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荷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经过数千年的风雨,各种文化不断碰撞、融合,孕育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金陵折扇这一文化遗产作为江南文化的载体,辉煌了近千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的改变,折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那些曾经兴旺的制扇作坊也渐渐消逝。这门传统的手工艺如今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明朝初年,南京与苏州、杭州成为中国主要的制扇区域,金陵折扇的制作逐渐孕育出了自身独特的风格特点。明代嘉靖八大才子赵时春曾著诗:“金陵素扇偏宜夏,竹股清缃標轴奇。上客挥毫题锦字,佳人寄赠剪瑶词。”自宋朝开始,南京都是朝廷在南方最大的开科取士之地,明清两代的书画名家,吴承恩、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皆从南京脱颖而出。不论是来宁应士的考生还是名声鹊起的墨客都会在金陵选购喜爱的折扇,在其上题诗作画,并作为收藏或馈赠友人的物品。金陵文化的昌盛推动了金陵折扇的繁荣和发展。
明清是折扇发展的鼎盛时期,金陵名扇辈出。清代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写道:“康熙间尚金陵仰氏扇伊氏素纸扇。”就是指的明末清初名满海内,仰侍川制之“仰氏扇”和伊莘野之“伊氏素纸扇”。从后人王士祯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旧京扇贵李昭骨,二百年来名灭没。近来后出仰与伊,细砑剡藤如笏滑。骨取湘江斑竹枝,黄杨乌角光参差。”古时,金陵折扇的扇骨取产于湖南的湘妃竹、木质细腻的黄杨木以及珍贵的乌木为原料,做出的扇骨光洁滑润如玉笏。在民间制扇艺人的技艺已臻一定艺术高度。
南京的栖霞区从甘家巷、石埠桥到东阳、十三镇一带,几百年来都是做扇子的手艺人世代聚居的地方。在夫子庙三山街一带集中了许多销售金陵折扇的店铺,民国时期,这些折扇店铺仍有很大的销量。而南京通济门外的“扇骨营”则加工折扇的集散地,由此得名。新中国建立后,在逻理小作坊的基础上,成立了“十月制扇厂”,1975年更名为“南京金陵扇厂”,原来厂里制作的扇子基本用于出口,同时也生产廉价的普通折扇,作为消暑纳凉的工具,而很多制扇工艺偏向工业化处理,并不重视金陵折扇的传统制作工艺,金陵折扇风貌被尘封。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的发展,电风扇、空调逐渐取代了扇子的功能。金陵工艺制扇厂的业务萎缩,直到1994年关闭。
为了传承传统的金陵折扇工艺,延续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的扶持下,南京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于2009年成立。研究所坐落在栖霞山脚下的五福家园桃苑小区中,近200平方米的一楼底层中进行折扇工艺的制作。该所的成立旨在恢复金陵“水磨玉骨折扇”,并将这一南京的瑰宝发扬光大。研究所所长倪世金告诉我由于十五年的“断层”一开始恢复金陵制扇工艺很艰难,金陵折扇扇骨材料昂贵,而红木起订量是以吨计算,只能去红木家具厂买些他们剩余的材料来制作。在所内从事制扇的多是原南京金陵扇厂的老艺人,目前有10位制扇工艺大师在岗,其中年龄最大的是生于1943年的丁桂英。这些制扇师傅年龄从57岁到75岁,是在研究所成立后的三年中陆续进所制扇的。这些老艺人中分别有七位负责制骨:张在泉、吴家好、贾高平、杨国虎、孙传为、陈家海与吴家盛;两位负责制面:丁桂英、杨风霞;一位负责雕刻:赵荣。
如今,金陵折扇工艺研究所生产的折扇都是手工制作的高档折扇,因此在原料的选用上格外用心,比如:制作“水磨玉骨”选取向阳山坡下生长六到八年,表皮无伤痕的毛竹原料,然后需要人力一根根小心翼翼地从山上扛下来,避免竹子受到损伤。制作扇骨原料多为竹子和红木,分别有:楠竹、湘妃竹、方竹、老棕竹、紫檀木、绿檀木、酸枝木等;制作扇面的原料有:安徽泾县“红星牌”宣纸,黑宣纸等;钉扇骨的材料是牛角钉;扇面沿边材料是真丝;其他修饰材料有:金箔、云母粉、雨花石等。经过数年的尝试与研究,研究所现在制作的折扇成品种类有楠竹系列(玉骨折扇)、湘妃竹系列、玉骨雕刻系列、红木系列、大挂扇系列、雨花石镶嵌系列、金箔扇面系列等。
金陵折扇制作精美,不仅是消暑降温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折扇卷舒便捷,展开的折扇呈半圆形,扇柄呈螺旋状,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扇面将书画艺术融合之中,成为书画家施展艺术才华的载体。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金陵折扇成为文人墨客收藏把玩的工艺美术品,其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对金陵折扇的艺术价值的挖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金陵折扇,以促进对其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形制古朴优美,取材天成雅致,是金陵折扇的一大特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倪所长将南京雨花石镶嵌在红木扇骨之上,为金陵折扇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折扇的扇骨造型各异,其制作始于民间艺人,民俗味浓郁,在大骨方寸一公分的空间,民间的工艺美术家们能尽情驰骋、创作。
现在的折扇工艺研究所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首先,学习制扇工艺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基本功入门就得要三年,如要掌握制作一把折扇的所有工序,至少要九年的光景。真正热爱制扇事业的年轻人更是难找,而在研究所的老艺人们多年过花甲,上述因素都给传承这门技艺带来了难度。在商业文化的浪潮中,像金陵折扇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落寞,这也是现代人对高雅精神追求缺失的体现。我想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必定会重拾这一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