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凤[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俄罗斯文学作品在“俄罗斯祖国”“大地母亲”“圣灵圣母”“索菲亚”“女神”等多神教神明基础上,诞生了对母性和女性的崇拜。这是构成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关键环节,是文学对尘世爱情的圣化,女性形象体现出更鲜明的深沉性、神秘性和圣洁性。苏联文学和俄罗斯古典文学中的女性特别信奉上帝,体现出自我牺牲精神,彰显出宗教禁欲主义圣洁、崇高的美感。她们尊敬、信奉圣徒典范,忽视物质利益,提倡爱的奉献。俄罗斯作家们通过刻画圣徒式的女性形象,阐述自己的理想,提出复兴俄罗斯民族的希望,让女性形象在俄罗斯文学中具备独具特色的象征意义即拯救力量与苦难化身。
多神教认为是神灵的活动导致自然界出现各种现象,所以将自然现象看作为神明,对其进行膜拜。而后基督教也在圣物崇拜、圣徒崇拜、宗教仪式等方面,现出多神教的痕迹。16 世纪著名的政论家、作家、神父叶尔莫莱—叶拉兹姆撰写的《关于穆罗姆的彼得与费芙罗尼娅的故事》中采取口头创作的方式,在体裁方面体现出神话传说和圣徒传的特征,通过穆罗姆公和费芙罗尼娅的婚姻及爱情,描写获得神性智慧的费芙罗尼娅的形象,“借助其创造的三次奇迹来考验彼得公,对基督教中秉持的高傲与放弃自我予以肯定,体现出福音书中蕴含的使徒保罗的人人平等的重要思想”。神话学者雷巴科夫在对多神教进行分期时,基于女性文化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别列基妮与吸血鬼时期、生育之神罗德时期以及变迁时期。
在别列基妮与吸血鬼时期,别列基妮具有水岸、播种、保护的意思,意味着连接大地。别列基妮在众神中是大地之神,大地代表着春种秋收,体现出保护斯拉夫人的深意,这时的女性形象类似于其他神话中的女性形象。吸血鬼的性别是男,意味着所有罪恶的开端。当基督教传入俄罗斯后,此形象慢慢成为低级神话中的典型人物。
到了生育之神罗德时期,由于罗德的职责是掌管生育,既是生命始祖,也是后代与祖先的统一体,所以受到斯拉夫人的崇拜,跨越斯拉夫人信仰中的地下、人间、天上等三界,是神通广大、无所不在的神灵。祭祀罗德是为了更好地开启新生儿的命运和种族延续,体现出果实的理念。此时期,不再出现将男性当作罪恶的开端和否定男性的现象。
变迁时期是指在制度变迁与社会动荡的重要时期。俄罗斯人对多神教也进行着改革。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于公元980 年将六位神明作为众多的神祇中的核心神明形象,再一次规范祭祀仪式,希望通过此举对思想进行统一,建立自身权威。六位神明包括众神之首的西马尔格、霍罗斯、风神斯特利博格、太阳神达日博格、丰收女神玛科什以及雷神佩伦。总览此时期的历史,不难发现,斯拉夫神话中刻画的女性形象,基本都与大地、母亲相联系,同时大地又紧密联系丰收,并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所以,罗德总是保持女性、母亲的面貌,是俄罗斯民族崇拜祖国、大地母亲的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在19 世纪著名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一诗中,通过刻画从贫苦村庄走出来的七个农民一路探索“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的过程,展现了俄罗斯的大自然风光,描绘了与俄罗斯大地有直接关系的劳动人民。“大地”一词在字里行间的形象是不断被崇高化、明朗化的。诗中刻画了玛特辽娜·吉莫菲芙娜这一母亲形象,并引申出大地母亲形象。就外形而言,她的身体体现出大地母亲的特征,属于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
基督教历经俄罗斯本土化之后,更名为东正教。在公元988 年俄罗斯引入基督教后,经历了六百年漫长的本土化渗透,才超越多神教,成为大部分都笃信的民族宗教。西方基督教文化在两个方面对俄罗斯文学中的女性崇拜有重要影响。
首先,崇拜圣母玛利亚。基督教文化本身就具有女性崇拜因素,在东正教的影响下更加扩大了该因素,并得到极致的拥护。东正教中女性的形象是指基督的未婚妻,对由于信仰而遭受苦难的人们提供安慰和庇护。女性光辉形象一直受到基督学者的追求和推崇,圣母玛利亚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光辉的形象。圣母玛利亚是俄罗斯民众最崇拜的圣像,因为每一个和“母亲神”相关的概念皆和圣母的形象彼此渗透、彼此融合。东正教徒提出,圣母玛利亚具备绝对的爱,是守护圣父的人,是上帝和人实现沟通的桥梁,可以救赎任何一个罪人。圣母既具有人性也具有神性。东正教由于对圣母有独特的理解,让其有别于新教和天主教。天主教提出,神与人之间是绝对分离的,人类和圣母之间不存在任何联系。新教体现出鲜明的父性色彩,和西方文学中关于女性世俗化方面的观念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传统的俄罗斯文化,特别重视圣母的母性,甚至圣母在民族潜意识中,俨然是俄罗斯民族的化身。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佐西马长老对待阿辽沙体现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博爱思想和同情心。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他要通过刻画“小人物”,让其具有基督之名,体现出圣母意味。苦难是女主人公索尼娅最典型的特质,她继母有肺病且脾气暴躁,父亲酗酒,弟妹尚不具备生存能力,她只能以当妓女的收入维持全家生计。同时她也是虔诚的,虽然面对窘迫的生活,但她依旧信仰至善、信仰上帝。
其次,骑士文学中贵妇人情结的体现。西方崇拜圣母玛利亚,在历经世俗化发展后,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中出现很明显的贵妇人情结。在文学中的骑士精神上体现出崇拜爱情的情结,是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分析骑士文学中出现的贵妇人情结,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男欢女爱,而是以宗教为基础的对于女性美德表现出的爱意,属于精神性情感,也代表着骑士阶层的高贵。虽然在俄罗斯悠久的历史上并未真正产生骑士制度,但骑士精神中崇尚和追求纯洁的爱情深远地影响着俄罗斯的文化。东正教崇拜圣母,是庄重而严肃的,但此情感却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多次世俗化的转移。例如,在索洛维约夫的作品《三次相遇》 中,小说主人公遇到名为“童话”的女性,将其看作是“身披太阳的妇人”的化身,预示着圣灵时代和新的圣母即将到来。不仅如此,在索洛维约夫的许多创作中,不同灵魂形象下的女性,成为他作品中的“永恒女性”。而在勃洛克的《美妇人诗集》中,“美妇人”形象的内涵,是诗人对爱情的向往,能够帮助诗人克服精神上的空虚,其中或多或少体现出的西方骑士精神以及对贵妇人纯真、绝对的理想性爱情,则体现出了诗人对圣母的崇拜。
俄罗斯文学传统中表现出的女性崇拜是以基督教和多神教为基础的文化传统,并通过索菲亚哲学确立起来。索菲亚哲学不但体现在基督教中,并融入世界各民族和俄罗斯民族早期泛神论、多神教等成分,也体现出了柏拉图主义思想的内外联系。索菲亚哲学把全球女性的起源追溯到悠远的古希腊时期。索菲亚就是永恒女性的意思,索菲亚在古希腊语中代表智慧,在基督教、犹太教中,其象征着卓越的智慧。斯佩兰斯基是俄罗斯分析索菲亚主题的先驱,他将索菲亚当作是“镜子”,体现出圣子与圣父的荣耀,是“上帝之外所有事物之母”。19 世纪后期,索洛维约夫是索菲亚学说的杰出人物。由于其一生研究永恒女性问题,被人们称为“永恒女性哲学家”。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俄罗斯特别重视索菲亚学,许多思想家在研究宗教的创造意义、历史意义和人生意义的同时,对索菲亚学说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弗洛连斯基、洛斯基、津科夫斯基、别尔嘉耶夫、特鲁别茨科伊、卡尔萨文、布尔加科夫等思想家,都深受索洛维约夫的影响。
象征主义文学以及之后的俄罗斯文学,更是彰显出对永恒女性的执着与痴恋。因为索菲亚原型具有特别丰富的内涵,能够从各个角度界定不同的定义,思想家们的分析也体现出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和神秘性。但整体而言,基于善、智慧、爱、创世等内容,也延伸出了圣母、圣灵、永恒女性等内容。宗教哲学基于宇宙学层面分析索菲亚问题,而爱和创世就是此思考的着眼点与出发点。索洛维约夫提出具有智慧的神是索菲亚,她也体现出了神秘主义特征。布尔加科夫提出索菲亚是圣灵个性化之后出现的神。他想给俄罗斯研究索菲亚寻找到神学的、抽象的表现形式,其学派也被叫作“索菲亚学派”。他提出索菲亚中同时存在女性因素和男性因素,并不是只有男性获得荣耀并被敬为神明,女性也具有这样的本质。他提出圣灵是母性、女性的因素,圣母就是全人类共同的母亲,是“借助身份诞生的圣灵”。1908 年,在作家弗洛连斯基的《真理的柱石与根基》中,他将爱当作是宗教的本质进行分析。他将真理与爱相联系,在客观意义层面研究真理。在他那里,爱始终是全部有爱的神和人的汇聚。于是,期待未来、倾向神秘的诗人,拿着神秘诗筒,为不可知的未来战栗。因此,将永恒女性思想理想化并奉若神明是历史的必然。在苏联体系内,所有神秘组织的、人类哲学的尝试都没有成功。但渴求索菲亚的精神却一直保存下来,并逐步渗入此民族意识的深处,进而体现在文学创作中。
俄罗斯在白银时代充满着世纪末的悲观情绪,思想家们都希望在索菲亚哲学里获得力量,盼望着出现圣灵和基督教的新时代。宗教哲学家赫鲁日认为白银时代就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时期,“索洛维约夫和索菲亚同在,是无所不能的先知”。梅列日科夫斯基提出的观念是“圣母拯救俄罗斯”。他指出能拯救世界的永恒女性、永恒母性,是爱而不是美。索菲亚学说的核心意义在于解决世界和上帝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基督教里,人和上帝、世界和上帝的关系问题始终特别模糊,“天地”之间具有不可克服的距离。基于东正教而建立的俄罗斯精神,和西方神学提出的分裂性唯理主义是对立的,其渴求整体性与有机性。俄罗斯思想家们体现自身创造力,为实现世界和上帝的统一将索菲亚与圣母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上帝和世界的中介。索菲亚学说既保留了父性色彩也使其增加了女性因素,体现出深沉、宽广的母性气息。万有神论和泛神论又把圣母圣灵、索菲亚和深邃辽阔的大地相结合。此整体性和有机性是来自于西方却逐渐被西方遗忘的索菲亚学说受到俄罗斯重视的重要原因。应该注意的是,俄罗斯开放的宗教哲学思想和官方僧侣保守的禁欲主义间具有鲜明区别。对于索菲亚学说,就算在宗教哲学家中,也存在明显的分歧,并在20 世纪30 年代出现了巴黎神学家与哲学家间的“索菲亚争论”。其争论焦点是俄罗斯宗教哲学将多神教的思想融入了“索菲亚学说”中,让东方基督教更具包容性。这些创新性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文学的诞生与发展,而文学中刻画的女性形象也体现出了这种宗教文化传统。
俄罗斯文学中刻画女性形象的圣化体现出双重意义:其一,将人生直接提高到神境,具有东正教的神圣性;其二,让神境进入人世、贴近大地,表现出大地母亲的炙热感情。就另一层面分析,索菲亚学说和柏拉图“理念”是相通的,是世界所有事物的理念、形式和原型。所有女性都是永恒女性索菲亚的化身,世界历史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实现索菲亚。借助直觉观照和神秘体验将索菲亚和永恒女性结合起来,是俄罗斯作家和思想家的理想,并通过文学创作将这种理想表达出去。
因为女性作家经常创作和女性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题材和艺术环境来叙事和以女性为作品的主人公,所以我们不但要分析“女性文学”的提法是否恰当,也要基于整体层面研究女作家们的写作风格。一些学者通常以女性主义为核心讨论女性作家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方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女性小说的怪论》《对女性小说的看法》等。斯塔尔采娃撰写的《女性的百年孤独》 《女性问题答案如何》等文章发表于《顿河》杂志,通过这两篇文章,体现出了作者对“女性题材”的独特见解。克麦罗沃大学出版社于2001 年出版的《我国当代女性小说:女性主义的诗学问题》是深入研究俄罗斯女性作家的作品。书中通过分章的形式重点分析了纳尔比科娃、帕列伊、瓦西连科、托尔斯泰娅等四位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对比上述研究女性作家创作的成果,说明俄罗斯文学界并没有充分、全面地研究当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苏联解体后在与女作家风格的相关分析中偶尔看见了对女作家创作的女性形象的评论,较少有人研究男作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根据苏联解体后某一作家创作的某一作品来评述、分析其具体形象,或者分析某一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主要创作特点和优势的专论较为少见,没有全面认知与对比女性形象在前苏联解体前后的变化以及女性形象在苏联解体后的总体特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集中分析解体后俄罗斯的文学话语和文化特质的相关专著和文章。
在俄罗斯文学中提及的女性美,是指内心的光辉而非视觉美感,“俄罗斯式的美”属于一种精神产物。作家们笔下的女性具有高度的自尊,不会把她们刻画成泄欲的对象,而是神圣、纯洁的生灵。不论是苏联文学还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具有道德力量,这是其与西方文学有明显区别的重要特点。
多神教、基督教、索菲亚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女性起源,圣母崇拜以及俄罗斯生活中女性发挥的作用,导致俄罗斯人的观念中建立起特殊的女性崇拜思想。其不但是俄罗斯文学的有机构成环节,也是其鲜明的特征。在俄罗斯文学悠久的发展过程中,一代代作家刻画出很多生动、优美、崇高的女性形象,不但增强了俄罗斯文学的艺术魅力,更促进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塔吉雅娜、安娜·卡列尼娜、玛特廖娜等艺术形象都是作家们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她们或自信执着,或坚贞独立,或刚强善良,或纯真可爱,都体现出永恒女性的精神,彰显出对苦难与圣洁的追寻,蕴含着美与自由。在文学领域中女性崇拜思想已深入骨髓,在俄罗斯民族、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一种风气,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造成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