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明月
生活不像相册,可以永远地岁月静好,美丽相册的背后是人生的无常。
这是一本流落在文庙旧货市场的老相册,装帧考究的绣花册子中,记录了一位生于民国的上海女子的一生。
这位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女子,身上有着那个时代的气质和芬芳。
看相貌气质,她的父亲似非达官贵人,也不像知识精英,可能是个比较成功的生意人。她还有一个弟弟,他的人生道路与她迥然不同。
虽世多离乱,但在父亲的庇荫之下,生活在上海的她依然快乐幸福。学生时代的她是一个时尚的阳光少女,当时新兴的运动都有参与,比如骑马和游泳。
这张笑得最灿烂的照片拍摄于抗战胜利初期,是她人生中最美的岁月,整个社会也洋溢着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
22岁,照片上的她抹上了鲜艳的口红,少女长成了女人,即将告别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迎来爱情和婚姻。
1950年,她结婚了。不过此时的她似乎少了一份少女时期的明媚,眉宇间有种抹不去的忧伤。
其实她的丈夫与她也算门当户对,要论相貌,也是“男神”级的。
生活在继续,不知从哪一年起,她有了一份稳定而普通的工作一一蕾茜饭店的一名会计,开始了新的人生。她保持了隔几年甚至每年去照相馆拍照的习惯,在那个工资微薄的时代,算是很合得给自己花钱了。
作为一个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中产之家的女儿,她的血液里没有革命的冲动。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女子,善良、温和、勤勉、干净。没有大爱,也没有大恨,一定要说爱,那就是爱她的家人,然后就是爱美、爱拍照。
哪怕在人性和颜色被抹到最淡的年代,她都会坚持到照相馆留影。当所有“资产阶级小情小调”被剥夺之后,她把拍照当成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是她与从前那个浪漫少女的私密联系。
这张36岁时的照片,虽然已是“人到中年”,但她就像一个18岁的少女,笑得那样自然而单纯。
步人中年后的她,依然看起来美丽大方、温婉可亲。或许生活时常变脸,没有一帆风顺,但对生活的态度依旧乐观积极。
特别遗憾的是,在所有的照片里都看不到她和孩子的合影,或者像她孩子的儿童的照片,由此推测她一生未有生育。在那样的年代,或多或少是个缺憾吧。所幸,异乡的弟弟幸福美满,对她应是一个安慰。
不知道为什么,从20世纪70年代起,她就很少拍照了,或许她对自己的容颜不再那么自信,又或许没有子女家人的陪伴,她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平静,直到退休。那天,单位专门为她拍了集体照以资留念。其中一张照片,她手挽两个徒弟,笑开了花。按她的性格,这已经算得上开怀大笑了。無论如何,这是一个让人心安的结局。
2008年,因为突发疾病,她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一个平凡女子来说,接受命运,求得内心的平安喜乐,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对于社会,她不曾加害,且略有贡献,这样的人生,足以骄傲地谢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