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成就及问题

2019-07-12 13:21:58徐云临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消费导刊 2019年4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文明体系

徐云 临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引言:在2018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自然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其中明确指出要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体系与生态文化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整体,五大体系协调统一,互为支撑。生态经济体系是经济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一、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成就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6.3%,其中二季度增速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态势。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保持平稳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4.9%,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工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高技术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7.7%,均快于工业增速。从需求结构看,消费基础性作用在巩固,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1%,消费内部升级稳步推进。投资结构继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技改投资都保持在10%以上的较好水平。外贸形势总体稳定,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3.9%,一般贸易比重继续提升。从能源结构看,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自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

二、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赢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自然环境系统脆弱性和人口基数众多的矛盾性。一方面,自然环境的成因是自然界经过漫长岁月自身演化的结果,本身就具备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生态资本储量的有限性,不可否认的是,自然环境自身的脆弱性和修复的缓慢性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有着阻碍作用,甚至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威胁。其次,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诉求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对二者的协调性产生了巨大的障碍。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反过来,追求利益过度开发的代价反馈到了自然环境不可逆的自然演化当中,由此导致种种严重的后果。最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相关的制度缺失也应负有必要的责任。在我国以往的各种经济活动中,经济活动主体几乎毫无自然环境保护意识,这主要归咎于两种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落后,二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这就导致只有付出更大的环境代价才能获得和其他国家同等利益的增长,是典型的以量取胜,这极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最后,生态环保意识的缺乏产生了种种不理智的生产行为。监管制度的缺失也让不合理的经济行为有恃无恐,最终导致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对立的局面[2]。

三、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策略

(一)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空前重视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建设理念,开展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参与自然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开展低碳发展路径

深入贯彻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等理念,根据区域和产业发展中自然环境差异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客观需要,构建多元整体系统中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谐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体系,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DSGE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等方法,从多空间尺度和多维产业低碳绿色发展层面,分析揭示省域、县域(含园区、生态示范区等)经济、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耦合协同机制,明确产业生态化、低碳绿色化发展的主导方向和路径。

(三)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建设,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基于此,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引导地区政府部门及各个乡镇基层单位全面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效结合,实现共同发展,对工业、农业中的废弃物进行二次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格把控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肥料,杜绝农业污染的出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搭建起高效完善的农业发展结构,提高集约化农业水平,逐渐实现农业发展的标准化和有效化,推动生态农业的稳定建设[3]。

(四)营造公平健康市场环境

出台进一步规范适用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在自然环境系统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实施意见,细化自由裁量权种类和幅度,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精准执法,促进企业环境守法。推进全国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指导地方根据源解析结果和污染物排放构成确定优先管控行业,同行业内企业根据污染物排放绩效水平进行排序并分类管控,实行清单化、差别化、精准化分类管理。

结语:总而言之,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并非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自然环境破坏后最终的受害者一定是人类自身。对自然环境保护而言,经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采取合理的措施,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动态发展,才能使得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目标得到实现。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文明体系
环境保护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1:00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漫说文明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
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不要恢复,要重建——未来自然环境保护之路何去何从?
世界科学(2013年7期)2013-03-11 18: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