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审美建构探索
——以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作品为例

2019-07-12 10:43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650021
大众文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舞剧题材舞蹈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650021)

2018年11月25日至12月9日,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展演在上海长宁区国际舞蹈中心举行,共有7部舞剧参展,分别是《大禹》《井岗·井岗》《醒·狮》《刘三姐》《记忆深处》《草原英雄小姐妹》《花木兰》,参展的舞剧作品选材多元化,有涉及民族文化、历史人物和事件、传说故事、现实题材、民族精神和情怀等题材,此次参展的舞剧作品的题材、结构与当代审美相适应,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民族舞剧离不开人的审美,审美成为艺术作品的价值导向,如何建构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审美成为了舞剧创作及其发展的核心研究内容。

中国民族舞剧在本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偏向于地域性的文化概念,泛指以中国民族文化、历史、情感、精神等与民族有关的元素为题材创作的舞剧作品。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审美以人为主体,它是人的主体审美意识积极参与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民族舞剧的创作者——舞蹈编导的创作,从选材、结构、编舞到最后舞剧作品的呈现;二是民族舞剧的观赏者——观众的欣赏。“创作”和“欣赏”两个过程依序运作完成,才能真正完成了民族舞剧的使命,这可称之为完整的“民族舞剧作品”。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一步论述。

一、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题材选择与当代审美理念分析

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过程是选材、结构、编舞最终呈现于舞台表演的舞剧作品,这也是所有舞蹈小作品和大型剧目共同的创作过程。民族舞剧作品便是这三个环节依次运动后的结果,三者缺一不可。选材是这三个步骤的第一步,选材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舞剧作品的质量。如何选择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题材关系到了舞剧作品创作的成败。

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者选择题材一般根据个人对某一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来进行初步的方向性判断,这个方向性判断也可称为是民族舞剧的文化资源素材规整过程,在素材规整的基础之上,运用编导的审美判断进行筛选舞剧所需要的民族文化因子,将这些民族文化因子根据民族舞剧的艺术处理方式进行新的审美建构,成为了民族舞剧的题材。在整个题材选择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与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审美建构同时进行。

(一)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题材分类

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题材来源于这个地域范围内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因子,例如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社会生活、民族的情感和精神等等,在众多的民族文化因子中,如何选取适合的民族文化因子来作为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所需的题材,这现着舞蹈创作者不同的审美理念,关系着民族舞剧的内容与形式。人是民族文化的发生主导者,也就是说,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民族舞剧题材的选择一定要突出人与情感、精神与文化,回归人文情怀是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使命,而不是一味地再现某一民族生活风俗、劳作场景、传说故事和事件发生过程等,这会导致脱离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丢失了民族文化真正的内涵,仅仅是为了表现、再现、或是表层的描述。多元的民族文化建构了当代多元的审美理念,当代多元的审美理念引导着当代中国民族舞剧作品的选材。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舞剧的题材源泉,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是当代中国民族舞剧作品题材选择的立足点。

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题材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以中国民族历史文化、文学、神话、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叙事性较强的民族舞剧。这一类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特点是从有(已有的认知)到创新(期待值的实现),熟悉的舞剧作品题材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因为是从已有到创新,这是一个当代艺术创作的审美理念与舞剧创作技术结合的架构,既要符合大众已有认知的基础,又要创作出符合大众的期待的民族舞剧作品。

以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型民族舞剧《大禹》(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创排,总编导:王珂、李陡)为例。该舞剧作品以历史故事——大禹治水为题材,这个题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在舞剧的选材中,将大禹治水的过程为舞剧的时间主线,刻画了大禹的人物形象,以及表现了其剧中人物之间的丰富且具有层次的情感。在舞剧题材选择和创作的过程中,因为这个传说故事发生在四千多年前,很多的资料都无法考证,只能通过支离破碎的线索去创作,编导将大众熟知的大禹治水故事中三过家门而不如的故事情节作为舞剧主线剧情,展现了大禹为小家为大家为国家的家国情怀,这正是当代审美价值建构的主流精神。该舞剧通过细节的处理,塑造出了这样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大禹,情节的处理更贴近人性的一面,这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整部舞剧将大众熟知的历史人物及其故事作为题材,通过高品质的艺术处理手法,将艺术当代审美建构与创作技法进行了高质量的结合,即符合了大众已有的认知,又符合了当代大众对这个题材作品期望。

以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型原创民族舞剧《花木兰》(中央歌剧院、宁波市演艺集团联合打造,总编导:周莉亚、韩真)为例。该舞剧作品以大众熟知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为题材,进行了高度的提炼,以“爱”(包括家国之爱)和“和平”为作品内容彰显的主题思想,刻画了花木兰替父从军打仗时候英气十足的形象,也展现出了花木兰女儿身所具有的柔情的一面。该剧的创作与以往不一样的视角出发,打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花木兰”人物形象,在舞剧的艺术处理中,运用舞蹈道具“铜镜”勾连起了剧目的主线,在剧目的前段,铜镜意化为花木兰寄语思乡之情的“一轮明月”,在剧目的中段,花木兰对着铜镜梳妆,表现了花木兰女性爱美之心,舞剧中道具“铜镜”的运用,丰富了花木兰的情感内涵,立体地表现了花木兰的人物个性和人物形象,通过细节处的道具和舞美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了荆楚文化的特点。这部舞剧在大众耳熟能详的原有的故事情节上进行了有助于舞剧艺术表现手法的情节改编,更有利于舞剧作品中花木兰这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虚构花木兰在军中爱上了将军,向将军表达爱慕之情时候坦白自己为女儿身事实,为强化了花木兰的“女儿”形象与“男儿”形象的对比,舞剧中设计了花木兰将头盔拿下时长发瞬间而出,强烈的视觉反差感触动着观众心弦,运用舞剧的艺术处理手法展现了花木兰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刻画了骨肉丰满的巾帼英雄形象。既符合大众对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的预先认知,又满足了大众对于剧目的期待,既合情理又出乎意料地呈现了花木兰的情感的细腻反差。

(2)以民族生活风俗、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为题材的舞蹈化、意境化的民族舞剧。这一类的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特点是运用营造意境的创作手法,既塑造人物形象或事件发生的过程,更注重展现人物形象和事件背后的民族文化精神、当代审美和价值取向。

以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刘三姐》(广西省南宁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排演,总编导:丁伟)为例。该民族舞剧作品选材于“刘三姐”这个大众熟知的人物形象及其故事,作品将具有符号性的刘三姐、山歌(包括对歌)、山水文化等符号性的壮族文化特色元素融入到舞剧中,在舞剧创作的艺术处理方式上,将歌的形式淡化,将舞作为核心艺术表现形式,用“歌”辅助舞蹈情感的表达,通过舞蹈本体表现出“刘三姐”的勤劳、勇敢、智慧。该舞剧作品的创作中根据剧情的需要融汇了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和民族民间舞等多种舞蹈语汇,舞美搭配以诗情画意的山色水影,展现出了剧目中事件发生的地点,舞剧共有七个分场,包括序、立春、惊蛰、春分、谷雨、立夏、尾声。虚实结合的舞台效果,将山水的文化元素及其意境呈现于舞台,有助于舞蹈题材中地域文化符号的展现。该作品将民族文化元素和符号融入创作之中,彰显了具有特色的人文精神内涵。

(3)以民族现实生活、当下状态和情感、当下的民族精神为题材的现实题材民族舞剧(包括叙事性和诗意性),时代感极强,这类当代中国民族舞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以小情感见大情怀,可以鼓舞人心,振奋人的精神。这类民族舞剧选材的意义以及当代强烈情感共鸣,使得民族舞剧题材的内涵逐步深化,舞剧作品更深层次地表达了人们内在的精神实质。

以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型原创民族舞剧《井岗·井岗》 (北京舞蹈学院创作排演,总编导:郭磊)为例。该舞剧作品取材与井冈山的革命红色故事,舞剧以一个小男孩的回忆为主线,通过爸爸妈妈留给他的信件讲述了他的爸爸妈妈在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相识到相知,最后爸爸妈妈将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故事,剧目采取了版块式的舞剧创作手法,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情节,通过主线进行连接,每个章节的结构连接合理。在章节中,还运用了闪回的创作手法,将烈士牺牲时候的英勇形象做了着重的刻画。舞剧选取了江西采茶戏中舞蹈的动律和语汇,“矮子步”的运用让人更能感受到红军生活中的“苦中有乐”,充分体现了井冈山的地域文化风格特征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单纯质朴的舞段处理更体现出强劲而有力的生命及拥有的民族气魄和风度。加之舞台视觉实景与多媒体结合,更多注重细节的处理,包括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都具有真实的历史感,所彰显出的“井岗精神”深深感染着观众。

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剧《记忆深处》(江苏省演艺集团创排,总编导:佟睿睿),该舞剧作品选材为南京大屠杀,这是一段中国人深刻的记忆。该舞剧作品追溯了南京的1937年那段真实的历史,舞剧题材的切入口为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探寻南京大屠杀真相,通过舞剧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现了大屠杀及亲历者深藏于心底、触及灵魂的记忆,以舞蹈语言表现了那些亲历者的内心深处的痛。通过该舞剧作品呼吁人们勿忘历史,警醒国人对当年那段历史的铭记,记忆永远都不会消失。

(二)当代中国民族舞剧题材选择与当代审美理念的架构

当代中国民族舞剧是表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民族舞蹈语汇叙述故事情节,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通过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思想来勾连舞剧中矛盾冲突。在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中,选材是舞剧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在过去,对于选材这一研究,首先落脚点就是是否具有可舞性,但在当下而言,可舞蹈性可以通过不断创新的编导技法去解决,最重要的是就舞剧选材的当代审美理念表达,这包括了当代社会价值、当代人文情怀、当代审美取向等。

1.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者的审美理念

实施民族舞剧创作的主体是舞剧的创作者,主体的审美取向必然决定着舞剧创作的走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励志创作出在人民心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者要将当下民族的生活、情感、民族精神作为舞剧选材的出发点,将民族的情感融入到中国的情怀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民族舞剧创作者要有源于生活而又具有舞蹈性的新构思,自觉建构当代民族文化审美理念。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者要将紧紧抓住“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团结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投身“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主题实践创作中。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型原创民族舞剧《井岗·井岗》(北京舞蹈学院创作排演,总编导:郭磊),该舞剧作品以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发生的故事为舞剧的题材,剧中主要事件为推进情节而呈现,通过情节中细节的动作和情感处理表现了有血有肉的革命战士,该剧将肢体语汇与道具运用结合发挥为剧情服务的最大值。该舞剧创作者通过小男孩对自己身世的讲述,以小男孩的父母为剧目主要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使其人物情感细腻化,使其故事发展变得顺理成章,把握住主要人物的情感发展的脉络,用舞蹈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推进剧情的发展。编导选取了众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人中的其中一家人,以小见大,将其进行了形象典型化和事件典型化的处理,深入挖掘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舞蹈创作者选择这个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题材来创作舞剧,在选材、立意、结构上都充满了正能量,能正确引领创作走向正确的方向,通过舞蹈本体抒发了爱国主义情怀,给观众以情感的共鸣。该舞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当代中国民族舞剧题材的审美理念

中国民族舞剧的题材就是舞剧所要表达内容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当代中国民族舞剧题材的源泉,将题材置于中国多元民族文化元素的解构与重构中,运用民族舞剧艺术处理的手法,构建其题材的当代审美理念。民族舞剧的审美理念应立足民族当代的生活和情感,结合时代精神,当代中国民族舞剧选择的题材才能充分展现当代民族文化的思想深度。

当代中国民族剧的题材选择的落脚点应该是关注现实生活和现实情感,创作触动当代观众灵魂的舞剧作品。现实题材是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当代审美建构下主流的作品题材之一,大致可分为红色题材、农村题材、都市题材、小说或名著改编等题材类型。民族舞剧作品要通过运用民族舞蹈语言本体进行民族舞剧的形式表达,立足民族情感的共同心理和文化精神,连接民族舞剧的情节发展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讴歌当代社会中的正义之气,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选材中要融入民族群体及社会人类的当代性思考,以期获得当下的情感共鸣。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选材应加强对当代生活和当代人类情感的关注,以当下社会和时代主流情感化、主流思想化作为民族舞剧核心创作题材的内涵价值,触发民族舞剧创作者和观众对大自然、社会、生命、情感等人文精神的深层关注和思考。

现实题材民族舞剧,呈现出现实主义创作的崇高的审美价值理念,也可以理解为孟子所强调的“浩然之气”。例如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记忆深处》(江苏省演艺集团创排,总编导:佟睿睿),该舞剧以惨案亲历者的回忆为题材,以意识流的艺术处理手法进行舞剧的结构,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运用立体交叉的艺术创作方式结构该舞剧作品的篇章,通过强化人物的情感塑造人物的形象,这个舞剧作品浓缩了人之情感的宣泄与表达,在人文精神层面,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剧目的主线为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生前探索1937年“南京大屠杀”惨案的过程,以此主线一步步推进,展现了南京大屠杀亲历者们的回忆。该剧运用舞剧的艺术处理方式对这段历史事实进行记录式的呈现,将这段历史中的人物、情感、事件层层推进,舞段衔接的情感性和事件连接的紧密性,紧紧扣住了事件的核心。南京大屠杀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无法抹去的一段沉痛记忆,舞剧选择这个题材带给观众的震惊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对感人瞬间的精彩捕捉与舞剧化的独特呈现,成为了人们共同情感的集中释放。该舞剧的题材选择及其处理手法都突出一个“真”字,即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该舞剧作品既有社会使命感和时代感,也有着对人性的反思。《记忆深处》这部作品具有历史记忆的厚重感,直击着人们的心灵。

现实题材民族舞剧是当代中国民族舞剧题材选择的主流,这类型的题材强烈地反映出了当代的审美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着当代的情感、精神和当代的主流价值。现实题材民族舞剧选材既要具有当下社会的生命质感又要深度融合有当下的审美理念,通过舞剧的形式塑造具有新时代社会精神引领的人物形象,以及彰显极强的社会人文关怀的精神文化感染力。

二、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结构与审美建构

民族舞剧是由诸多复杂元素构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重要的“三元素”为舞蹈、音乐、戏剧,核心要素为舞蹈本体,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基础为民族文化和民族人文精神内涵。高质量的民族舞剧作品,是舞剧艺术形式表达与作品内容思想深度和高度完美地结合的成果,既要有优质的舞剧艺术呈现形式和舞剧结构方式,又要有民族舞剧作品民族文化题材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在给大众带来民族舞剧审美价值的同时,又给人以精神向上的力量。

当代的民族舞剧创作者要在剧目作品中建立一种合情合理的连接整个剧目的关系,这个关系的构建也就是舞剧的结构方式。舞剧创作者在剧目作品结构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主体能动性作用,在舞剧创作中,舞蹈编导的审美理念对于舞剧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民族舞剧的结构方式是较于稳定的,结构的完整性、多元性是舞剧的创作的特征,民族舞剧的结构无论是显式的结构还是隐式的结构,在这些结构中都贯穿着传统的文学戏剧结构——“起、承、转、合”,由这四个部分构成了舞剧的结构,在这个“骨架”之中,当代中民族舞剧的创作融入了当代审美理念、民族文化、编导个人的艺术创作风格等,运用倒叙、闪回、安于、炼意、炼形、形式互炼等舞蹈创作手法和舞蹈创作思维方式,透过舞剧表层的关系和呈现方式,表现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独特结构中所蕴含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民族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的文化自信,弘扬了新时代民族的新风貌。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内蒙古艺术学院创排,总编导:赵明),这个舞剧的结构是具有当代审美理念的艺术结构方式,整个剧目作品采用了当今较为流行的穿越剧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结构,以当代的精神立场和艺术视觉来作为舞剧结构的切入点,运用多元空间的呈现方式,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进行了跨越时空的穿越和延续,建立当代的小学生与六七十年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一种不同时空的精神连接关系,呈现了两代人之间心灵和情感的碰撞。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创作者将当代孩子从上第一堂课到放学作为舞剧的时间结构,课堂和草原作为舞剧的空间结构,穿越为舞剧的时空连接的艺术连接手法。这部民族舞剧共分为两幕,分别是“第一课”和“第二课”,舞剧的结构在小学生一天的课堂内容中安插进了草原英雄小姐美的故事开始作为剧目开端,通过穿越时空的结构手法,将故事情景演绎的同时也将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交错其中,展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精神在当下的传承。这部民族舞剧作品以上课的这种具有高度具有传授功能的叙事方式,有利于将观众情景化带入,运用舞蹈的肢体语言的表达,讲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在整个剧中的结构中,最具特色和核心的结构创作手法为“穿越”,将当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跟随着课堂内容中的故事进行了时空穿越,这种“穿越”既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穿越,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穿越。在舞剧的时空穿越中,小学生来到了小姐妹的身边,零距离地与小姐妹共同体验那段故事的发生,在共同的经历中,通过精神的穿越,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担当教育的精神洗礼,更彰显了新时代下草原英雄小姐妹精神的一种传承,教育当下的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通过该剧中精神的穿越与传承,弘扬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民族舞剧《井冈·井冈》(北京舞蹈学院排演,总编导:郭磊)为例,该剧以红军在井冈山会师的历实为舞剧的题材,整部舞剧结果分为6个部分,分别是序、第一幕星火凌云、第二幕井冈儿女、第三幕青谷长歌、第四幕十送红军和尾声,该剧采用了章节式的舞剧结构方式,将真实的革命故事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呈现于舞台。舞剧创作者通过集中化、典型化的艺术结构处理手法,以其中一对红军夫妇给孩子的书信内容为整个剧目连接章节的主线,每个章节都选取了集聚情感焦点呈现的事件,通过主线贯穿于舞剧中。整部民族舞剧作品为章节式的结构方式,突出了事件过程及其背后的精神和情感,无论是井冈红军的艰苦奋斗,还是当地百性与红军的鱼水深情,都完美地塑造出了井冈山红军的整体形象,将井冈精神代代相传。

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结构创作是不可能是一挥而就,需要创作者长期的实践和积累,舞剧结构的创作过程为:创作者从观察到认识再到提炼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会反复很多次,在此过程中,寻求民族精神内涵的升华,舞剧创作者必须在舞剧结构的建构中真正融入新时代发展的主流精神与价值观,在建立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结构关系中寻求把握住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关系。当代中民族舞剧创作源于民族生活,但通过结构及其艺术的处理后,就高于了现实的生活,将高度集中且高度特色化的人文精神注入到民族舞剧作品之中,塑造出具有深度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

三、当代中国民族舞剧观众的当代审美理念分析

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诞生顺应了时代的召唤,每个阶段的民族舞剧的创作适应于那个阶段时代的审美需要,每个阶段的审美都是由那个阶段当下审美理念来引导。在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舞台上呈现的艺术题材选择和舞剧结构方式,都应该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在中国民族舞剧的艺术表现手法上,民族舞剧创作者需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舞剧的选材角度和舞剧结构的方式,舞剧创作者要不断思考民族舞剧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只有不断努力对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进行探索,才能创作出适合于当代观众审美的优质民族舞剧作品。同时,当代观众对于当代中国舞剧的期待,这种期待由观众审美理念汇合而成的,观众对美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通过长期对美的欣赏和判断,加之观众对于社会和世界认识后的价值观的积累,逐渐形成了观众的审美理念。在新时代下,当代观众对于民族舞剧的审美体验,包括对民族舞剧创意结构、表现形式,民族文化风格、人文精神关怀、可视性舞蹈本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各项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等方面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与审美理念共同建构起了当代观众对于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美”的鉴别力与判断力。

当下人们对知识、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化、便捷化,民族舞剧观众的审美预建构路径多元化,这成为当下民族舞剧审美的理念探索重点之一。当代观众欣赏民族舞剧,预先有了对民族及其文化常识性认知的预设,预建构起当代民族文化审美的框架,观众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民族舞剧的基本信息,在当代民族文化审美的框架内填入其进一步了解的剧目信息,渗入了个人对剧目的审美想象,观看完民族舞剧后,完成了对民族舞剧的审美体验,以上的预审美及剧目的审美预想象与观后审美情感融合,引发了观众心里审美的共鸣,整个剧目的审美建构过程结束。

在当代中国民族舞剧作品欣赏和审美这个过程中,当下观众意识形态的情感共鸣与民族舞剧的审美理念逐步形成。民族舞剧给予观众的审美理念引导,这一引导与观众自己的审美理念相互交织,将民族情感、剧目情感、观众情感融入到当今社会主流情感之中,内心深处的情感认同上升为了观众当代审美的理念。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民族舞剧《井冈·井冈》(北京舞蹈学院排演,总编导:郭磊),该剧以红军在井冈山会师的历实为舞剧的题材,这一题材是中国观众熟知的历史。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根据地,红军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汇聚了革命的力量,在舞剧中井冈山既是剧目中事件的发生地,也是革命精神的源头。该剧以回忆的方式连接剧中重要事件,画外音将书信内容进行了呈现,更有助于舞剧引领着观众逐步深入剧情,观众跟着这条主线探索似地回到了舞剧的事件之中,剧中事件通过的舞剧方式的强化处理,以及细腻的情感处理方式,传达出了井冈山儿女舍小家为大爱的精神。观众通过剧目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历史事件的再现,在这个欣赏过程中,将自己预审美的情感与观后审美情感融合,观众与剧目发生了共鸣,将审美体验与当代价值观进行建构,通过舞剧的艺术形式与预审美的认知的联系,使得民族舞剧《井冈·井冈》传达出的红色精神与观众的审美迅速建立起了融合的关系,这中关系便是艺术作品共鸣效应的核心。

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民族舞剧《刘三姐》(广西省南宁市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排演,总编导:丁伟),观众对于刘三姐是非常熟知,她是山歌之仙,歌神和歌仙是人们对刘三姐的预认知。刘三姐这个形象的塑造,唱歌是刘三姐形象塑造不可缺少的,也是她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而舞剧以舞蹈本体为核心,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看似不同,但艺术内在关系里,还是具有着某种艺术共通的关联性。观众对于这部民族舞剧作品的欣赏,首先带着预先对刘三姐的认知和预先的审美,以及如何让刘三姐舞蹈的好奇心理走进了剧场。民族舞剧《刘三姐》充分发挥了舞蹈本体对人物内心世界、人物情感、人物精神的可视性传达功能,将山歌截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曲子作为舞剧音乐的配乐,通过舞剧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刘三姐所唱山歌内涵的隐形内心活动,运用舞蹈本体塑造“刘三姐”的形象,发挥了舞蹈艺术优势,使形象更加的鲜活和灵动,让观众看到刘三姐这个全方位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既符合观众内心的认知,甚至超出她们对这个人物的预审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这种打破预审美与建构新审美的过程,就是审美的建构过程,将刘三姐这个人物回归到了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而非“神”和“仙”。观众通过当代民族舞剧作品的审美体验建构起了当代审美理念。

当代中国民族舞剧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与舞剧观众心灵的沟通和互动。观众在欣赏民族舞剧时,首先,对于民族的族别认知有了一个心理的预设,也可称为常识性的认知;其次,当下信息流通便捷,观众在看舞剧前,先了解到的是民族舞剧的基本信息和剧目内容简介,观众便有了对舞剧的预想象;最终,观众走进剧场观看剧目,剧目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能引发观众心里的共鸣,以及民族舞剧对于民族形象展现是否符合观众的心里认同。这个过程就是当代中民族舞剧的审美建构过程。

四、结语

中国民族舞剧以民族文化为创作的核心元素,以当代的审美理念为引导。当代中国民族舞剧作品的创作要探寻建构具有当代审美理念价值的创作之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深层隐性的精神实质,运用民族舞蹈动作语言将剧目内涵以独特的舞剧处理方式呈现舞台。当代的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从选材、结构、编舞都应融入当代的审美理念,用审美理念引导舞剧的创作观念,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在创作技法上已逐步解决了剧中叙事的板块,但需逐渐消除舞蹈编导技法的在剧中留下的痕迹,最重要的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代中国民族舞剧题材的选择和结构的方式上,对舞蹈创作者来说,应加强关注现实题材,文化的沉淀及生活的感悟对创作十分重要,扎根生活这片热土,体验社会,感悟生活,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与当代审美流变之间的把握,创作出无愧新时代召唤的民族舞剧作品。

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作有生命力、有精神价值的舞剧艺术作品。舞剧创作者应挖掘人文精神内涵,让当代民族舞剧的创作与当代审美能够建构起一种当代艺术的理念,引领着民族舞剧艺术创作的发展。对于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审美建构,从舞剧创作者审美理念的建构到观众审美理念的构建,在这个过程中,对当代审美理念中的民族精神与民族舞剧中的审美理念相互作用的探索具有现实意义,更有利于舞剧评论的研究。

改革开放40年来,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己成为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主流审美价值,舞蹈文化作为国家的民族文化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一项文化动力,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梦深入人心,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时代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中国民族舞剧创作导向,民族舞剧作品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民族文化,建构新时代正确的民族舞剧审美导向,以当代审美理念引领当代中国民族舞剧的创作发展。

猜你喜欢
舞剧题材舞蹈
百科全书舞剧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舞剧《瑞鹤图》剧照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学舞蹈的男孩子
舞蹈课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