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章训
(衢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浙江 衢州 324002)
我国乡镇志(含村志)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自宋代始,随着方志体例的定型,乡镇志便应运而生。早在北宋时期,梅尧臣就撰有《青龙杂志》,成为乡镇志之祖。南宋绍定间,常棠撰有《澉水志》,是现存最早的乡镇志。
自明以降,编修的乡镇志迅速增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市镇勃兴和经济发展。据学界研究,“明清市镇的兴盛表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数量多、势头猛。以江南地区苏州、淞江、嘉兴、湖州四府为例,这地区宋末元初仅有六十余个市镇。至明嘉靖、万历间,突增为一百六十六个,而到清乾隆、嘉庆时,又增至三百二十四个。鸦片战争后,特别是光绪、宣统年间,这地区市镇已多达六百四十个。其二是分布密集。明清市镇主要兴起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及大运河沿线,江浙的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涌现更多。……此时,珠江三角洲由于经济发展及外贸繁荣,也勃兴不少市镇。据清初《广东新语》所载,仅新宁、香山、东莞三县沿海就兴起八个市镇。而广东市镇中最著名者,当推佛山、香港、澳门等。福建市镇发展也很迅速。厦门誉为‘小杭州’,南台誉为‘小汉口’,涵江誉为‘小苏州’,小练山誉为‘小扬州’。皖南、江西等地的屯溪、樟树等也在那时兴起。……民国以来,市镇数量益多。”①黄苇等著.方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38-739.历史事实表明,市镇兴起、经济发展与乡镇志繁荣成正比例关系。
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古代乡镇志地域分布的不平衡。“据考察,明、清时乡镇志主要集中在‘五块二线’上。‘五块’是指明清乡镇志多集中分布于太湖流域、宁绍平原、闽南滨海平原、珠江三角洲、皖南徽州地区五个地理区域。‘二线’指南海、东海、黄海沿海一线和京杭大运河两线。‘五块二线’内部各县分布也很不平衡。如同属太湖流域,嘉定县明清所修乡镇志达26种,宝山县为24种,而南汇县只5种,川沙县仅4种。”①褚赣生.明清乡镇志发展原因初探[J].文献,1990(2).时至民国,南方诸省普遍编修乡镇志,北方许多省也开始编修乡镇志,但其中大部分乡镇志仍然集中在江苏、浙江及安徽、福建、广东、四川诸省,而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广西、云南诸省仍未见有编修乡镇志之举。
可见,我国古代乡镇志滥觞于宋元,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持续发展于民国。为便于后文论述,兹据有关书籍著录,对古代乡镇志(不含乡土志)时空分布情况列如表1。
表1 古代乡镇志时空分布情况
在20世纪末,一般学者仍认为宋代乡镇志只有4种,即梅尧臣的《青龙杂志》、常棠的《澉水志》、沈平的《乌青记》和张即之的《桃源志》②黄苇等著.方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36.。其实宋代乡镇志不止4种,而是有7种。除了《青龙杂志》《澉水志》《乌青记》《桃源志》,还有3种分布在江苏青浦、浙江四明和福建邵武。据清人考证,除北宋梅尧臣撰有《青龙杂志》外,南宋林鉴还撰有《续青龙志》。光绪间,靳方琦、吴元炳、刘瑞芬均说宋代青龙镇志有两部。靳方琦说,青浦“未建县时,青龙为重镇,海舶商贾之所丛集,盐场酒务宋时极盛,故梅圣俞、林鉴皆尝撰述《青龙镇志》”③靳方锜.重修青浦县志序[A].光绪青浦县志卷首[M].。吴元炳说,青龙镇“宋时盐场、酒务一时称盛,梅圣俞、林鉴皆尝撰《青龙镇志》,今不传”④吴元炳.青浦县志序[A].光绪青浦县志卷首[M].。刘瑞芬也说:“《青浦县志》权舆于宋梅圣俞、林鉴所撰《青龙镇志》。”①刘瑞芬.重修青浦县志序[A].光绪青浦县志卷首[M].据洪焕椿考证,南宋浙江沈平编有《乌青记》《乌青拾遗》。他说,《乌青拾遗》“南宋乌程沈平辑。此书见民国《乌青镇志》卷三十八著录,未见传本”②洪焕椿编著.浙江方志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479.。南宋福建邵武县曾编有一部名叫《和平志》的乡镇志,南宋刘克庄曾在《和平志序》中说:“和平里在武县南乡,里有危氏、上官氏、黄氏,上官氏尤盛。”③刘克庄著.后村集卷23[M].据顾宏义考证,《和平志》“实邵武县南乡和平里之志,纂于嘉定年后”④顾宏义著.宋朝方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元代所修乡镇志,仅有丰灼的《三茅山志》(三茅山代指浙江鄞县、奉化之间的乡名)⑤黄苇等著.方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36.。前列宋、元8种乡镇志,除了常棠《澉水志》尚存,余皆亡佚,故南宋绍定《澉水志》便成为我国现存最早乡镇志。
据表1不完全统计,宋至民国有乡镇志695种。其中宋有7种,元有1种,明有39种,清有323种,民国有325种。从表1还可推断,明代平均每10年编有1.4种,清代平均每10年编有12种,民国平均每10年编有86种,在总体上一直处于递增态势。关于清代乡镇志的数量,褚赣生曾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出清代乡镇志323种,其中江苏211种,浙江77种,广东10种,福建9种,安徽6种,台湾3种,江西1种,湖北1种,湖南1种,几乎遍及南方诸省,北方的山东也有4种⑥褚赣生.明清乡镇志发展原因初探[J].文献,1990(2).。朱士嘉称赞清代乡镇志的发展情况:“至清,则自省府厅州县而外,并乡镇亦多有志,开历代未有之记录。”⑦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自序[A].朱士嘉著.中国地方志综录卷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黄苇等评价民国乡镇志的发展说:“民国时期乡镇志发展势头不减,为数不少,单江苏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一县就编有八种。”⑧黄苇等著.方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37.这里断言“民国时期乡镇志发展势头不减”是不准确的。从表1可知,与清代相较,“民国时期乡镇志发展”更加兴盛。
据学界考证,宋元乡镇志有8种,分布于浙江、江苏、福建三省。宋代乡镇志有7种,其中浙江有4种,即常棠《澉水志》、沈平《乌青记》与《乌青拾遗》、张即之《桃源志》;江苏有2种,即北宋梅尧臣《青龙杂志》、南宋林鉴《续青龙志》;福建有一种,即佚名《和平志》。元代乡镇志仅有1种,即浙江鄞县丰灼《三茅山志》。据表1不完全统计,明代乡镇志有39种,其中江苏(含今上海地区)最多,有19种;浙江次之,有13种;再次是山东,有3种。此外,陕西、福建、河北、安徽各有1种。清代乡镇志有323种,其中江苏(含今上海地区)最多,有211种;其次是浙江,有77种;再次是福建,有12种。此外广东有10种,安徽有6种,山东有4种,江西、湖北、湖南各有1种。民国乡镇志计有325种,其中江苏(含今上海)最多,有167种;其次是浙江,有77种;再次是福建(含台湾),有20种。此外广东有18种,四川有16种,安徽有10种,河北(含京、津)有4种,河南有3种,陕西、山东、湖北各有2种,江西、湖南、贵州、西藏各有1种。就一府而言,以江苏松江府(今上海地区)为最多。据《上海方志资料考录·乡镇志》部分著录,今上海地区古代共修纂乡镇志110种,其中嘉定县(今为嘉定区)最多,计有29种,具体参见表2所示。
古代乡镇志的地域分布一直不平衡。其总体情形如黄苇等所说:“乡镇志的发展,表现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长江以南到长江以北的趋势。宋、元时,仅分布今江苏、浙江两省。至明代,则扩展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五省。至清代,扩展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安徽、江西、台湾、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十二省。民国时编修乡镇(屯)志的,有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四川等八省(市)。”①黄苇等著.方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737-738.就一省乡镇志而言,其地域分布也是不平衡的,比如明代浙江乡镇志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于嘉兴、湖州两府,杭州、宁波甚少,而绍兴、金华、台州、处州、温州、衢州诸府,均未发现有修镇志的”②魏桥等著.浙江方志源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23.。
表2 今上海地区古代乡镇志分布情况
宋、元乡镇志内容不够全面,且记载较为单薄。例如,南宋《澉水志》门类虽多,但记述甚简,“户口”目仅写一句:“户口约五千余,主户少而客户多,往来无定,口尤难记。”《澉水志》在内容上还有一个明显不足,那就是未载人物。明嘉靖《续澉水志》的内容则较为全面,其卷前有澉浦城、秦驻山、永安湖三图,卷一为地理纪,卷二为职官纪,卷三为公署纪,卷四为贡赋纪,卷五为兵卫纪,卷六为祠纪,卷七为人品纪,卷八为杂纪。各纪皆设若干小目,以作具体记述。可见明代乡镇志的内容已有明显进步。清代乡镇志的内容更加丰富,篇幅也日益增大。明代乡镇志尚未有超过二十卷的,但清代乡镇志动辄一二十卷,三四十卷的亦不罕见,如咸丰《南浔镇志》为四十卷,光绪《菱湖镇志》为四十四卷。不仅卷帙显著增多,而且记述内容也比明代乡镇志更为全面和丰富。民国乡镇志与清代乡镇志相较,不仅门目有所更易,而且纳入许多新内容。民国《乌青镇志》44卷首1卷,此志分41目,约55万字。卷首设目录、乡区图、风景摄影。此志在乾隆志原有门目基础上增设工商、赋役、任恤、教育、两庑、先儒、才媛、大事记八目,并在选举目增设学校毕业生、议员历仕两个子目。对清及民国事迹记载颇为详细。赋役目主纪民国,并以表的形式记载田赋及各项杂税。工商目主述该镇工商交通诸业,历叙其生产演变情况,并附民国价目表。显而易见,其中风景摄影、学校毕业生、议员、杂税、工商、交通、价目表等皆为民国之前乡镇志所未有。
全国现存宋、元乡镇志序言有5篇,全属浙江。其中宋有2篇,即罗叔韶《澉水志序》、常棠《澉水志序》,均见绍定《澉水志》卷首。元有3篇,即任塤、王献元、陈耆卿所撰《三茅山志》序言各1篇,均见顺治《敬止录》卷40。
1. 起源说
清人张树福认为,乡镇志源于北宋梅尧臣《青龙杂志》。他说:“唐天宝五载,青龙置镇。宋设监镇,以理盐鹾。梅尧臣撰《青龙杂志》,事在绍定前,则镇之有志当断自青龙始。”③张树福.黄渡镇志自序[A].咸丰黄渡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有的认为,乡镇志源于南宋《澉水志》。如乾隆《南翔镇志·凡例》曰:“郡县俱有志。宋绍定间,常棠著《澉浦志》,此里志之权舆也。”①嘉庆南翔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陈观.乌青志序[A].万历乌青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这里所言《澉浦志》,即《澉水志》②陆心源.菱湖镇志序[A].光绪菱湖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民国汤濬亦认为,镇志始于南宋常棠《澉水志》。他说:“一镇有志始于宋常棠之《澉水志》。”③汤濬.自序[A].民国岱山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清陆心源认为,乡镇志源于古代职官制度。他说:“古者邦国有史,郊野都鄙皆有志。党正、闾胥所书,司会、训方、山师、川师、原师所学皆是也。此后世山志、镇志所由昉乎。”
2. 乡镇志与郡邑志关系说
明王济认为,乡镇志与郡邑志编纂意义相同。他论《乌青志》的编纂意义说:“其义亦犹夫史也。使吾兹土因是编以传,后之为长吏者从而采焉,则何以异于郡邑之专志哉?”④王济.嘉靖乌青志叙[A].万历乌青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清人高宝銮认为,乡镇志与郡邑志编修旨意相同。他说:“志有府、州、县、镇志之分,而要使读者凭文考实,有以得其人心、风俗之大,而因宜以设施,其义一也。”⑤高宝銮.新塍琐志序[A].光绪新塍琐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清人杨岘认为,镇志为府县志资料的基础。他说:“无镇志,即府县志无所取材,无府县志即省志、一统志无所征信,故镇志实诸志之权舆,所关系非浅鲜也。”⑥杨岘.菱湖镇志序[A].光绪菱湖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民国寿鹏飞也认为,编修乡镇志可为他年编修县志打基础。他说:“省志为一统志基础,郡邑志又为省志基础。以此推之,乡邨于县关系尤密。若于每乡先成乡邨志略,以时赓辑,如焦循氏之《北湖小志》、沈东江氏之《临平镇志》、董醇氏之《甘棠小志》之类,以为县志预备,则他年县志续修,易于从事,不至如今日之茫乎无依据乎兴叹也。”⑦寿鹏飞.叙例[A].民国易县志稿卷首[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民国万以増认为,乡镇志与郡邑志相辅相成。他说:“国有志,省有志,县有志,下至一市一乡莫不有志。志之范围小大虽殊,所以纪文献而资掌故则故一也。方江浙等省同时修志,并督促各属县举行修志,以为省志之基础,而各属县又刺取各市乡志,以为县志之预备。”⑧万以増.章练小志序[A].民国章练小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1 嘉庆南翔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陈观.乌青志序[A].万历乌青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乡土观念说
民国江振华率先谈及乡镇志编纂的乡土观念问题。他认为,乡镇志编纂就是编纂者乡土观念的一种表现。他称赞《杏花村续志》作者胡子正(字东溪)的深厚乡土观念说:“吾读东溪《杏花村续志》,吾不知东溪之意之何属也。既而思之,东溪此作乃乡土观念之表征耳。何也?今之人其无复有乡土观念也久矣。上焉者,尽瘁国事,语以乡土,则势或有不遑。次焉者,糊口四方,语以乡土,则情或有不顺。下焉者,坐守田舍,语以乡土,则理或有不明。孰是夫勤勤恳恳,如今日池州之所谓杏花村者,而犹为之志,且为之续乎,东溪诚不可及矣。”⑨江振华.杏花村续志后序[A].民国杏花村续志卷末[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江氏从表现乡土观念角度去认识乡镇志编纂,颇有学术见地。
2. 编纂宗旨说
南宋常棠率先论及修志的宗旨问题。他认为,编纂乡镇志可补郡邑志之不足。他说:“郡有《嘉禾志》,邑有《武原志》。其载澉水之事则甚略焉,使不讨论闻见,缀辑成编,则何以示一镇之指掌?”⑩罗叔韶.澉水志序[A].绍定澉水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明人陈观认为,编修乡镇志旨在为后人提供资鉴。他说:“旧志非定本,钞录多差误,且繁乱失次,余甚悯焉。乃于暇日校正之,仍增入国朝人物、土产、事迹及前所载之碑文,暨两镇士夫一时之题咏,类成一帙,用志今日之盛,俾后之人有所考。”⑪嘉庆南翔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陈观.乌青志序[A].万历乌青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清人王晦认为,村志编修旨在弥补郡邑志之不足。他论《紫堤村志》的编修宗旨时说:“乡城皆王土也,然村迹入县志则已略,入府志则尤略。以略始者,久而必遗,况地兼二郡二邑。如紫堤者,安所得汇各乘而详观之,此村志之所由作也。”①王晦.紫堤村志序[A].咸丰紫堤村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时至民国,随着西学的影响和国体的变更,三民主义开始成为乡镇志编修宗旨。如民国时期福建《藤山志·凡例》曰:“民族竞存为世界各国所倾向。本志立此一门,所以振发民族之爱国心,而求其永久存在也。”这些话语即为“民族主义”思想的衍生物②民国藤山志·凡例[A].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3. 编纂责任说
清人李日爔认为,编修乡镇志为“乡先生之责”。指出往昔“郡国都邑莫不有志,顾其所纪,大抵详于大而略于小。凡在乡镇,僻陋不经意,年深月久,遂致文献莫征,此固乡先生之责也”③李日爔.新塍琐志序[A].光绪新塍琐志卷首[M].。清人锡恩认为,编修乡镇志为居乡读书人的责任。他说:“读书人居官当有益于官,居乡当有益于乡。乡先正如家望兮公之于文星阁,卞雅堂先生之于龙湖书院,皆不遗余力,此有益于乡之彰彰者也。”④锡恩.菱湖镇志序[A].光绪菱湖镇志卷首[M].李氏、锡氏从社会责任角度作此断言,颇为在理。
4. 编纂人才说
清人缪荃孙认为,乡镇志编纂者当是“笃学好古之士”。他说:“姚惜抱先生云:凡邑皆有笃学好古之士,考纪其实,互相考订,天下地志何患不善?……至于镇志,地方不过十余里,学人名士朝夕相聚,治事之疏密,植品之媺恶,闻见皆真,网罗益富。……赵君仲宣墨守家学,富有藏书,仰承先人之志,重辑是编,成书二十一卷。元元本本,殚见治闻,姚先生所谓笃学好古之士也。”⑤缪荃孙.重修信义志序[A].缪荃孙著.艺风堂文漫存卷2[M].民国郭绍裘认为,编修乡村志需要“博古通今”之人。他说:“志乘之作与史例同,大而一邑,小而一乡,有待博古通今之士为之表彰者多矣。”⑥郭绍裘.木渎小志序[A].民国木渎小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民国刘锦藻认为,乡镇志编修者须具史才。他说:“乡镇志实较郡县为尤难,分一县之片壤,为偏隅之别乘,稍溢则滥,过略则陋。苟无史才以纬之,鲜能免于二者之讥。”⑦刘锦藻.南浔志序[A].民国南浔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5. 编纂体例说
自清以降,学界对乡镇志编纂体例问题多有讨论,但各家见解不一。有的认为乡镇志与郡邑志体例完全相同。如江苏光绪《黎里续志·凡例》曰:“里志与县志、府志体例悉同。”有的认为编修乡镇志可采用与郡邑志相同的体例。如浙江道光《乍浦备志·凡例》曰:“旧志以乍浦仅属一隅,分门从略。愚谓既以志名,不妨与郡邑志同例。”有的认为乡镇志体例不同于郡县志。如江苏叶承庆纂民国《乡志类稿·凡例》曰:“前志有细目无大纲,盖乡志体例原不必如郡邑志也。”江苏民国《王家营志·凡例》对于乡镇志与郡县志的体例差异说得更为明晰,其文曰:“乡镇小志与县志不尽同符。按目以求,则胶而难通,故民赋不载,贡举不载。秩官分入军警,艺文附见人物。亦有在县志为子目,而在本书则特立专门。如警卫示乡治之本原,职业、交通着民生之惨舒,礼俗、宗教见方隅之习尚,县志综贯全邑,势有不该。镇志断地立限,法宜详记,以资考镜。至如建置、河渠、军政、学校、人物、古迹、杂记诸目,以方县志,虽广局有殊,标揭不二。殿以叙传,则私着之恒规,所由与官书异也。”⑧王家营志·凡例[A].民国王家营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有的认为乡镇志记事必须详于县志。如清人沈赤然说:“新市镇之在县,特一隅而已。县有志矣,镇曷为复有乎?盖县之志恒略,况见闻所不及,咨询所未周,则缺而不载者多矣。镇之为地也蕞尔,生于斯游于斯者,譬犹居家庭中,门径之曲折、器具之成毁、家人之甘苦劳逸,莫不了然于心,非如宾客暂至,虽知之不能详也。此前志之所由作欤。”①沈赤然.新市镇续志序[A].嘉庆新市镇续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以今天眼光去审视,相同说不足为训,不同说较为合理和可取。
6. 编纂周期说
民国卢学溥高瞻远瞩,率先提出每三十年“修订镇志一次”的新主张。他呼吁道:“窃愿自今以后,每三十年修订镇志一次。盖三十年为一世,朝野上下情势变迁必不能免。时日不远,记载较易。此诚邦人士所宜加之意也。”②卢学溥.重修乌青镇志序[A].民国乌青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卢氏此说虽适用于旧时代,但时至当代,由于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卢氏所说“三十年”明显有过长之嫌。
1. 取名说
自古以降,乡镇称谓多有同名。有鉴于此,清人周中孚认为,若遇乡镇同名者,其乡镇志取名必须冠以所属上级政区名称。他记述江苏《吴郡甫里志》取名缘由曰:“曰‘里甫’,就一乡而言。曰‘吴郡’,表所隶也。又地界长、昆二邑,故不从邑而从郡也。”③周中孚.郑堂读书记补遗卷13“吴郡甫里志”条[M].此说对于古今编修乡镇志皆有资鉴意义。清人吴熙认为,乡村志取名既要避免与他处相同,更要讲究名实相副。他议论《泰伯梅里志》的取名理由时说,本志初稿“题曰《锡山梅里志》。志例言因吴江、常熟均有梅里,特冠‘锡山’以别之,所见未免迂浅。古来地志之书名同代异例不避。易锡山非梅里所有,又非古今县名。举以名书,甚属无谓。今据其稿芟芜存实,重加删定,厘为八卷。以泰伯、梅里二乡为权舆,即以名志。”④吴熙.泰伯梅里志序[A].光绪泰伯梅里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吴氏所言完全在理。
2. 性质说
明人王济认为,乡镇志如同郡邑志一样,均属史书范畴。他论《乌青志》性质曰:“其义亦犹夫史也。使吾兹土因是编以传,后之为长吏者从而采焉,则何以异于郡邑之专志哉?”⑤王济.乌青志叙[A].万历乌青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民国朱仲藩亦认为乡志犹如乡史。他说:“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邑之有乘,俱记时志事,俾以考世系,别终始也。”⑥朱仲藩.达县磐石乡志序[A].民国达县磐石乡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古代乡镇志多数为民间所修,故有人认为乡镇志属于民书。如江苏雍正《平望镇志·凡例》曰:“镇志非官志,体裁不过同里诸君子存其目之所睹,足之所历,以为一镇之文献而已。”民国江廷鸿也有类似看法。他说:“乡志无官修,大率出于私家之著述,而乡之人亦遂以私家著述目之,传与不传漠然也。”⑦江廷鸿.新塍镇志序[A].民国新塍镇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3. 内容说
有人认为乡镇志内容重在反映本地特色,不必像郡邑志那样,广设门类以求全面。如乾隆《唐栖志略稿》就仅设山水、古迹、梵刹、园圃、寓公、风俗六门。该志《凡例》述本志诸门的编纂思想曰:“山水志胜也。”“栖里人物因诗存人,不另立门。若夫选举及乡贤、贞节,邑志之责也,概置不录。”“栖镇密迩会城,风俗不殊,因录里人竹枝词数章实之,亦观风采诗之义耳。”⑧乾隆唐栖志略稿凡例[A].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这种编纂思想对于古今编纂乡镇志皆有借鉴意义。福建民国《藤山志·凡例》亦述本镇特点曰:“文化随时代而变迁,本志仅就现代之教育纪之。藤山周围不及十里,所设学校自幼稚园至研究院,计有三十所,而教会所设之神学院尚不在内。教育之发达,为所仅见,亦本志之特色也。”⑨民国藤山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4. 作用说
南宋刘克庄认为,乡镇志有存史和勉励后人的作用。他论《和平志》的社会作用曰:“以科目、官职、世家定荣悴盛衰,盖近世俗人之论。吾闻古之君子所谓没而不朽者,不在是也。上官氏对策熙宁,不附新法,晚入元祐党籍。其子留守汴都,不屈于敌而死,二公所立如此,近于天下之善士矣,岂特足以重吾里哉?先民有言,谁谓华高企其齐,而既以自勉,且勉里人。”①刘克庄.和平志序[A].刘克庄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4[M].元人任埙认为,乡镇志有感发人心的作用。他论《三茅山志》的作用曰:“上自舆图、区划、方物、贡赋之详,下及山川、风俗之美,往古名实之林,所以感发乎人心者远矣。”②任埙.三茅山志序[A].顺治敬止录卷40[M].清人唐佩金认为,乡镇志能激发乡人敬乡之心。他说《闻川志稿》“凡二十卷,庶几前贤往事稍存梗概,后人问俗有所藉手,生于斯土者,恭敬之心情亦油然生欤”③唐佩金.自序[A].宣统闻川志稿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胡氏之说非常在理,迄今仍有借鉴意义。广东嘉庆《龙山乡志》的作者认为,乡志可备邑志采择。该志《凡例》曰:“乡之有志,所以备邑志采访也。”清人阮元认为,乡镇志编修有助于郡县志编修。他说,北湖“地出灵秀,特藉孝廉之笔以传斯地之事也。使各郡县数十里中,皆有一人载笔以志其事,则郡县之志不劳而成矣”④阮元.扬州北湖小志序[A].嘉庆扬州北湖小志卷首[M].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辑.。
尽管古代乡镇志编纂已取得不少成就,但是乡镇志春天的真正到来,还是始于上一轮修志开展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全国乡镇志更是蓬勃发展。早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就号召说:“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在当下中国,以实施“名镇志”“名村志”工程为龙头的乡镇志事业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加强对乡镇志历史的研究,从中总结有益经验,促进新时代乡镇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