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和一位图书策划人聊天。我问她一个问题:如何度过工作中最辛苦、最迷茫、最疲劳的阶段?
她的回答很酷:“印象中好像没有什么特别辛苦、迷茫、疲劳的阶段。”她解释说,自己会尽量避免陷入自我怜悯、自我感动的想法中去,所以基本上不去想“我有多辛苦”“我有多努力”,因为那样容易把精力从“事”转到“情”上面,最后可能“事”和“情”都搞砸了。她想的最多的问题是:读者需要什么,而我能给出什么。
為此,她做足准备功课,比如把同类型的书籍,在电商平台上几万甚至数10万条的留言,查阅并归纳。觉得心累或身累,就去睡觉休息;事情做完,从奖金中抽出一定比例,大大方方地奖励自己。
这番话给了我很大触动,我最佩服她这一点:赚钱时不矫情,避免自我怜悯;花钱时,避免花了不舍、不花又不甘的磨叽。
几个年轻女孩跟我聊天,她们都爱把工作忙挂在嘴上,但为她们作证的,是朋友圈里各种加班黑眼圈和带病赶进度的图文,而不是扎扎实实的工作绩效和阶段性小成绩。她们出去旅游时,看到工作群里热火朝天却不关自己的事,感慨工作离开谁都能转;她们没接到工作电话就玩得不踏实,心里失望与心慌并存,好好的休假也不能玩得尽兴。
很多人生问题,其实都是在赚钱时埋下的,到花钱时才发现。
比如平时买个东西,货比三家,精挑细选,等店家打折下单后,买来不满意,又花了很长时间折腾换货退货。旅游住个酒店,觉得酒店差、房间小,想加钱住得更舒服又不舍得,的确很郁闷。
据我观察,赚钱时矫情的人,和花钱时磨叽的人,很可能是同一个;工作时喊累怕苦的人,和生活中哭穷的人,很可能也是同一个。而很多把自己活得很精彩的人,无非就是做到赚钱时尽了力,花钱时尽了兴。
记得我刚工作时,也掉进过“赚钱矫情,花钱磨叽”的恶性循环。
有次去广州见了两个高中同学,吃饭时我说起自己工作多忙多累,他俩笑而不语。那意思就是告诉我,他们的工作强度比我强得多,与其抱怨,不如吃顿好的,睡个好觉。
那个时刻我意识到工作中的矫情,不仅没用,还让人劳累和懦弱。很多时候,越矫情,工作越做不好。矫情久了,别说别人反感,连自己都不待见自己。
想过怎样的生活,就要付出相应等级的辛苦。
就像主持人马东说的,心情好的时候,手上能剩多少钱,才是你真正的薪水。如果你总觉得客户难缠,事情繁杂,心情不好就找人喝顿酒,唱个歌,才能消解负面情绪,那你的薪水其实比你拿到的低多了。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采访说“90后”逐渐成为社会消费主力军,社会上常对年轻人有不节俭、爱乱花钱的印象,但有个“95后”男孩表示,自己能多赚钱,就不算乱花钱。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不矫情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网友“YannF”说:问题来了就解决问题,问题没来不自寻烦恼。犯错误后就修正,暂时顺利就感恩。不担忧,不恐惧,不躲闪,不抱怨。有事说事,没事不话多。
在我身边的那些挣钱高手,能和工作中的“不顺”和谐相处,接受工作就是由很多麻烦事组成的。他们都比较乐观,不因悲伤而自怜自哀,不因空虚而惺惺作态,能从苦累中挖掘并放大喜乐感和成就感。
把自己的神经直径调粗吧,在人生变难以前,你要先变强,变得不矫情。
赚钱时全力以赴,花钱时享受其中。
(陈金锋摘自思维与智慧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