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普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

2019-07-12 13:21:58苏倩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中心
消费导刊 2019年45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场馆科普

苏倩 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中心

一、社会科普资源的类型

科普资源是科普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社会科普资源根据所属单位的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别:

(一)科普场馆、科普基地

科普场馆是进行科普教育的专业性场馆,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目的实施科普教育活动,是科学技术知识普及、传播的主力军。科普场馆包括科技馆等综合性科技博物馆以及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等专题性展馆两种类别[1],通常常年对公众开放。其特点是科普工作的专业性强,具有专业的场地、资源、科普人才队伍优势。

科普基地是依托科研、教学、生产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科普基地按等级可以划分为国家、省、市、区等级别。中国科协于1999年启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各省、市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也相继开展。

(二)高校、科研院所

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教资源、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单位,学科门类多、场地面积大,有些还拥有博物馆、展览馆、实验室、试验田、实习工厂等,汇集了人才、知识、场地等多方面优势。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要“推动优质科普资源的开放开发,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高精尖的前沿科研成果能为科普提供内容保障基础,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

(三)科技企业

科技企业掌握着先进、前沿的科学技术,科技人员、科研设施、科技成果等都是潜在的、丰富的科普资源。《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着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企业开展科普活动,正是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向科普资源转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及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在政策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机构科普意识不断增强,科普资源开发利用进程也在加快。

中国科学院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促进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科普设施、科普产品、科普人才,使丰富的科普资源服务于面向公众的科学教育[2]。

北京气象部门积极联系协调社会资源,建成了14个气象科普基地,联合开展气象科普,年接待参观近万人次[3]。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院依托高校实验室教学实验条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先进仪器设备 ,建立地学科普基地[4]。

深圳华大基因成立了“生命科学传播联盟”,进行生命科学知识的传播,并通过媒体平台对科普传播内容加以推广和共享。

佛山电力体验馆利用资源、设施优势 ,通过科学讲座、自我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为公众生动地展示电力科普知识和新能源科技成果[5]。

三、社会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之处

(一)科普资源单位开放力度不足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拥有高质但分散的科技资源,大多数单位科普工作各自为战,科技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开放,仍是市民平常难以接触到的。科普热情还不够高,也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科普产业集群。

(二)科普内涵挖掘不足

社会科普资源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普资源是科研一线、生产一线的科技资源,科普专业性强,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深奥,如果直接讲授原理知识,一般的公众较难理解接受,通常需要进行合理的转化才能充分发挥科普功效。

(三)科普人员队伍讲解技巧不足

从事科普工作的基本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相关工作的人员,通常没有科普专职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讲解培训,讲解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社会科普资源开发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社会科普资源开放力度

根据2016年中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百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发达国家大约每50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6]。针对专业场馆不足,可以建立社会大科普服务模式,在充分发挥科普场馆科普效能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加大开放力度。

鼓励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加入到科普单位阵列当中,鼓励已开放资源的单位增加活动的频度及开放幅度:一是设立开放日,开放实验室、研究室等设施供市民参观;二是参加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主题科普活动,进行科普展览、科普讲座、科普集市、产品展示、知识竞赛、有奖竞猜等科普活动;三是与学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游学、研学等专题科普活动。

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单位增强科普意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把科普宣传列入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作为推广产品、单位宣传的重要方式方法。还可以逐步探索将产品科普化转化成赢利点,实现科普和单位发展双赢的良性循环。

在挖掘社会科普资源时,需根据当地资源类型进行区别化对待。如一线城市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可重点推动此类科普资源发展。二三线城市则发展企业科普资源为主。

(二)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力度

一是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完善科普硬件设施,选取有代表性的产品、技术,围绕产品、技术进行前后延伸,适当加入文化元素,建设兼备科普和宣传作用的单位科技馆,完善展示厅、科普宣传栏、画廊、橱窗、图书室等科普设施。二是要针对社会热点、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对现有产品、技术等资源进行分析筛选,挑选出适合进行大众科普的知识点,坚持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深度挖掘,形成科普专题课程、科普专题活动,向市民展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设计课程和活动时可根据年龄、人群等因素进行区别化设计,以达到更好的科普效果。三是将科普的理念融入产品开发、推广工作中,使科普工作的开展与单位宣传紧密结合,如在广告、产品说明书、产品包装中植入科技知识的传播,或是在单位微信公众号、微博发送科普推文,加强与消费者的科普互动。四是利用新传媒手段进行科普资源开发,如开发动漫小游戏,制作微电影等,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变得简单易懂。

(三)搭建科普服务平台

由政府搭建科普服务平台,引导全社会共建科普氛围。一是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按照科普基地的标准提升软硬件设施建设,鼓励申报各级科普基地,加入科普基地的行列;二是建设科普资源单位评价平台,向市民提供发表评论、获取意见、交流互动的公共空间。以指标化、可量化、公开化的原则设立评分制,对社会科普资源单位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等方面进行评级评分,为市民科普出游选择地点提供可量化的指标参考。三是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多单位集中展现的网上、手机多媒体展示馆,将实体资源数字化,利用互联网以电子图文、视频的方式将科普资源效益最大化。

(四)开展行业合作

充分发挥科普联盟等组织的作用,为各单位开展科普活动提供经验交流、寻找合作机会的平台。一是鼓励科普场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间开展深度合作,调查青少年、社区居民、农村居民等人群的科普实际需求,寻求最佳的合作方式,探索科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模式;二是开展科普工作人员的交流学习,进行科普业务培训,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科普人员的讲解能力和活动策划、组织能力。三是与文化策划公司、旅行社等机构合作,适应现代社会学习知识、休闲旅游的需求,整体设计、研究开发游学、研学线路,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五)进行市场化探索

科普工作应当坚持公益性的原则,为树立行业标杆,政府可以对某些科普成效好的项目给予财政经费资助。并逐步进行市场化探索,引导各单位以公益性为主的原则,主动承担部分活动经费,市民也部分付费用于活动耗材等活动开销,还可以引入企业赞助。通过市场化探索,推动科普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场馆科普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 21:42:36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30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2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场馆风采
丝绸之路(2016年19期)2016-11-17 03:07:31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学习月刊(2015年14期)2015-07-09 03: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