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规划要点分析

2019-07-12 01:50邵永昌刘四中
农业与技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水土流失区划水土保持

邵永昌 刘四中

摘要:池州市位于皖南、长江下游南岸,是安徽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市之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是池州市“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规划举足轻重。本文根据池州市基本情况和水土流失现状,在水土保持区划和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池州市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和重点防治范围,分区施策提出防治措施,对今后一段时期池州市水土保持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为长江下游地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区划;重点防治区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DOI:10.19754/j.nyyjs.20190615027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生态可持续发展、防洪安全及水质安全有着重要影响。池州市位于皖南、长江下游南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是池州市“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水土保持规划举足轻重。池州市东南部以九华山、牯牛降为主体构成南部山区骨架,中部为岗冲相间的丘陵区,西北部沿江地带为洲圩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起伏变化较大,全市森林覆蓋率59.5%,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等1区3县,国土面积8398.72km2,总人口162.4万人。

1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2015年卫片解译成果,池州市水土流失面积720.39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58%,分县区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如表1所示。轻度水土流失面积443.38km2,中度水土流失面积247.23km2,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29.78km2,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1.55%、34.32%、4.13%。

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是东至县,为298.55km2,主要发生在县域规划区及周边乡镇;其次为贵池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92.61km2,主要发生在区内秋浦河、白洋河中上游、九华河中游区域。水土流失率最大的是青阳县,其次为东至县,分别为10.84%、9.19%。石台县水土流失面积及水土流失率为全市最小。

2水土保持规划

2.1水土保持区划

池州市在全国和安徽省水土保持区划体系中所属三级区为浙皖低山丘陵生态维护水质维护区。根据区域特征、地貌类型、水土流失特点、植被区带分布特征、社会经济指标和水土保持功能等要素,在市水土保持规划中将池州市水土保持区划划分为3个亚区,分别为沿江河湖水网人居环境维护区、东北及西南部丘陵岗地保土区、东南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主导基础功能包括生态维护、水质维护、人居环境维护、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等5项。池州市水土保持区划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2.2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

在安徽省水土保持规划中,池州市境内贵池东南部、东至县东北部、石台县全境、青阳县南部为“安徽省九华山-牯牛降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为4453.23km2。

在池州市水土保持规划中将青阳县杜村乡划定为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70.00km2。该区位于九华山西部,九华河上游,区内水土流失以微度为主。

池州市水土流失省级和市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情况如表3所示。

2.3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及防治重点范围

在水土保持区划和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依据池州市总体规划和各有关行业规划,综合分析池州市水土流失危害的分布状况、防治现状和各区域水土保持功能,提出“两带一岸两片”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总体布局和“3预2治”的重点防治范围。

总体布局中,“两带”指沿江河湖水网人居环境维护带和九华山-牯牛降水源涵养带,要贯彻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维护人居生态环境,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维护生态屏障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一岸”指皖江池州境内沿岸重要区域,结合池州市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按照安徽省长江沿岸1km、5km、15km 3道防线目标要求,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两片”指池州市东北部水土流失治理片和西南部水土流失治理片,应在生态维护和水质维护的基础上,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加大面源污染防治和局部轻中度以上水土流失区域治理力度。

重点防治范围中,“3预”指重要江河源区水土保持、环升金湖水质维护及生态修复、城市水土保持及人居环境维护等,预防保护范围为九华河、白洋河、秋浦河、黄湓河、尧渡河、清溪河等重要河流源头区,以及升金湖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城市规划区;“两治”指青阳东北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东至西南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4防治措施

2.4.1沿江河湖水网人居环境维护区

该区水热条件优越,易受内涝危害,坡耕种植和全垦造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加之城镇及基础设施建设、矿山开采等造成的水土流失,湖盆淤积严重,导致湖区水体萎缩,岸线植被破坏,环境容量不足,源头水质恶化。

防治措施为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和水网、湿地建设,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恢复沿岸河湖的洪水调节功能,逐步实施退田还湖;加强城市河道与湿地、城市绿地保护,加强水质保护,结合道路绿化和城市公园建设,扩大城市湿地、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注重建设生态防护林。

2.4.2东北及西南部丘陵岗地保土区

该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植被保水保土和涵养水源能力较低,汛期频发的暴雨冲刷地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陡坡地开垦、经果林开发以及矿山开采、风力发电等生产建设活动。

防治措施为加强植被恢复,结合清洁小流域建设,注重疏林补植、营造水土保持林,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预防森林病虫灾害,控制水土流失。

2.4.3东南部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

该区山高坡陡,土壤抗蚀能力差,水土流失主要以林地破坏、坡式经济林地和矿山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为主;毁林造地时有发生,森林资源遭到破坏,林地剥蚀严重,坡耕地、经济林地和稀疏林地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保水保土和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本区生态公益林众多,生态敏感性较高,防治措施为加强水源地预防保护、建设清洁型小流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皖南生态屏障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

3结语

池州市坐拥九华山、牯牛降、平天湖等著名旅游资源,山好水好环境好。近30a来,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为打造“山更好、水更清”的旅游发展后劲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近年来,部分地区为追求经济效益,加大了矿山开采、风电、城镇开发等人为加剧水土流失的活动。因此,必须按照水土保持规划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培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水土保持工作和发展旅游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为池州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新春.水土保持与池州市“生态立市”探讨[J].江淮水利科技,2015(2):31-32.

[2] 刘四中,方增强.安徽省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分析[J].安徽科技,2017(6):34-35.

[3] 刘四中.安徽省三十年水土流失变化趋势分析[J].治淮,2017(2):57-59.

[4] 方增强,刘四中.关于安徽省水土保持规划的认识与思考[J].安徽科技,2016(9):28-30.

作者简介:邵永昌(1992-),男,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刘四中(1969-),男,教授级高工,研究方向:水土保持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水土流失区划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基于GIS的陕西省烤烟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