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 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在不违背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税收政策,达到少缴税、不缴税或递延缴纳税款的目的,从而合理合法且有效的降低税收成本,实现企业税收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管理活动。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管理主要包括研究国家相关财税政策、法律法规,在政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科学搭建管理组织架构,对涉税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设计,提前计划和筹划经济业务事项,监控涉税事项组织实施情况,沟通、协调、处理涉税事宜,分析评价涉税事项等业务内容。
部分企业对国家税收政策理解不透,且对新出台的税收政策不了解,不清楚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也对合法与非法的界限模糊不清。有的企业采取了自认为是“天衣无缝”的税务筹划办法,帮助企业实现了少缴税的目的,但经税务部门认定其实质为偷逃税行为,这种行为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有的企业则采用了“零风险”的税务管理策略,认为纳税就是完全遵循税法的规定,不需要也没有必要搞税务筹划,增加了企业税务成本。
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务管理意识非常淡薄,从企业领导到部门业务人员都认为与税务有关的工作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有关系,建筑施工企业在做出重大改革和经营决策等问题时,往往不考虑税收政策问题,没有事先研究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没有充分利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导致事后为了达成决策目标,还需要去弥补大量的税收手续,造成了极为被动的工作局面。企业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对各类涉税业务事项既不做事先研究,也不提前做相应的税收筹划和安排,未明确业务流程职责分工,未建立协调配合、衔接到位的流程运行模式,在制定部门规章制度或业务流程时往往不考虑税务方面的意见,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
建筑企业具有点多、线长、跨度大的特点,复杂的管理模式也延长了增值税的管理链条,使得税务风险点散布在各个项目上。近几年,随着“营改增”的全面铺开,建筑企业对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但从实施情况看,其制度与办法并不能完全有效防范税务风险,业务人员执行力、理解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一些制度办法流于形式,且既有的管控手段、方式、能力无法达到管控税务风险的要求,税务管控体系还不够健全,管控难度非常大。
建筑施工企业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领导,要树立正确的纳税观,从根本上提高纳税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税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在提升税务管理意识后,税务管理才能受到重视,管理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转变税务管理观念,将税务管理植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到经济业务事前做好筹划,事中做好监控,事后做好评价。通过强化税务管理意识,把税务风险的精细化管理对接有关责任主体,从而也能够进一步完善整个企业的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建筑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发展需要,设计个性化的税务管理目标。在总体目标形成后,还要进一步拆解成子目标,这样总的税务管理目标才能变得可操作和易实现;二是建筑企业要在经营的主要节点,如招投标报价核算、项目合同订立、项目竣工结算等各个重点流程上,建立税务风险防范制度,把税务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职能部门、各个项目,甚至是每一名员工。
企业内部应在财务部门下设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配备2-4名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比较强,专业素质比较高,熟悉企业管理的专业团队,专门研究国家的税收政策,把相关的政策用足、用好,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顶层设计和规范,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建筑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专门化还要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协调一致。如果采取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那么税务管理人员配备也可以设为三个级别。如集团总部的税务专业人员负责企业税收管理的顶层设计和监督,定期对税务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事业部的税务专业人员要集中负责业务流程中的税务问题,是税务管理的中坚力量;各业务单位可配备兼职的税务管理人员,负责监控每个具体的风险点。
很对企业涉及的经营业务多种多样,不同的经营活动,不同的交易行为和经济要素,所适用的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相差较大。因此,各个部门必须在实际纳税业务发生之前协调安排好各项经济活动。如果企业在经济活动发生后才考虑涉税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减轻税负,就很容易导致偷、逃税行为的发生。合理合法运用国家税收政策,不仅是为企业选择最适合的税务处理方案,同时也是为了及时发现税务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防患于未然。
结语:全文的目的在于建议企业各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税务管理工作,不仅要把税务管理植入到全部的企业管理行为当中,更要把税务管理前置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同时,要将国家赋予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充分享受国家的改革红利,采取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方法实现政策增值与价值创造,最终达到降低企业税收成本,提高纳税遵从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