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双创”的热潮下,各高校都加大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育,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也日益被关注。文章论述了吉林省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背景与意义,同时对其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解决思路和建议,以促使吉林省高校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吉林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了吉林省各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客观需求和迫在眉睫的重要目标。它既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又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
创新创业这一概念起源于美国,2015年在我国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后大面积在吉林省推广。如何在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创新创业教育并实施真正的创业,这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提高创新能力,这对各高校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急切地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以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态势,为此,我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然而,实现真正的创业创新,要依靠各高校着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业能力。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既要包创业实务和技能的培训,也要包括创业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意义
据教育部发布,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且不容乐观。高校是人才储备的源泉,培养复合型和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吉林省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设置时首要考虑的问题。一个优秀的毕业生,一定是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端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因此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从而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设置课程质量不高
吉林省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上一直处于探索阶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缺少成熟的教育理念和完善的课程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很多高校都是以理论为主穿插一些案例进行授课,而实践实训环节偏少,教学的效果一般。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教学团队
吉林省各高校目前的做法是很多一线教师同时兼任创新创业教师,而这样的老师理论教学能力比较强,创新创业能力比较弱,即使有个别老师有行业工作经历,但是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对讲课老师学术、学识、经历等多方面的要求。
(三)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课程相脱节
吉林省各高校现在是为了创新创业而机械开设的相关课程,并没有结合学生的本专业开展系统化的教育模式,因此很难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谈不上让学生自己体会摸索出创新创业所学专业的结合点如何有机融合。
三、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创新创业课程
吉林省各高校应根据创新创业课程本身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设置多层次、实践性,一体化的课程。不断开展针对所有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最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优势专业编写《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指导》课程的专门教材。同時充分利用“互联网+”背景下对于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增加相应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体会到浸入式教学的相关元素中。必要时,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或者已经毕业的创新创业小有成就的校友回校讲座。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合理配置师资结构,必须考虑到年龄、学历、职称等匹配,而且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和交流。吉林省各高校应该聘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走进课堂,现身说法,和师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不断实现师资队伍的完备化和专业化。
(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细化分层
吉林省各高校应该根据各自教学特点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重视学时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层层递进,逐步加推,做到创业课程目标的阶梯式设置。将创业课程设置的模块化组合和创业方案设计的小组化合作,才可以给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且有效的学习内容。
参考文献:
[1]《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2012.
[2]杨羽,杨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体系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轻工科技,2017.
[3]王红雨,闫广芬.师生认知视野下的高校创业课程体系:问题描述与改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72-79.
[4]徐利明.关于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11):37-38.
[5]李洪修,马罗丹.美国大学创业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64-168.
作者简介:
王晓丹(1982-),女,吉林省长春人,博士研究生,吉林工商学院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