整的呈现在舞台上,创作人员,舞美、道具,演员,许多工作人员背后付出了许多。台词一遍一遍的修改,对剧本的二度创作,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塑造,才能把人物演好演活。本文列举了我参加第二届安徽省群星奖(戏剧小品类)评选比赛表演的小品《不认账》中的大姐为例,来分析怎么在舞台表演中通过使用内心独白来创造角色,并就如何更好的运用内心独白,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品《不认账》说的是在抗洪抢险中派出所的民警们,奋力抢救受灾群众的故事。水灾之后,受灾群众要找民警同志表示感谢,可民警同志们都“不认账”。
在这个小品的表演中,我感受到演员的内心活动与面部表情、眼睛和肢体动作,这三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内心活动的指向性,可以理解为内心活动与演员的眼神、台词、肢体有关联,通过这些外部行为,可以指示演员的内心活动。在《不认账》中,有很多方面表现了演员内心活动的指向性。一般指向性,所指的就是角色的一些性格,情感,外部的行为动作。比如,大姐来找警官王大海,表达对她的救命之恩,她用语言描述和肢体模拟救人现场,可警官王大海就是不承认。这段表演充分说明演员舞台内心活动指向性的重要。其实,指向性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能指”与“所指”。例如,话剧《雷雨》1里面,有句非常著名的台词。侍萍说:“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话表面上是指责周平打了鲁大海,这个就是指向性的意思。但是,他背后隐藏的意思是:“周平啊,你是妈的儿子”。其实就是一句话有两层意思,明一层,暗一层。比如在《不认账》中,段大姐说:“警察弟弟,那天晚上是你从屋顶上把我背下来,趟过了水深流急危险区,虽然我没看清你的脸,但我知道那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脸。”表面上说他是在奋力救她,实际上是暗示他,虽然那天黑没看清,凭我的直觉就是你,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这些行为动作,包括台词、肢体、眼神,都在舞台上统称为内心活动的指向性。
内心活动的隐喻性,可以理解为演员内心的潜台词。通过这些潜台词,可以帮助演员对角色更加的了解。在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戏中,刁德一说:“当初,你把胡司令往水缸里这么一藏,不就给藏起来了吗?”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阿庆嫂把胡司令藏在水缸里,躲过了日本人的搜查,实际上是说,现在新四军你不也可以藏起来吗?有了这些隐喻性,演员在舞台上可以更准确的把剧中的意思表达的更完美,更生动,更形象。我表演的小品《不认账》中大姐也有一段台词:“你在救隔壁小兰的时候,说我们警察就是大海,再大的风浪也扛得住。”说这句话,就是看警官王大海的反应,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你不就是王大海吗!以上这些例子,都能很好的说明内心活动的隐喻性。
在表演专业中,“内心活动”即演员的内在心理活动,对演员塑造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外部动作、台词动作,都是以内心动作为前提的,都是有内心依据的。演员在创作过程中,要根据剧本提供的角色,组织有条理的心理动作路线,以保证外部动作的连贯、富有张力,而外在动作又能勾起相应的内在心理活动和感情。
例如,在小品《不认账》中,妹妹寻找韩警官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剧中有一段台词是说:“洪水的时候,我的腿受了伤。被大水困在了一间屋子里,是一个警察发现了我。救援的过程中,为了不让我害怕,他不断地和我说话,还唱歌给我听,唱的嗓子都哑了。我当时看不清楚他的模样,只听到别人叫他韩警长,韩警长,哥,我的腿好了,你看”。妹妹又跳了一段舞蹈表示腿好了。这一段的内心活动就是想让韩警官再唱一段,她好通过声音辨别他是否是韩警官。这就是演员用内心活动和外在动作体现出来的,也能更好地表达这句话的意思。
平时生活中,台词与动作表情总是结合得非常自然舒适的。说话表现欲望强烈的人,经常用合适的姿势和状态使“语言”变得绘声绘色,让听台词的人通过看他的感觉而加深印象。又如《不认账》里所长和灾民的台词:“你们是从灾区来的?”“你想起来了”,“哦!没去过”,“所长,那你们这锦旗是哪里来的?”“抗洪抢险的时候,我们去过好多地方,真是记不清了”“对、对、对,我们所长脑子有毛病”“你脑子才有毛病呢!”。这段对话是一个追问、一个回避,既符合人物的性格,又有生活情趣,演员在舞台上更能释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辅助其他人更快的进入各自的戏中和角色中。
所谓内心活动与外部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演员在创造角色时体验与体现的关系。演员要想创作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就不能不面对这一问题。我国戏剧表演艺术家们常说“情动于中而形于外”,阐明了演员在创作中体验与体现的关系。2在《不认账》中前面所说的妹妹想让韩警官唱歌,她自己先跳了一段舞蹈,这样韩警官就不得不唱了,但是韩警官怕被她发现自己,他故意唱的黄腔跑调,再加上王大海警官在旁边打掩护,总算是蒙过去了。总的来说,内心活动可以通过外部肢体和心里台词,加上动作表情来完成的。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内心,不同的内心就会有不同的外部表现方式。虽然角色的内心活动,在表面上是看不到的,却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这些都是通过外部特征来表现的。比如说脸红,是因为害羞,还是害怕,又或者是尴尬呢?说话的语气非常小,是因为不好意思,还是受到刺激,又或者是心里非常的不开心呢?一切都是有内部动作来支撑的,否则角色就在舞台失去了原本所想表达的意思。
内心活动就好像演员的灵魂。如果一个演员都没有了灵魂,就像瓜子没了壳,树没有了皮一样,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演员在塑造角色过程中,以台词为主要表达手段。潜台词往往作为表达台词的依据和基础,演员需要认真细读剧本,挖掘出潜台词。解读角色内心活动,可以帮助演员发掘潜台词。
比如在小品《不认账》里,大妈说:“你们没有参加抗洪救灾?你们没有救过我们?所长,那你们的锦旗是哪里来的?”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们参加过多次的抗洪救灾活动,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你们是做好事不留名,是人民的好警察。由此可见,了解角色的内心活动,确实能帮助演员发掘潜台词。
内心活动是小品演员塑造角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心活动也是外部动作的依据,可以通过肢体、台词、表情来体现。同时,内心活动可以帮助演员发掘角色内心的潜台词,使演员在塑造角色时更加真实、生动。作为群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我们一定要精通各类艺术形式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服务群众,创造出更加优秀的群文作品。
注释:
1.曹禺《雷雨》[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梁伯龙,李月著.《戏剧表演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