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颖杰
单县林业局 山东 菏泽 274300
林木资源能够调节大自然气候、涵养水源、削弱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造成的影响,更能够保持空气清新,是各式各样的动物的生存和栖息地,更蕴藏着价值珍贵的药材和树种,起到良好的生态平衡作用,不仅如此还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木材和生活材料,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以及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加强林业的发展已然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病虫害是林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并且受灾面积呈现逐步增大的明显趋势,使得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这就对于林业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如何在实际的过程中给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是值得花费精力去解决的课题。
自迈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我国林业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充分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林业技术的基础上不断针对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进行革新和改进,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林业技术的水准。在市场经济理念的引领下,林业资源的发展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助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于林业技术的各项研究领域和方向在迅速拓展,对于林业发展的宣传由传统的纸媒和电视转向到移动互联网,极大地拓展了受众,林业技术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有了极大的改善。
林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强了林木的成活率,起到了很好的环境保护作用,提升了经济收益。在一些缺水少雨的地区陕北地区,通过使用覆盖薄膜来辅助核桃树的种植能够极大增强树木的成活率,提升核桃的产量,增加农民收益;还有山西地区,结合当地的地势地貌特征,通过林业技术的指导进行科学的植树造林能够帮助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缓解水土流失、沙尘环境的影响;河南地区依托于先进的卫星技术,从上空实现对森林情况的实时监测,这对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有着极大的好处。
同时,在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林业发展不仅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更遭受着严重的病虫害侵袭,在林业生产与发展中,林业部门必须要运用合理的技术来提升林木的抵抗能力,真正对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进行监测和预防,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尽早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运用多种技术对林业病虫害进行综合性防治,提升林业管理的技术保障,减轻各种灾害对树木生长和林业生态发展的损害,保证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是多样化的,有些病虫害是多种原因结合起来共同致发的。一方面,气候适宜的环境与条件下,森林中的病虫害有了更有利的繁殖与生产条件,在林木中大量寄生并快速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在耕地增加的情况下,林木面积就会被大量挤占而不断减少,导致病虫害的种类增多,繁殖速度加快;此外,林业生产中,人工化程度逐渐增强,纯林化的林业发展使得林木自身对病虫害的免疫能力大大降低。
林业病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理化因素致病,这种病害会导致森林中的树木枯萎,而酸雨、农药等都可能造成理化因素,树叶酸化、降解、稀释都会对林木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第二,微生物致病,这是由于真菌、细菌感染导致树叶上出现斑点、发黄等现象,严重者会导致树叶畸形或者坏死,进而导致林木生出黄化病。林业虫害主要分为土壤害虫、干部害虫和枝梢害虫、叶部害虫,这些害虫通常是在发生自然灾害而林木处于生长弱势的时候侵入,严重的会导致林木的大量死亡。其中枝梢害虫通过对林木枝叶的破坏,导致枝叶枯黄、萎缩,树干出现畸形,树顶呈现丛生状,对木材的价值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林木枯死;而叶部害虫在气候印度的影响下,呈周期性爆发趋势,在短时间内就能影响较大的范围。
森林中生长着具有很强繁殖力的昆虫,他们会对树木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如杨树上常见的蛾类昆虫,一年中可以不断产卵、繁殖,孵化出来的虫子会啃食树叶,只剩下叶柄;天牛通常会啃食树干,对树木有着很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树木的死亡;另外,松毛虫也是危害树木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们啃食松树叶的边缘,使叶子卷曲,繁殖量较大,会在短时间内造成松树的破坏乃至于死亡。
要想真正有效地对林木进行保护,就要在林业生产中推广科学技术,加强林业建设。
4.1 提高造林技术水平 在我国广阔面积的国土中,地区之间存在着地质、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林业种植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地区内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合的造林技术。例如,山区地势复杂,在开展造林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当地长期种植的树种,在此基础上进行病虫害抵抗能力强的优良树种的引进,在混种的过程中,提升当地树种的抗害能力,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病虫害带给林木的危害,同时更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兼顾了林业生产的生态效益。
4.2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果 林业生产之所以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林业管理工作不够到位,在林业病虫害发生的早期,林业部门及工作人员未能尽早发现,尽早运用有效措施来进行科学防治,导致病虫害危害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针对这种情况,林业部门应当高度重视管理工作的开展,定期对树木情况进行巡查和监测尽可能早地发现病虫害,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与规划,将病虫害危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同时在早期发现并治理病虫害也能减少对树木的损害,在少受或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树木能够实现健康的生长。
4.3 运用生物防治技术 在林业生产中,生物防治是将生物技术用来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手段,相较于其他技术来说,生物防治的效果较为持久、更加安全,利用虫子的天敌或者生物农药连续、突出地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治理当时病虫害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下代病虫害。在林业造林与管护中,利用天敌对病虫害进行治理是最为普遍的生物防治技术方法,造林时构建病虫害天敌成长的适宜环境,结合病虫害的特征进行天敌的适当、适时投放。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林业专家利用生物技术创造出天然的活性物质或者直接将活生物本身当作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治理,减轻病虫害对林木的损害,同时充分运用微生物农药降低病虫害的抗药能力,并维护森林环境中的生态平衡。
4.4 推广物理防治技术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物理防治技术也可以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如利用蚊蝇、飞蛾等昆虫趋光原理,在森林中设置灯光用以诱杀害虫,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诱杀害虫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投放食物如糖、酒、醋等原料调配成的枝叶来诱杀病虫,也可以将人为培养的雌虫投放在森林中,吸引林中的雄虫进入捕虫网将其杀灭。另外,林业部门及工作人员可以在森林外围设置严密的防虫网,防止外来病虫进入林中对林木构成侵蚀,也可以利用胶带或者泥土对虫洞进行封堵。运用物理防治技术,不仅可以维护林木的健康生长,而且可以保护森林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平衡。
4.5 合理利用化学防治技术 一直以来,农药都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被经常使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在病虫害达到严重的程度时,就要明确分析出破坏林木生长的究竟是病害还是虫害,针对危害的实际来源选用适宜的农药,避免盲目施撒农药对林木生长的危害。在进行化学防治的过程中,要恰当选取使用农药的时机,充分利用敏感期将农药施撒在林间,这样能够发挥出农药的最佳治病虫效果,同时,要高效、经济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农药的安全使用,尽可能用最低的喷药频次和最少的喷药量来达到治理病虫害的最佳效果,在混合、搭配农药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科学性,将化学农药的防治优势发挥出来,提升防治效果。此外,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运用离不开林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对此,要加大培训教育力度,让他们在更多的学习机会中了解到更多的林业管理知识,认清林业病虫害发生及发展的规律,掌握更丰富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真正用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来解决一直困扰林业生产发展的病虫害难题,真正为林业的良好发展和生态效益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业的发展不仅是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意义非凡。林业技术以及病虫害的防治能够有效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林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林业从业人员应当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注重建立和健全林业发展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将发生的病虫害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乃至无污染的科学方法来进行防治结合,加强对林木的检疫和预防工作,为病虫害的防治提供必要的应急资金保障,着力加强林业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从根本上保障林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