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江
盐城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江苏 盐城 22400
在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只有保证工作方向的准确性,才能更准确的帮助弱势群体,实现针对性的为群众解决问题,并在2020年前帮助贫困人民摆脱贫困问题。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和改革创新中的金融机构密切相关,只有在金融机构的重点帮助和扶持下,才能切实帮助贫苦地区的群众走出贫困的旧貌。
精准扶贫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重要工作方向和指示,主要就是针对不同地区和群众,在科学方法的作用下对扶贫对象提供有效帮助、管理。在我党和人们协调发展背景下,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也是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直接和国计民生产生联系[1]。所以,强化三农金融服务为我国农村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将发挥更显著的积极作用。
(一)扶贫工作的开展存在形式化问题。在扶贫工作开展中,大多数理念和方法存在明显的理想化问题,没有针对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根据已有的公式化方案开展工作,往往和实际情况存在明显差异。用大量数据或是信息对农村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不能保证工作的真实性,虽然表面上是对扶贫项目的优化,但是在政策的实际落实过程中,仍然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在政策设计过程中,由于主次关系缺乏明确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准确掌握工作重点[2]。这也是扶贫工作开展中,人民状态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的重要原因。虽然每次任务分配都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但是实际情况并不理想,不能在根本上实现对问题的解决。
(二)农户贷款需求难以满足。任何一项政策的提出都是为了群众更好发展。但是在政策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层层传递的方式并不严谨,导致最终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已经丧失了原本的味道,因此在对贫困户贷款需求的调节上仍然存在操作问题。比如在农户发展过程中,其贷款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投资和应对突发的天灾人祸,在这类需求上,农户所需要的资金并不多。一般情况下,只要银行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金融优势就能实现对问题的合理解决。但是很多金融机构服务并没有制定合理的条款规范解决问题。所以一旦遇到生活中遇到问题或是困难,农民只能向身边的亲友获取帮助。但是,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民在农业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对大额贷款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由于贷款过程中无法提供相应的抵押物,因此农民贷款问题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3]。
(一)深入基层后确定战略方案。在开展精准扶贫等农业工作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要保证深入到群众基层生活中,进村入户,积极和贫困群众进行交流,只有群众的实际需求和要求有所掌握,才能保证政策、目标落实的有效性。在对群众真实需求掌握后,基层人员也不能因为迎合上级要求而制定虚假数据,管理层在工作中也可以按照真是数据制定更为合理和全面的战略目标和方案。如此一来,精准扶贫的纸质资料和数据信息就能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信息,最终得到的结果也将更好的满足工作要求[4]。所以,在扶贫政策的构建和推行过程中,要积极和基层群众进行交流,从而在确定工作方案的基础上,为精准扶贫政策的开展和落实提供重要帮助。
(二)政府主导农户和银行的合作。要想有效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问题,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帮助农村融资额进行不断扩充。只有货币政策工具在工作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才能将贷款、差别存款在正确引导下更好的实现落实。在目前金融银行中,农业银行属于为三农工作提供重要引导和帮助的大型商业银行,为三农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服务也是目前国家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工业银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农业银行只有始终坚定农民为主,才能保证市场方向的准确性[5]。
(三)对三农金融服务的工作质量进行提升。农业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所以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也应该保证农业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农业银行的工作优势。所以,农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也应该将服务农民作为基本的工作方向,这也是对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提供帮助的重要手段。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仅能为农民提供帮助,同时对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更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民生产和经济发展上,只有不断实现对农业生产经济的壮大,才能为我国经济生产总值的提升提供更显著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给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更多新的方向,但与此同时也为金融机构的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目标。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工作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在很多工作中仍然存在问题,其中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环节,其中存在的问题更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在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背景下,我们只有切实认识问题,积极创新和研究,才能保证金融产业对三农工作的有效帮助,最终为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