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商学院 325035)
素描教学是设计类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之一。设计类素描除了像传统素描课程一样使学生了解造型基本知识和规律,提高造型与表现之外,还需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高审美与认知为以后的设计课程的学习做良好的铺垫。
设计中通常需要对具象的事物抽象地理解成点线面元素,然后处理这些元素的对比、统一的关系。这是设计师基本的能力素养。例如产品设计要造型的概括简练、线条的流畅美观,景观设计中的平面图形元素的布局排列。素描课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让学生从具象审美的思维模式逐渐转化到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的抽象思维能力上。
优秀的设计创意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没有它就没有优秀的设计方案。现代心理学有谈到聚合思维和扩散思维构成了创造性思维。前者会引向统一的答案,后者会导致多样性。审美是多元的,设计也是多样性的,简单的重复是最忌讳的。因此,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在课程中的位置已经不问可知。
高考阶段以“像”与不“像” 、刻画深入不深入、笔触细腻不细腻等这种再现客观程度为评判美的标准。其实美是多元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只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原则。然而相对具象的美,设计中更需要的是概括的、抽象的、提取的美的认知。构思方案的过程需要去处理点线面等基本元素的对比、协调、重复、变化后的状况。一个设计师的审美影响他的设计作品,所以对审美与认知的宽度和深度是十分重要的。
拼贴艺术是将不同类型的纸质材料、报纸、印刷品以及种种不同的可被粘贴的生活物品,用黏合剂将它们贴到画面上,经过艺术地处理使绘画与这些毫无联系的真实物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藤椅的静物》中贴着木条编织图案的桌布,艺术家不去刻画椅子的纹理,而是把这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融合进画面。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这种画面给观者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可想而知,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真实,观者陷入了深思。
《提琴、玻璃杯和瓶子》是拼贴艺术的最典型的画作之一,形体解放后画面主体简化、真实的空间被打破、现成品的运用。所以在素描课程中要完成拼贴作业首先需要对静物组合进行造型简化的处理,但处理的结果又不直接走到抽象而保留物体的部分特征来被认知。这就需要学生要有抽象造型思维的能力摆脱客观真实的束缚,对画面的物体造型轮廓的线条块面进行提炼、添加或删除,把有趣味的一部分抽离出来。这时的静物不是静物,而是带着线条的形状而已,为了画面的结构成立,抽象地把它们理解成点线面元素,它们交叉、重叠、错落、铺展所呈现一种特有的画面的趣味空间。抽象的几何线条的粗与细对比、曲与直的对比、面积大与小的对比而形成的画面的奇妙空间感。 点线面元素的穿插对比和造型处理的手法是否统一而显得画面造型有趣味。 外形的“像”被打破,替代它的造型的趣味与。
立体主义对客观物的处理使这些生活中的纸片走进了画面。毕加索没有发明这个技法,但是他把这个看似没有技术含量的技法变得艺术的“勇士”。若不是摆脱了惯性的思考方式,多角度的思考研究拼贴怎会变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实在民间工艺早就出现,却直到立体主义时期才上升为一种艺术形式。
课程中拼贴作业需要的画面形象需要经过处理,然而每个人对画面中形体都有各自不同的处理而使得画面各有其风格。拼贴作业的画面改变客观对象的比例、造型和现实存在画面的地位,要大胆地地把对象从客观现实中抽离,从自己的趣味点着手,遵循对比、重复、疏密、统一等艺术法则的基础上去创造出一个自我构建的画面。由于每个人不同的喜好,或概括、或变形、或删减之后会建立出一个个新的画面“世界”。“世界”不同,却各有其妙,这也是课程训练后想要的效果。
从造型的角度,学生需要从“像”不“像”的为美的判断,到能够欣赏因点线面变化带来的节奏韵律以及由此呈现的意象的、抽象的、概括的美。然而这些超越客观真实的美也是将来成为设计师很重要的基本素养,并且与今后的专业学习息息相关。
从媒材的角度,学生开始从铅笔是一种工具的认知到逐渐体会和运用不同工具和物品带来的笔触与肌理的美感。学生在作业阶段用拓印、笔触、直接打印等手法获取不同的肌理图案,并从这个过程中感受不同肌理的美感与温度,滋润、干涩、光滑、粗糙、偶然性、必然性。然后需要思考和选择自己画面中的几个色块可以用明暗度相似、画面块面线条走向与肌理图案搭配有趣的肌理图案替代。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能替换的太多而导致画面杂乱以及肌理的审美疲惫,从而完成一张有意味的拼贴作业,体会和认知美的形成方式的多样性。
拼贴形式的作品重塑了学生对美的表达形式的认知,更宽泛地认识和理解艺术。画面物体的造型脱离了客观真实再现的束缚而更加生动可爱,生活中的物体变成了艺术表达的“笔触”。在艺术法则的破坏与重建中感知艺术的包容与趣味,正如设计者也需要摆脱惯性认知创造新的作品。
拼贴不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深远,当它进入了课堂时,对学生对绘画与艺术理解上的冲击也是很大的,这就在另一个层面上完成了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