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财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
十四年前,80岁出头的学者齐邦媛離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的齐邦媛,她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一天,作家简媜来看望她。两个人的对话,渐渐谈到死亡。“我希望我死去时,是个读书人的样子。”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手,最后一刻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最后一刻眉宇间仍然保持一片清朗洁净,以“读书人的样子”死去,这是齐邦媛对自己的期许。爱一人做一事痴情入骨,哪怕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你呢?
人生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洗尽铅华呈素姿,做最真实的自己,选最痴迷的事、最惦念的人、最铭心的愿望,无论是否如愿,但说无妨。材料中的学者齐邦媛就是这样的人,她一生喜欢读书,至死不渝。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别人敬佩的人。这样的人自带美丽,是平凡世界里的英雄。很多中考作文题都能与此照应,如 “我心中的英雄”(2018年四川内江),“____让我如此美丽”(2018年四川巴中),“不变的是那份痴迷”(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
抓住一颗痴心。爱一人、做一事、逐一梦,这样的人和事并不难寻觅。如爱国诗人陆游铁马冰河入梦,一生渴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天眼工程师南仁东,为天眼坚持22年,专注、踏实、勤勤恳恳,哪怕一生只完成这一件事;珍妮·古道尔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教育和保护,于森林陪伴黑猩猩38载,不觉枯燥;当然,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痴人,卖菜的老农、修鞋的老人、扫大街的环卫工、背着药箱的赤脚医生,他们对于自己的事业痴心不改,几十年如一日。其实,凡人身上就有鲜活的事例,只要你细心观察。
状写一片痴情。具体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是文章动人不可或缺的要素,可选取典型细节,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执着精神。不妨把素材中直白的陈述转变成一个个画面,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过目难忘。精心选取叙述视角,善用多种修辞,让语言新鲜有趣。
感悟一份真谛。感悟事中哲理,领悟人物精神,这是作文也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适当的抒情议论,揭示出一份生活的真谛,为作文画龙点睛,传达作文主旨,引发别人共鸣。
素材一:大地震猝不及防,一位年轻母亲和襁褓中的孩子被困废墟下。一天一夜滴水未进,母亲奶水枯竭,孩子啼哭不止。渐渐地,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母亲绝望中触摸到一根毛衣针,心里猛地一动,用毛衣针刺破手指,塞进孩子嘴里……一周之后,人们发现了母子俩。孩子一息尚存,小嘴仍吮着母亲的手指头;母亲气绝,脸色像雪一样洁白。更令在场的人震撼唏嘘的是:年轻母亲的个个手指都刺破过,她为孩子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奶。
素材点拨:孩子来到世界上那一刻开始,便牵动着母亲的一颗痴心。孩子好好活着是天大的事情,为此她奋不顾身,不自量力,甚至舍生忘死。年轻母亲在最后一刻心甘情愿的样子是流尽最后一滴血奶。孩子被救之时,她含笑于蓝天白云间。该素材充满大爱,震撼人心。
素材二:十几岁时,陈晓旭跟妹妹一起玩,突发奇想要给家里每人写一段墓志铭。父亲喜欢喝酒,他的墓志铭就是“这里埋着一瓶地道的老白干”。妈妈喜欢睡觉,工作也打盹,她的墓志铭是“她生前喜欢睡觉,这下如愿以偿了”。妹妹喜欢画画,墓志铭便是“这里埋着一个未来的画家”。而她为自己写的是“这里埋着一位伟大的女性”。后来,她真是。
素材点拨:电视剧《红楼梦》让陈晓旭成为所有人眼中的“林妹妹”,她不光把美丽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荧屏上,还将慈善播洒尘世间。她低调行善,捐款估计不下千万元,还留下遗愿将全部遗产捐给慈善事业,尽善尽美到最后一刻。少年时说过一句话,行走一生,不忘初心。
素材三:“万婴之母”林巧稚从小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着平凡的事。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了,她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临终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素材点拨:林巧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在她心中,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在最后一刻,她心心念念的还是以生命迎接生命。百姓为感谢她的救命之情,给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以表永久纪念。还有什么礼赞比这更高?
素材四:身为喜剧演员,贾玲不介意在舞台上扮丑,自黑起来比谁都厉害,只要看到观众因为自己露出了笑容,心里便是欢喜。她可以在台上吃辣椒,一口气喝光啤酒,3秒钟吃完西瓜。剧中的男朋友不愿意看到女友如此辛苦,也不解她为何如此之拼:“你是个女孩,你完全可以不用这样。”“可是我喜欢啊。”“但是我不喜欢,我不想看见你这样,我也不想看见刚才那个你。那自己做决定吧,是过来还是过去,你选。”“……我真的喜欢。”贾玲说。
素材点拨:当主持人询问贾玲,如果爱情和喜剧不能兼得,她选择哪一个?贾玲一字一句重复了小品中的那句话:“我真的喜欢”。为了台下那一片笑声,贾玲始终不渝,哪怕别人看了心疼,哪怕自己泪流满面。爱喜剧、爱微笑、爱观众,纵然形象全无,她也想把大家逗乐。
不变的是那份痴迷
董一鸣
我心中有一位大英雄,不是富可敌国的李嘉诚,不是拳脚生风的甄子丹,不是口吐莲花的郭德纲,而是一位满头银发的“小学生”。她对文字不变的那份痴迷,令我肃然起敬。
这位“小学生”不是别人,是我们家族的老祖宗我太姥。只要一回家,我几乎就能看到这样一道风景:太姥戴着老花镜倚在床头,不停地朗读已经认识的200多个汉字和词组,还一遍遍地用铅笔在本子上练习,“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望着她,我竟有一点幻觉:这还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吗?爸爸妈妈也微笑叹服:84岁,犹识字!
听妈妈讲,太姥出生于旧中国,因小时候家境贫寒,从没念过书。一个大字不识,她自己叹息:“唉,我这一辈子就是睁眼瞎啊!”“睁眼瞎”给太姥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烦恼,就拿简单问个路来说,凡是涉及到文字标记的地方,她根本看不懂,尴尬极了。新中国成立后,她也想参加夜校扫盲班,却总是因为家事拖累抽不出时间。
太姥一辈子几乎干遍了脏活累活,她曾经在造纸厂当临时工,扒过树皮;在水泥厂当搬运工,装过大车。听我写作文赞美她“热爱劳动”,她苦笑了一下:“傻孩子,我不识字啊,不干那些干啥?”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更谈不上会写,每回开工资都是让工友在工资表上代签。不识字成了她一生的遗憾,念书是她一世的梦想。
有梦终会成真,哪怕上天安排得晚了点。一场猝不及防的脑梗击倒了太姥,虽然经过治疗身体恢复得还不错,但是得跟一切体力劳动告别了。闲不住的她要来点脑力劳动,传“懿旨”,让妈妈和我为她编一套生活识字“教材”,以償夙愿。从汉语拼音开始,再从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字和词介入,比如每天使用的“水杯、筷子、盘子”,自己身体的“口、鼻、耳”,她常称呼的“儿子、女儿、孙子”,还有“鸡、鸭、鹅”“自行车、三轮车、公交车”等。
太姥年事已高,右眼几近失明,再加上记忆力减退,学习基础为零,认字、写字谈何容易。但是,当一位老人怀着一生的痴迷去做一件事,就会给世界一个奇迹。凡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她就问,老姨、舅舅还有我每天非常耐心地教她,陪伴她一遍遍读,一遍遍写,一遍遍忘,一遍遍记。她的学习劲头和学习态度令我们暗暗竖起大拇指。
识字写字不仅改变了太姥的性格,也让她的精神状态甚至比从前还好。那天,她竟能摇头晃脑地跟我吟诵她特喜欢的一句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然后,恬然地跟我说:“有那么一天我走了,别忘了给我枕一本书,再烧一本字典,我到那边还得接着学呢。”
唉,每当读书懈怠时,太姥那一生不变的痴迷目光,就是我心灵深处最暖的鸡汤。
【教师评点】“朝闻道,夕死可矣”,在一位平凡的老人身上,我们竟然也可以看到这种精神,追求知识,何惧人生安排晚点。84岁的老人开始识字,这样的事儿不多见,充满了新鲜感,堪称家庭里的“爆炸性新闻”。选材充满了引人向上的正能量,立意高是本文的第一亮点。语言朴实无华,叙述生动具体,饱含钦佩之情。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了家人对老人求知精神的敬意。老人对文字一生不变的痴迷,堪当青少年成长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