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非一
2019年5月13日,东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接到市人民医院报告,该院血液净化中心血透患者中新发生丙肝抗体阳性,疑似发生院内感染。经对所有血透患者的筛查检测,共诊断确认丙肝病毒感染69例。专家组调查认定,此次事件是一起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院内感染事件。5月27日,东台市政府针对此事件发布《关于东台人民医院院内感染事件调查处置情况的通报》,指出:全力做好医疗救治及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相较于甲肝、乙肝,很多人对丙肝知之甚少。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2018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病毒性肝炎依然是我国新发病数第一的乙类传染病,其中丙肝发病数就有近22万。相关研究显示,急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虽然轻,但容易转为慢性,约50%~80%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是肝硬化和肝癌。感染丙肝病毒后20年,肝硬化的发生率将近10%~15%。因此,如何科学防控丙肝,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公众对于丙肝的茫然无知以及轻视,让多年来一直从事肝病研究和防治工作的专家、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肝病研究所首任所长刘平教授感到非常的担忧,刘教授反复强调着,“‘忽视及轻视是目前防治丙肝工作的大忌和最大困难。”
在我国,丙肝感染者的诊断率不足20%,而这些患者诊断出来的时间大多数都在感染后十年。一个丙肝感染者即便是每年体检,但由于抗-HCV不是体检项目,且丙肝感染没有症状,完全有可能被忽视,耽误治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医生对丙肝感染率低估的现象。
人们对丙肝的“致命”忽视,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当部分丙型肝炎患者得不到正确、彻底的治疗,最终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的发生。另一方面,因为丙肝一般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所以如果自己不知道被感染,还很有可能传染给家人或者其他人群。”
到底哪些人群属于丙肝高危人群,需要注意进行丙肝病毒筛查呢?刘教授告诉我们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刘教授还强调,若非高危人群,在需要进行手术或介入性操作、出现不明原因谷丙转氨酶(ALT)升高或慢性肝病,以及正在婚检和备孕的人群,也需要注意进行丙肝病毒筛查。
如何发现或者确定自己到底有没有感染丙肝呢?刘教授向我们介绍说,临床上通常使用两种方法来检测是否感染丙肝病毒:一种是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另一种是检测丙肝病毒的定量——HCV-RNA。
对于丙肝的治疗,刘教授指出,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丙肝治愈的唯一途径。只有积极阻击丙肝病毒,才能阻断丙肝不断发展的进程。临床上则多是用干扰素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若不能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刘教授表示,也可单独使用干扰素治疗,但其丙肝病毒核糖核酸的持续阴转率一般仅有10%。而且,由于丙肝病毒基因型的不同,以及患者治疗前,体内血清中的丙肝病毒核糖核酸水平的不同,往往都会对最终疗效产生影响。
刘教授提醒,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一般来说,干扰素可引起发热、头痛等类似流感的症状,但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减轻、消失。此外,干扰素还可能引发皮疹、白细胞减少、脱发、抑郁、甲亢等,治疗过程中须定期复查。利巴韦林在开始应用的几周内可引起溶血,还可导致胎儿发育异常,因此育龄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采取避孕措施。
尽管用干扰素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丙肝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刘教授强调,早期预防仍是丙肝防治的第一要务。
做好丙肝的预防,具体要注意以下七个方面:第一,严格筛选献血员,避免高危人群献血。第二,对不能戒毒的静脉药瘾者,劝其尽量以非注射途径代替注射途径给药,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第三,医疗单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具严格消毒。第四,提倡单一性伴侣,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丙肝患者的配偶或性伴侣用保险套;向青少年普及丙肝预防知识。第五,丙肝可在家庭内传播,家庭成员间应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牙膏及理发用具等,但共同用餐、同用食具一般并无传染危险。第六,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胎盘及分娩传播,对丙肝病毒RNA阳性的母亲,妊娠期间应避免穿刺操作,分娩时尽量减少胎儿和新生儿接触母血的机会;抗病毒药物应在妊娠前使用。第七,对穿刺针、医疗用具进行彻底消毒。”
除了做好传染防控工作,日常的保肝护肝也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如何保护肝脏,刘教授建议:第一,切忌过量饮酒。第二,切忌劳累过度,加重肝脏的负担,导致肝脏产能和贮能的显著降低,久而久之引起肝炎。第三,应坚持运动,促进新陈代谢,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增强肝脏的免疫力。第四,多吃清淡营养、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食物,控制脂肪和油脂的摄入量,以免加重肝臟的代谢负担。第五,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熬夜会阻碍肝脏排毒。
每年7月28日为世界肝炎日,肝炎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肝炎有了更加便捷的传播方式,所以我们需要认识肝炎、科学防控、积极治疗、战胜肝炎。
(编辑 王 幸)
(投稿邮箱:wx02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