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2019-07-12 01:50潘虹陈冬梅赵林王文文孙振晓
中外医疗 2019年11期

潘虹 陈冬梅 赵林 王文文 孙振晓

[摘要]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在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无抽搐电休克前后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进行比较,同时将接受无抽搐电休克前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进行比较,观察两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的水平。 结果 在该次探究中,研究对象在接受无抽搐电休克前,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低,为(9.7±2.1)ng/mL,正常人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为(12.4±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P<0.01),而在接受治疗后其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的水平增高为(11.9±3.3)ng/mL,与治疗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P>0.05)。 结论 将无抽搐电休克应用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明显地提高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

[关键词] 无抽搐电休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精神营养分子;酶联免疫吸附法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4(b)-004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lectroconvulsive shock-free electroencephalogram on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from July 2017 to July 2018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enrolled in this study.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nutrition was used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before and after convulsion-free electroshock using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actors were compared, and th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convulsion-free electroshock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ormal people, and the level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molecules were observed. Results In this study, the serum-derived neurotrophic molecules were low(9.7±2.1)ng/mL before the electroconvulsive shock, and the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molecules in normal subjects were(12.4± 3.2)ng/mL,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6.2, P<0.01), and the level of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molecules increased after treatment (11.9±3.3)ng/mL, and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4.8,P<0.01),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0.9,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Conclusion  Applying non-convulsive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to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molecules.

[Key words] No convulsion electroconvulsive; Schizophrenia patients; Serum brain-derived mental nutrition molecul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精神分裂癥相较于一般的疾病,具有顽固、易反复发作等特点,不论给患者以及家属还是社会等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与痛苦。在现在临床的治疗中,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两种疗法[1]。因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普遍都具有较为严重的副作用,例如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失眠、食欲变差等症状[2],长期使用甚至还会影响患者的肝脏功能。所以,近几年来,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都开始考虑及使用物理疗法进行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常用的物理疗法,近几年通过在临床上的观察研究发现无抽搐电休克已经成为了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最有效的办法之一[3]。但是目前对于无抽搐休克的作用机制没有明确地认识。在此前的动物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鼠在接受了无抽搐电休克后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的表达增加,进而影响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在该次的探究中,研究了无抽搐电休克对于在该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为治疗组,并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相同时间内在该院进行查体的8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为18~59岁,平均年龄为(39.1±12.7)岁;平均病程为(10.8±2.5)年;平均发病年龄为(28.7±8.4)岁。在该次的探究中,所有的研究对象均已经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在选取研究对象时,排除了以下患者:①对酒精以及药物有依赖性的患者。②患有其他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③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身体疾病的患者。对照组的研究人员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为17~59岁,平均年龄为(38.4±11.2)岁。在该次探究选取对照组人员时排除了以下人员:①患有精神疾病既往史以及家族史。②患有严重的身体疾病。③对酒精以及药物具有依赖性。该次研究对象均已经经过了伦理委员会同意且均已经取得了患者家属的同意。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治疗组患者采取无抽搐电休克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为:在治疗前8 h要禁止患者饮食,让患者平卧在治疗床上,对患者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4]。在患者治疗前后要分别采用PANSS量表对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测评。同时,要采取患者治疗前后与正常人的空腹静脉血液5 mL,分离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他们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的水平进行测评。

1.3  观察指标

该次的探究所采取的观察指标为患者在接受无抽搐电休克前后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严重程度(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以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结果分析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n(%)]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严重程度比较

患者在接受无抽搐电休克前后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严重程度比较。见表1。

PANSS量表[5]是评定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严重程度的一种标准化的量表。由阳性量表七项、阴性量表七项以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十六项共三十项组成。患者的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症状越严重。通过数据可以发现,患者在接受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其PANSS评分明显减低,说明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状有所减轻。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比较

两组研究人员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比较,见表2。

由探究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对照组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为(12.4±3.2)ng/mL,患者在接受无抽搐电休克前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为(9.7±2.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P<0.01),而在接受治疗后其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的水平增高为(11.9±3.3)ng/mL,与治疗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t=-4.8,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P>0.05)。

3  讨论

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BDNF)作为人体内含量最高的神经营养分子,能够通过一系列的作用机制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不足与障碍,在维持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抽搐电休克是在精神分裂症中较为有效地一种物理疗法,是指在对患者进行进行通电治疗之前,给患者注射一定量的肌肉松弛剂,然后用一定的电流刺激患者的大脑,使患者的意识丧失,从而达到无抽搐治疗的治疗方法。因为其副作用较小、适应性高、起效快等特点[6],近几年在临床上的应用不断增加。此前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较于正常人水平较低,在该次探究中发现治疗前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为(9.7±2.1)ng/mL,明显低于正常人,证实了这一观点。在之前肖文焕等人[7]的研究中,提出治疗后患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明显提高,由9.7 ng/mL左右提高至11.9 ng/mL左右,与该次探究结果一致。在该次探究中发现在患者接受了无抽搐电休克后,可以发现患者通过PANSS测评的分数明显提高,说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所降低;患者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的水平明显升高,由(9.7±2.1)ng/mL提高至(11.9±3.3)ng/mL,与正常人相比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得知,无抽搐电休克可以减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的水平,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是发病原因不明的一类重型的精神病,具有反复发作、顽固难治等特点[8],患者在不发病时跟正常人无异,发病时涉及思维、行为、知觉、情感等多个方面的改变,会出现思维以及行为的障碍[9],对患者正常的融入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困难。因为药物治疗对于患者的严重副作用,物理疗法近年来不断发展。在该次探究中,将无抽搐电休克应用到了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观察了其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的影响。使用了无抽搐电休克后,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相较于没有使用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正常人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该次探究可知,使用了无抽搐电休克后,增加了患者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有利于患者病情的稳定与改善,相较于药物治疗不良反应[10],建议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广法,王艳玲,左晓伟.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0):31-32.

[2]  崔文辉.无抽搐电休克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7):82-83.

[3]  赵丽丽,赵富帅,桑红,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教学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4):121-122.

[4]  曹桂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響[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5):4062,4009.

[5]  周新芳,李明超,苏邹,等.现代电抽搐治疗和氟哌啶醇治疗肇事肇祸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8, 30(20):75-76.

[6]  胡君.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5):119-120.

[7]  肖文焕,李金,张晓斌,等.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1):1-3.

[8]  陈峰,龙晓慧,陈莉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1):52-54.

[9]  热娜古丽·艾买江,阿米娜·阿不都西库.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7):63.

[10]  刘岩松.无抽搐电休克用于难治性精神疾病的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A1):212.

(收稿日期: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