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慧 重庆智谷高新实业有限公司
(一)决策风险。“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部分党委会、董事会、经营层多为一套班子,存在交叉任职现象,决策实质上往往仅需经过一个层级的会议审议通过,未形成层层把关、监督管理未能实质到位的情况;监事会成员多为内部职工,存在利益相关,本身也受被监督对象管理,造成监督职能的发挥存在局限性。
(二)运营风险。一是对外投资。地方国企经营活动可能受到政府有关部门行政干预,在一些投资决策前,无法对国有资产、所投项目作出系统分析和尽职调查,决策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二是内控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内控制度不健全,反映在制度设置上有些岗位流程有制度,较规范,而有些岗位流程不全面,缺乏系统性;个别制度内容流于形式,不利于操作,甚至存在很大的漏洞,造成执行力不强,无法充分发挥其监督和约束作用。
(三)市场风险。地方国企也承载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主要集中表现为融资风险。政策上,继财政部50号、87号文件后,发改办财金〔2018〕194号、财金〔2018〕23号等“ 史上最严”监管新规陆续出台,由于实施“穿透监管”,土地整治、基建项目均无法包装项目融资,升级了地方国企债券防风险体系,直接导致地方国企续贷及继续发债难度的加大;外部局势上,境外局势的不稳定,中美贸易争端等相继爆发,将导致融资环境更加严峻,地方国企境外融资难度增大,归还到期外债风险压力不断加大。
(一)风险意识淡薄
地方国企风险管控工作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经验不足,尤其是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尚未树立全面风险防控意识,注重追求企业当前业绩,忽视了某些决策对企业长远发展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导致风险管控工作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且风险管控重心多在事后处理,缺乏事前未雨绸缪,事中有效控制,造成对风险无法及时预警,在风险来临时无法快速作出正确反映,使国有资产蒙受损失。
(二)风险管控机制不全。因尚未建立全员风险管控机制,非风控部门职工均认为风险管控工作与自己无关,应由专业部门或专职人员承担,对涉及到自身的风险管控流程不清晰,任务权责不明确,遇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风险管控工作未在全公司范围内建立有效联系,造成风险管控工作流于形式,风控制度难以有效实施。
(三)人才建设不到位。一方面部分地方国企对风险管控的认识仅停留在财务管理领域,未建立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甚至未设置风险管控专职人员,但风险管控工作涉及财务、金融、法律等方方面面,导致某些关键领域存在人才空缺,风险防控处于“真空”状态。另一方面,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管控经验及执行力参差不齐,导致企业风险管控策略实施不到位,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一)加强人才储备和建设。逐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及具有战略性的人才储备机制,综合考虑从业人员个人特色和擅长的专业领域,打造一支政治上过硬,专业化程度高、企业管理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国企领导干部队伍。同时,高度重视职工人才库建设,通过公开招聘、内部竞聘、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一批懂经济、懂管理、懂市场、懂专业的中青年创新人才队伍,逐步适应国企健康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二)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内控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企业保持良好的生产经营状态,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强化制度建设,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及时建立、更新工作制度,明确各项工作治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使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工作领域和人员,一切操作流程有制度可依,风险管控与业务发展相匹配。同时,在公司范围内,树立全员参与的内控意识及理念,将具体的内控工作纳入到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对因违反内控相关制度,且对公司利益造成损害的,视严重程度予以相应追责,将对风险的消极应付向积极防控转变。
(三)项目决策上兼顾公益性和效益性。地方国企不同于纯民营企业,其特有性质和考核机制决定了它在治理和经营过程中,必须同时兼顾盈利性和公益性两项经营目标。对服务民生、无赢利点的项目,其投入和后期管理相关费用应该由政府承担,或由财政向承担此项目的地方国企补贴差额;对有少量赢利点,但按市场规则其他企业参与意愿不强的公益性项目,理应由地方国企承担,由政府对资金占用进行补贴。同时,地方国企应综合考虑自身优势、行业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适当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国有资产更多的增值保障。
(四)理清政企关系。一是以管资本为主,明确所有权与经营权关系,政府作为出资人不过多参与地方国企具体经营事项,工作重心应是对国有资产的机构、布局、安全、投资回报等进行监管;二是在经营管理上避免传统行政化模式,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制度,明确决策方、执行方权限范围和边界。
(五)建立有效的廉政风险防范系统。从重视廉政教育入手,将廉政教育成果与绩效考评结合,从思想上牢筑拒腐防变意识;严格制度运行,规范权力使用,特别是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项目投资、大额资金支付等事项实行严格的过程监督,降低滥用职权和腐败风险的发生;找准廉政风险点,全面推进效能监察,重点对各项管理环节和重要职位履职情况定期检查,防止因管理漏洞导致的违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