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554300)
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以往讨论较多的是如何把文化因素渗入到口语教材的编写中,而对于在初级口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因素教学讨论的是少之又少,本文将对教师口语课堂中加入文化因素的作用和如何实施文化因素教学做以探讨。
关于文化,张占一在论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就从功能的角度把它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类,此后,赵贤洲、吕必松两位先生也认为这种分类较为可取。张占一又对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定义进行了修正,他认为:“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定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本文重点讨论口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故而主要指交际文化。
文化能够帮助理解语言本身。比如厕所文化,我们在厕所里不能问“你吃饭了吗?”;中国人过年时比较讲究吉利,故不能说和“死”、“完”相关的词语;人与人之间送礼物不能送“菊花”、“闹钟”等物品,因为菊花是送给去世的人,钟的谐音是“终”。理解了这些和文化相关的因素,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这些语言。
在口语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有趣、活泼,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授声母b-p的发音时,可以借助绕口令“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等文化因素进行练习;还可借助相声、流行音乐等文化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讲授饮食文化时,还可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文化实践体验中来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包饺子的文化体验课。
没有文化内涵的口语教学是枯燥乏味的,文化因素的植入,能够使得口语教学具有生动性和活力。比如我们的交际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历史文化等,教师在讲解交际文化时,可渗入中国人如何打招呼、称呼、问路等;在讲解饮食文化时,可对比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插播当前比较受欢迎的饮食文化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更加图文并茂,从视觉上加固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在讲解节日文化时,可讲解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日,学生可从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各种节日观念的形成、喜爱及禁忌等;在讲解历史文化时,可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让学生慢慢地去了解它的文化内涵,比如对长城这一建筑的讲解,可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建筑,然后再加入长城的由来及毛泽东所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等文化因素。了解是热爱、认同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基础。
笔者所在单位选择的教材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淑红等编著的《初级口语I》,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是如何在初级口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因素教学的。
这是国外留学生初步接触到汉语口语教学内容,打招呼是最基础的部分,而在打招呼时如果称呼他人成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讲解时,可以由浅入深地地结合教学中的内容来介绍中国人在打招呼时是如何称呼他人的。
教材中给出的例句是对老师的称呼,还引申出在“老师”前面加上姓氏进行称呼,如“王老师、李老师”等。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这个例子插入中国人如何称呼他人的文化内容。在中国文化里,我们可以用职业来介绍或称呼一个人,像老师、医生、工程师、律师、厨师、秘书、老板等职业,在前面加上他们的姓氏,用“姓+职业”就能很好地称呼一个人了,比如“张老师、王医生、李老板、赵律师”等;如果对于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可直接用“小+姓”来称呼一个人,比如“小刘、小赵、小王”等;对于比自己年龄大的上级,现在还流行用“姓氏+哥(姐)”来称呼,如果是男士,就可称“王哥、李哥、赵哥”,如果是女士,就可称“王姐、李姐、赵姐”等,当然也可用“对方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哥(姐)”来称呼,比如你的上级是一位名叫“李强”的男士,就可称为“强哥”,这种称呼很容易为对方接受,因为对方会觉得这种称呼很亲近,而且显得自己很年轻。
在第4课课文(一)中,李雪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中国人,我姓李,我叫李雪。”这种介绍方式体现出中西文化的差异,西方人一般直接介绍自己的名字,很少先强调自己的姓氏,再介绍自己的“姓+名”,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渗入姓氏在交际中的重要性、中国“百家姓”及中国人姓名的组成等文化教学设计。
姓氏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非常重要,中国人见面最先想了解的就是“您贵姓?”知道了一个人的姓,就能更好地称呼别人,而且能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如果通过询问,交往中的两个人是同一个姓,无形之间就增加了亲密感,会觉得“五百年前是一家人”,姓氏代表着很多年以前有血缘关系。中国的姓氏很多,最常见的是一个字或两个字组成,两个字的也称为复姓,比如司马、欧阳、上官等。关于姓名的组成,中国一般以“单姓+名(一或两个字)”为常见,所以姓名以两个字或者三字的居多,比如“陈龙、刘德华”等;如是复姓,姓名以三字或四字居多,如“欧阳静、欧阳夏丹”等。留学生了解了这种文化渊源,就能更明白为何中国人会先强调自己的姓氏,就能更好地称呼对方的姓氏,也明白了中国人常见姓名的组成规律,也就解开了为何中国人的姓名有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的文化谜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