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翠微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心理压力是指一个人自身对外部环境的心理感知,这种感知使得这个人本身产生消极负面的情绪。心理压力普遍存在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健康等各个方面:比如说大学期间挂科了、身体健康出现了较大的问题、生活上来自经济方面的巨大压力等等。
而压力应对,并不是说简单的找出一种躲避或者逃避压力的方式,而是指找出一种良好的应对方式,就好比是在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中,人们总是去寻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可能傻到去做赔本的生意,同样的,在压力应对的时候,人们总归是要去选择一种极佳的方式,努力减小或者说最小化心理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消极影响,而不是去选择逃避这种最差的方式,因为心理成熟的人总是完美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总会去选择最利于自身的道路。
为了做好此次研究,使此次研究具有较大的普遍性,我们团队对来自西安交通大学400名不同类别的在校大学生发起了心理压力问卷调查,其中男生330人,女生70人;而这400名大学生又分为农村跟非农村,其中农村190人,非农村210人;来自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不同年级的各100人。结果见下图:
(注:压力大小用数字1-5之间来表示,数字1表示压力最小,数字5表示压力最大)
分析调查结果可知:第一,总体来说,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处于一个适中的状态,其实这种状态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压力太大的话,那样就本不应该是大学生这个年龄所能够承受的,相反,压力如果太小,也是极其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第二,男生的心理压力大小略高于女生但差异并不是很显著,个人观点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社会传统思想对人们的影响,虽然人们不愿意提及“重男轻女”,但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传统仍然存在于当今社会,男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可能责任更大一点,他们也更加迫切希望实现人生价值,自身心理压力相对来说也会稍微大一点,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一代群体的思想会变得更加开放,女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分量会越来越重,她们本身的素质能力会不断提升,第三,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明显高于非农村生源大学生,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但我们不得不认清楚的现实是农村人口在当今中国仍然占大多数,来自农村跟非农村生源他们在经济条件、社交能力、眼界高低、生活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使得两者之间相对弱势的农村生源大学生会或多或少产生自卑心理,这也导致了他们跟非农村生源大学生相比起来,会存在更大的心理压力;第四,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小随着年级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中到大三的时候心理压力大小达到最大,这种差异我想每一读过大学的人都有切身的感受:每一位大学新生都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这段时期,大学生们普遍没有多少的负担,心理压力理所当然是最小的,随着深入的学习,大学的课程负担也会逐渐加重;到了大三的时候,大学生又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选择。到底是考研、出国留学,又或者是直接择业,这段时期也会是大学生比较忧虑的一段时期。
上文主要是对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小作出了一个宏观上的对比,当我们清楚了这些差异之后,首先必须弄清楚这些心理压力都是来自于哪些方面的,从源头着手,再去分析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应对方案。为了统计出大学生心理压力都是来源于哪些方面,我们团队在做上述调查的同时,也设计了一些调查来源的问题可能有些问题我们并未涉及到,但总结了一下心理压力大致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独立自主生活问题、经济负担、就业问题、父母要求或期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主要心理压力来源见下表:
序号 压力来源 占比(%)1 学业问题 80 2 人际交往问题 60 3 独立生活问题 54
4 经济负担 45 5 就业问题 42 6 父母要求或期望 35 7 课业安排 46 8 自身能力 29 9 理想与现实矛盾 20 10 未来思考 17 11 兼职任务 18 12 不喜欢专业 15 13 自身身体 7 14 其他 8
没有压力的生活那当然是万万不行的,压力过大也会压垮生活,而适当的压力则会刺激人的精神,鞭策人们向更高更美好的生活水平去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出大学生面对心理压力时的应对策略,能够让他们自觉将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提升学习工作效率,而不是让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对大学生身心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从上述压力源调查结果入手分析,提出对策:第一,从各高校层面来讲,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改革,努力对学生减负,按照社会与时代发展步伐开设不同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校教师多多引导学生适应自主学习,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自身的特点选择学习课程,毕业之后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校多组织一些联谊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积极引导,增强部分内向学生地人际交往能力;第二,从社会层面来讲,出台政策加大对初入社会学生的保护,对农村生源地学生,多从生活经济等困难方面关心照顾他们,防止滋生农村学生地自卑心理,让他们树立信心,健康成长;国家社会可以拓宽就业面,减轻大学生毕业择业就业压力。
总而言之,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协调,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