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 年12 月16 日中午12 点,苏联首都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的大钟准时敲响。随着钟声的响起,一列火车也在车站月台上慢慢停稳。
车外,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莫洛托夫、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苏联元帅布尔加宁等苏联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还有11 个东欧和亚洲国家的外交官,都在迎接着一个人的到来,这个人就是第一次到苏联访问的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这是56 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踏上外国的土地,并在外国的土地上同外国领导人握手。
毛泽东访问苏联,在他自己的计划中,是早就列上的。
还在1947 年初,毛泽东就曾提出访问苏联,同苏共领导人研究一些问题。斯大林先是表示同意,电报说:“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认为他不宜就莫斯科之行走露任何风声。如果毛泽东也认为应该这么做,那么我们觉得以通过哈尔滨为佳。届时若需要,我们可以派一架飞机迎接。”
但半个月后,斯大林又来电报建议推迟,说:“鉴于即将举行的战役,鉴于毛泽东若离开会对战事发生不良影响,我们认为暂时推迟毛泽东的出行为宜。”
1948 年4 月,毛泽东到达华北解放区的河北阜平后,又积极准备去苏联。4 月26 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决定准备去莫斯科,就政治、军事、经济和其他重要问题同苏共中央商量和请教。斯大林于29日复电同意,但5月10日又来电,说:“鉴于您所在地区的事态发展,尤其是傅作义已经开始进攻蔚县,也就是说,您来苏途中拟经过的三个地区都在火线上。我们担心,您的出行会影响事态的进程,况且您路上也不太平。有鉴于此,不知您是否应推迟来苏。”
1948 年7 月4 日,毛泽东又一次电告斯大林,拟近期动身去苏联。10 天后,斯大林回电说:因苏共中央领导同志要赴各地征粮,建议推迟到11 月底。
1948 年11 月,为纪念十月革命31 周年,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机关刊物编辑部邀请毛泽东为其撰写一篇文章。
毛泽东认为这是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重视,于是写了《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文,指出:面对“威胁全世界的美国帝国主义及其在各国的走狗们”,“一切国家的革命力量必须团结起来,必须组成以苏联为首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
这是毛泽东首次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旗帜鲜明地亮出即将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旗帜,引起世界舆论界的广泛注意。斯大林对此非常满意。
1949 年1 月14 日,斯大林致电毛泽东说:“目前你留在中国是很必要的。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立刻派遣一位政治局的负责的委员到你们那儿去。”
3 天后,毛泽东复电斯大林说:“我决定暂时不去莫斯科。我们十分欢迎你们派一位政治局的同志来中国,……可以和我们中央书记处五个同志一起谈许多问题 (目前主要是政协问题、联合政府问题、外交政策问题)。”“假如你们同意这样做,来的时间以本月底或下月初为适宜。”
就这样,1 月31 日,就在北平获得和平解放的同一天,化名安德列夫的米高扬乘飞机从大连抵达石家庄,随后乘汽车转赴西柏坡,见到了毛泽东。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毛泽东向米高扬介绍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谈到了革命胜利后所要建立的新的国家政权问题,恢复生产和进行经济建设问题,军队整编问题,民族资产阶级和私营工商业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问题,尤其谈到了中国的对外政策。
毛泽东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朋友们走进我们的门,建立友好关系,这是正常的,也是需要的。对我们探头探脑,想把脚踏进我们的屋子里的人是有的,不过我们暂时还不能理睬他们。至于帝国主义分子,他们抱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一方面想进来为自己抓几把,同时也是为了搅浑水,我们不欢迎这样的人进来。
这就明确地告诉了米高扬:我们将先和苏联等国家建交,其他反共的帝国主义国家,则要等一等再说。
“扫净屋子再请客”,这一形象的比喻,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建交的一个指导方针。这一方针的含义是:必须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特权和影响,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关系。
米高扬的这次密访对于毛泽东和斯大林之间的接近,对于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两个共产主义政党之间的沟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后,建立新中国已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同苏共中央直接交换意见,取得苏联对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成为更加迫切的事情。
1949年5 月中旬,毛泽东把刘少奇从天津火速召回北平,委托他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6 月中旬,在代表团出发前,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同刘少奇等人一起商定了代表团访苏的工作方针。
刘少奇一行于6 月26 日到达莫斯科后,第二天就见到了斯大林,刘少奇向斯大林递交了毛泽东的亲笔信。会见后,刘少奇等人致电毛泽东,通报会见情况,并就贷款形式等问题请示毛泽东。毛泽东复电分别予以指示。
7月11日晚,斯大林又一次会见了刘少奇一行。在谈到毛泽东非常关心的1945 年苏联同蒋介石政府签订的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问题时,斯大林说:1945 年签订的中苏条约是不平等的,因為那时是同国民党打交道,不能不如此。这个条约等毛泽东来莫斯科时解决。
毛泽东又婉转地以试探口气问斯大林:为了解决条约问题,是否需要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到莫斯科来。
斯大林说,除非有别的事情需要周恩来来,否则不用。
这次会谈共进行了两个小时,共谈了和平的可能性,条约、借款、台湾及毛选出版等问题。苏方参加会谈的有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及维辛斯基等四人,还有翻译费德林。中方除毛泽东外,只有翻译师哲参加。
12 月21 日,毛泽东应邀出席莫斯科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大会。毛泽东在慶祝会上首先致辞,这在13 个外国代表团中,礼遇最高。
在毛泽东热情简短的祝词中,会场三次起立,给以长时间的鼓掌。祝寿祝过了,毛泽东又想到了条约。
第二天他主动找到苏方人员,希望再次同斯大林见面,会谈中苏条约等问题。
12 月24 日,毛泽东与斯大林举行第二次会谈。会谈在斯大林住的别墅里进行,从当晚11 点半,直到第二天凌晨5 点,共进行了五个半小时,虽然谈了很多问题,但斯大林只字不提中苏条约问题。当毛泽东提议由周恩来到莫斯科,以履行有关条约手续时,斯大林也不同意。
斯大林在条约问题上的冷淡态度,令毛泽东难以忍耐。因为毛泽东此次访苏的主要目的就是签订新约。
一天,他忍不住对苏方人员发火说:你们还要保持跟国民党的条约,你们保持好了,过几天我就走。我现在的任务是三个:吃饭、拉屎、睡觉。
这时,继缅甸与新中国建交后,印度也承认新中国,英国也想承认新中国。这个国际新动向,促使斯大林认真对待毛泽东的要求。
正巧,这时英国通讯社放风说,斯大林把毛泽东软禁起来了。消息一出,苏联方面大为紧张。为了戳穿谣言,经双方同意,1950年1 月2 日,毛泽东发表了一个答塔斯社记者问。
记者问:您在苏联将逗留多久?
毛泽东答:我逗留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在这些问题当中,首先是现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问题。
当天,苏联各大报纸都刊登了毛泽东的这一答记者问。这表明,斯大林在考虑了各种因素后,已同意签订新的条约了。
1950 年1 月2 日晚8 时,莫洛托夫和米高扬二人到了毛泽东的住处,询问毛泽东对中苏条约等事情的意见。
毛泽东向他们详细说明可以有三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样做有极大利益。中苏关系在新的条约上固定下来,在中国国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民族资产阶级左翼都将感觉兴奋,可以孤立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在国际上,我们可以有更大的政治资本去对付帝国主义国家,去审查过去中国和各帝国主义国家所订的条约。
第二种办法是,由两国通讯社发一个简单的公报,只说到两国当局对于旧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他问题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在重要问题上的一致意见,而不涉及详细内容,实际上把这个问题拖几年再说。这样做,中国外长周恩来当然不要来。
第三个办法是,两国签订一个声明,内容说到两国关系的要点,但不是条约。这样做,周恩来也可以不来。
当毛泽东详细分析了这三种办法的利害之后,莫洛托夫随即说,还是第一种办法好,周恩来可以来。毛泽东又不放心地追问道:是否是以新的条约代替旧的条约?莫洛托夫肯定地说:是的。随后,他们便一起计算起周恩来何时可以到、何时可以签约、何时可以回国等。
他们还谈到了毛泽东外出参观和同苏联各负责同志谈话等问题。当晚11 时,毛泽东给国内起草了一份电报,高兴地通报了最新的情况进展:“最近两日这里的工作有一个重要发展。斯大林同志已同意周恩来同志来莫斯科,并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贷款、通商、民航等项协定。”同时指示国内:“请于五天内准备完毕。希望恩来偕同贸易部长及其他必要助手和必要文件材料,于一月九日从北京动身,坐火车 (不是坐飞机) 来莫斯科,由董必武同志代理政务院总理。”
过了5 个小时,1 月3 日凌晨4 时,兴奋的毛泽东又追加起草了一份给中央的电报,嘱咐:“恩来同志出国来苏须在政务院会议正式通过,并报告此行系为谈判及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此外,还应约集政府委员之在京者开一座谈会作同样报告。在两次会议上,应指出这一行动将使人民共和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使资本主义各国不能不就我范围,有利于迫使各国无条件承认中国,废除旧约,重订新约,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
1 月5 日晚9 时,毛泽东在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又细心地嘱咐:“改订中苏条约等项问题在政务院会议及政府委员会讨论时,请嘱到会人员保守机密。”
在等待周恩来的这段时间里,心情好起来了的毛泽东开始到苏联各地参观,并同苏联有关领导人进行接触。
1 月11 日,毛泽东在中国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陪同下,到莫斯科红场拜谒了列宁墓。毛泽东向列宁墓献了花圈。花圈的缎带上用中俄两种文字写的是:“献给列宁—— 革命的伟大导师。毛泽东。1950 年1 月11 日。”
这一天,毛泽东还拜会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什维尔尼克。
1 月15 日,毛泽东到列宁格勒访问,参观了艺术馆、基洛夫机器制造厂、卫国战争中列宁格勒战线的防御工事和十月革命时炮击冬宫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晚上,还到基洛夫歌剧院看了一场芭蕾舞,剧目是 《巴亚捷尔卡》。
在列宁格勒,毛泽东还驱车行驶在波罗的海的冰层上,并下车举目遥望十月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喀琅施达得要塞。
在一米多厚的冰面上,毛泽东高兴地对苏联朋友说:“我的愿望是要从太平洋西岸的海参崴,走到大西洋东岸的波罗的海,再从黑海边,走到北极圈,那时才可以说,我把苏联的东西南北都走遍了。”
1月17 日,毛泽东从列宁格勒回到莫斯科。不几天,周恩来等人也到了莫斯科。
1 月22 日,毛泽东带着周恩来等人,同斯大林进行了第三次会谈。
斯大林一開头就说:我们必须对涉及中苏关系的现有的条约和协定进行修改。因为原条约的基础是反对日本的战争,现在战争已经结束,日本已被打败,因此条约就过时了。
这同他第一次与毛泽东会谈时的说法有了根本的改变。
毛泽东说:我们应当通过条约和协定巩固我们两国现有的友好关系。在条约中,应当把保证我们两国繁荣昌盛的东西固定下来,而且应当规定必须防止日本侵略的重演。这两点是新条约同现有条约的根本区别。新的条约应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合作。
毛泽东还提出,在新的条约中应当规定就国际问题两国进行协商的内容。斯大林痛快地说,当然要写上这一条。
谈完条约问题后,双方又讨论了中长铁路、旅顺口和大连等问题。会谈进行得非常顺利。
之后,又进行了新的条约和各个协定的起草工作。为了与过去的条约有所区别,新的条约名称中又加上了“互助”二字。
1950 年2 月14 日,新的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其他协定在克里姆林宫签字。毛泽东和斯大林都出席了签字仪式。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代表本国政府在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上签字。
尽管开始斯大林没想搞这个条约,但毛泽东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从不让步。在毛泽东的坚持下,加上其他因素,毛泽东努力争取的,现在终于实现了;斯大林开始不想给的,现在到底也给了。
仪式结束后,斯大林举行招待宴会,庆祝两国新条约的签订。毛泽东又邀请斯大林出席第二天在中国大使馆举行的答谢宴会。斯大林从不到克里姆林宫以外出席宴会。但这一次,他破了例。这也表明了他对毛泽东这位有骨气、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领导人的尊重。
在完成了一项历史性任务后,1950 年2 月17 日,毛泽东结束了对苏联的访问,登上回国的专列,3 月4 日回到北京。
正像毛泽东在访苏回国后所说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新的中苏条约,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使我们能够放手地和较快地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又正在推动着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与民主、反对战争和压迫的伟大斗争。
这就是毛泽东坚持签订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的重要意义,也是毛泽东这次走出国门、握手苏联的重要意义。
(选自《毛泽东在1949年》/杨冬权 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8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