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教育援疆实践及启示

2019-07-12 02:27米红林傅建勤
党政论坛 2019年6期

米红林 傅建勤

[摘 要]文章以上海高校对口援建喀什大学工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援疆教师们如何将上海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传帮带”的形式带到受援地的经历,变“输血”式援建为“造血”式援建,从而提升当地整体办学水平的经验及启示。

[关键词]对口支援; 造血式援建; 教育援疆

高等教育援疆是党中央振兴新疆的重大举措, 也是我国为缩小东西部教育发展差距、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民族团结的一项战略举措。

上海依靠上海高校资源优势,逐渐形成上海高校援疆模式。上海第九批援疆教师经过两年多的援建喀什大学工作,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成熟、可复制的高校援建思路和做法,有效地推动了喀什大学创新教育发展思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出了组团式、规模化、引智援的特色高校援疆之路。

一、借力人才援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上海援建喀什大学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由十人组成,是我国援建喀什大学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除了领队来自上海市教委,其余九人均来自上海市属高校,分别在喀什大学土木学院、教科院、经管学院、法政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数统学院任教。上海援疆教师思想观念新、业务能力强、信息渠道多,为喀什大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专题讲座、合作研究等活动,引导受援地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效的管理模式、科学的育人手段、成熟的教学方法,促使当地教师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强信心,推动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工作队始终坚持以“带课程、带教师、带学科”的思路推动援建工作。以课程教学建设为重点,带动喀什大学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建设;以教师提升为重点,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以专业转型为重点,建设南疆应用性学科专业高地。工作队始终坚持授人予渔,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变“输血”式援建为“造血”式援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通过持续开展师徒结对特色工作(目前第九批第一轮和第二轮结对教师达30多人),以签约形式明确任务,通过团队组建、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快了喀什大学年轻教师成长速度,缩短了年轻教师培养周期,有效提升了受援地教师科研水平和整体素质,为助力喀什大学转型和内涵式发展打下必要的人才基础。

二、因地制宜,嫁接上海先进高校教育成果

1.引入坐班答疑制度,教学生学会思考

工作队以“立足全疆,放眼丝路”的求实眼光,嫁接上海市教委“激勵制度”,制定坐班答疑制度。独有地理地貌的新疆,基础建设迫切需要本土规划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援疆教师力尽所能,培养更多更适合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青年才俊。“以上海市教委‘激励计划作为抓手,将上海先进的教学制度引入新疆高校中,发挥人才援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已全部实行晚上9:00-11:00在指定教室进行晚坐班答疑的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辅导需求。该学院应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达85%。

2.试点过程考核,引领教育教学创新模式

根据课程要求及学生特点,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工作队开展过程考核试点工作,设计分阶段的过程考核方案和全过程质量监测的课程考核体系,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更加注重平时考核,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实践证明,通过全过程考核,学生不仅出勤率达到100%,作业质量也明显提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土木工程学院已有9门课程实施过程考核,其中理论力学等基础专业课程4门,结构力学等专业课程5门,参与过程考核的学生达502人次。

3.开设校企合作课程,助力学校转型发展

工作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课程试点工作,聘请喀什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工程师为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校外教师。经过一学期的试行,学生反映积极,一致认为:“校企合作,由学校牵线搭桥,不仅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帮助他们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样的课程,对于他们的专业成长真是太有利了!”以校企合作为契机,工作队还建立了一套校企合作课程规章制度,完善了外聘教师程序、制订了外聘教师管理办法等,为喀什大学今后进一步开设校企合作课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4.将慕课引入教学,缩小东西部教育发展差距

工作队将上海慕课平台——上海智慧树公司引入喀什大学,并于2017年底无偿建设了一间可容纳300名学生的“沉浸式”教室。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使空间距离达五千公里的沪喀两地教学呈现在同一课堂。比如,课堂的一端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在为喀什大学经管学院学生授课,另一端则是处于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再如,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在上海授课,课堂两端是上海的学生和喀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生。2019年春,上海大学与喀什大学土木学院通过互联网同上“中华复兴与土木工程”公选课。慕课使处于祖国最西端的大学与祖国东端的上海高校同上一堂课的设想成为现实,为缩小东西部教育资源发展差距贡献力量。

三、 创新学科帮扶模式,提升专业学科水平

为促进喀什大学土木学科及以土木工程为核心的城乡建设专业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工作队针对喀什大学距离内地远、教师外出困难等问题,主动外引内联,调动多方资源,开创“组团”帮扶受援地学科新模式。以受援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工作队不断挖掘潜力,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两大工程,立足喀什、服务南疆,促使喀什大学上规模、上水平,逐步形成特色品牌,为喀什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举办高水平学术研讨会,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在“中巴经济走廊”国家战略背景下,2018年5月19日,工作队支持喀什大学召开实验力学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0余所国内知名高校的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举行了六场学术报告会,并实地考察了喀喇昆仑公路沿线的地质地貌、危岩陡坡。一方面,通过这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将以往邀请个别教授到受援地进行讲座转变为开展组团式、规模化的学术活动,共同探讨科学前沿和研究热点问题,开创了学科帮扶的新模式;另一方面,研讨会的召开使参会专家更加了解喀什大学,更加关心和关注喀什大学的发展,对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举办沪喀城乡建设论坛,提升土木学科水平

2018年11月24-25日,在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支持下,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功举办了沪喀城乡建设论坛,来自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新疆大学和喀什大学等教授代表分别作了9场学术报告。上海援疆对口四县住建局负责人、喀什地区企业界代表、喀大土木学院师生代表等60余人参加本次论坛。论坛还邀请了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何敏娟教授、施卫星教授、马人乐教授、石振明教授,以及同济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赵蔚博士领衔的土木领域顶级专家团队参加,重点围绕南疆关注的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抗震、边坡稳定、钢结构工程、城乡规划等作学术报告和研讨互动。

四、加强校内外互动,创建教育实践基地

为助力喀什大学转型发展,坚持产学研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一带一路”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上海高校援疆队伍一直在思考着、摸索着、努力着。以喀什大学城乡建设专业集群为平台,积极探索“政产学”协同育人机制,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理念,工作队主动与喀什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和学校等单位合作,目前土木学院已与巴楚县人民政府、叶城县人民政府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签订了“政产学”“校校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协议。在巴楚县和叶城县分别建立了教育实践基地,在上海援疆四县分指挥部的协助下,目前已有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共100余人次在巴楚和叶城、泽普、莎车四县的住建局、环保局、设计院等单位结束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此外,工作队积极筹建城乡建设发展联盟,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资源共享。通过发展联盟建设,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把企业家请进课堂,将企业作为学生的见习、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满意的效果。工作队继续做实、做细,不断扩大领域,巩固建设成果。2018年,喀什大学分别与喀什市国瑞排水有限公司、巴楚县利民供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厂签订了城乡建设集群“教育实践基地”,与北控水务集团、伊犁州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喀什分院等单位洽谈挂牌“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助力喀什大学转型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单位和实践场所。

五、按需定制,柔性引进,重点提升

针对喀什大学谋求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和上海市教委积极响应教育援疆政策,不斷创新教育援疆机制,充分发挥上海高校教师的优势,采取“请进来”、专家引领、名师示范等多种形式,变“输血”式援建为“造血”式援建,实施上海柔性援疆客座教授计划,聘请同济大学何敏娟等12名教授为喀什大学客座教授,将上海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学科建设经验,毫无保留地输送给喀什大学。客座教授聘任工作对推动沪喀两地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受聘的客座教授们表示,一定会将学校的希望和嘱托牢记在心,为喀什大学美好的明天贡献力量。援疆客座教授工作开展近一年来,共有专家近17人次,积极参与各学院学科规划制定、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课程授课、专业领域讲座、毕业生指导、“传帮带”青年教师等诸多工作,使喀大教师业务水平、学生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喀什大学培养出一支综合素质较高、永远带不走的本土化教师人才队伍。

六、真抓实干,援建工作初见成效

两年来,第九批上海援疆教师工作队不断探索帮扶新模式,集中上海高校学科优势,选择喀什大学学科基础薄弱、急需提升的学院进行帮扶,并在每个学院配备两名援疆教师,改变了以往一个学院仅配备一名援疆教师的模式。此外,以培养南疆紧缺土木人才为契机重点建设土木学院,协同推进经管学院、法政学院、教科院等建设。喀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创建于2014年9月,是在上海援疆工作大力支持下建立的第一个工科学院。经过精心打造,土木学科被确立为学校“十三五”重点发展学科和转型试点专业,也是六大集群之一的城乡建设专业集群的核心专业。

通过对口援助,促进了东西部教育资源均衡化,使东部先进的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西部受援地快速生根发芽,使西部受援地学生享受到与东部一样的教育资源、教育改革成果。上海援疆教师工作队按照“当地所需,我方所能”的原则,外引内联,积极协调校内院系之间的关系、积极调研上海对口四县的指挥部、住建局,积极争取学术团体——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支持,积极协调上海后方相关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帮扶,有力地推进了受援地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此同时,建章立制,将帮扶的做法进行巩固,具有较强的复制性,对今后进一步开展东西部教育对口援建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七、结语

我们通过对援疆工作实践的思考,得出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1.东西部高校教育帮扶一定要立足西部受援地当地实际,根据当地所需、我方所能,采取外引内联,充分调动疆内资源和疆外资源,以项目、人才、资金多种形式开展帮扶,形成规模化、可复制性模式。如2018年底,为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喀什大学工作队邀请了8名上海专家进行预评估,另外邀请上海教科院两批专家赴喀什大学进行草拟发展规划等。

2.提前谋划,争取援建工作收益最大化。先后建立喀什大学巴楚县“教育实践基地”和喀什大学叶城县工业园区“教育实践基地”,为喀什大学城乡建设专业集群内六个专业共享,受益面较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科建设采取组团式,节省大量人力成本。通过在受援地举办学术研讨会,使受援地众多教师收益,不离开本土即可与国内顶级专家研讨科学问题、科研规划并保持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受援地专业学科学术水平,提高教师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4.紧紧依靠后方上海高校成熟教育教学经验。引领受援地在授课模式上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建章立制,将成功的做法保留下来,为当地进一步借鉴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作者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