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音乐学院 475004)
关于柘枝舞的起源,学界流传着三种说法,本文主要采用起源于石国的这一说法。柘枝舞原为一位女子独自舞蹈,伴奏主要以鼓奏为主,舞者踏着鼓点起舞,以服饰华丽、舞步轻快、节奏变化丰富而著称。经过后来的发展,柘枝舞也演变出了不同的形式,为两位女童进行舞蹈,形式也从“健舞”向“软舞”发展。
柘枝舞与胡旋舞、胡腾舞并称为唐朝西域三大乐舞,在当时十分流行。带垂细跨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室”就是大诗人白居易对柘枝舞的经典描写。除此之外,唐朝许多诗人都非常喜欢柘枝舞,纷纷为这支舞蹈作诗作词,留下自己的篇章。正因为如此,我们今日对于柘枝舞的许多考察,也都是从唐诗开始入手。由此也可看出当时柘枝舞在唐朝的流行程度。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朝代之一,因为其强大的国力,在文化上一直采取的是兼容并蓄的开放策略。这种策略也在音乐上表现的非常明显。在唐以前,中国人主要流行的乐曲风格是从周朝流传下来的雅乐。曲风庄严隆重,有自己独到的美感。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雅乐的推崇,在唐以前,虽也出现过其他风格的乐曲,但主要还是以雅乐为主流音乐。
正是从唐代开始,这样的情况发生了转变。唐朝的开放政策使得许多在边界的国家开始于中国有了更加频繁的往来,其文化也开始逐渐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交融。特别是在音乐舞蹈方面,唐朝人确实对所谓的胡舞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三大西域乐舞在唐朝的流传不必多说,连唐朝自己的主流音乐,也颇受胡乐的影响,而不单单是以中国传统的雅乐为主。这样对于音乐的欣赏舞台,毫无疑问给柘枝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唐朝人民对外来文化开放包容的态度,也让柘枝舞在唐朝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在唐朝,舞蹈主要被分为两种,即“健舞”和“软舞”。顾名思义,“健舞”乐曲欢快,步伐矫健,舞者舞姿雄壮而有力,充满朝气与热情。“软舞”则相对柔和,音乐轻缓,舞姿曼妙,身姿也更加婀娜柔软。在大唐盛世的时候,虽然这两种舞蹈都受到唐朝人民的青睐,但是毫无疑问,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代,“健舞”这种有力的舞蹈风格相对来说更受到大家的欢迎。而音乐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必然更有利于音乐舞蹈的传播。
柘枝舞恰恰就是“健舞”当中的代表作品,舞者在跳柘枝舞的时候服装华丽,充满少数民族异域风情,舞姿欢快,节奏变化多,充满力量,正符合了大唐盛世的风采。因此受到了许多民众的喜爱。我们可以由此产生推测,正因为柘枝舞的舞曲风格与唐朝发展盛世的朝气与雄伟有了一定的共同之处,才使得柘枝舞在唐朝有了广阔的市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唐朝盛世的时候出现过许多热衷音乐的皇帝,唐朝开国先帝就非常喜爱并擅长演奏鼓乐,自那以后,唐朝出了不少喜爱音乐和舞蹈的统治者。最著名的唐玄宗和他最爱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唐朝统治者喜好音乐的典型证据。正因为统治者对于音乐和歌舞的喜爱,才为唐朝的音乐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各地都尽可能的钻研新的音乐想要得到皇帝的赏识,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大量的胡舞被引入中原,在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柘枝舞有了自己在唐朝的一席之地。更为巧合的是,因为唐代开国皇帝对于鼓这种乐器的喜爱,在唐朝此后的许多年中一直对鼓或多或少有所推崇,柘枝舞恰恰是在鼓的伴奏中起舞,舞者踩着鼓点,表现自身的魅力。试想如果那个时候唐朝所有的皇帝都像之后明朝的朱棣那样比起音乐歌舞这种东西更喜欢骑马打仗的话,想来依据当时封建专制的通知理念,柘枝舞及其他舞蹈也不会如此兴盛和广受大家的欢迎。
正因为领导者本身对于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喜爱,无形中成为了唐朝柘枝舞发展的极强的推动力,在这种推动力的支持下,柘枝舞在唐朝不断兴盛,迎来了自己的盛世年代。
作为唐朝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舞蹈之一,柘枝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跟随时代的发展,柘枝舞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最开始的时候,柘枝舞是一个女子的独舞,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曲风舞风来看,都更加偏重阳刚之气和对于力量的赞美。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柘枝舞的全部,在周期,柘枝舞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变成了两个女童的相对而舞,从女子变成女童,就已经能够展现出来柘枝舞从阳刚开始向柔和转型。也是在这样的转型当中,由柘枝舞演变出来的屈柘舞由此诞生。
在受到时代的欢迎之后,柘枝舞并没有停止其自身的发展,而是不断的在时代中改变自身,发展自身,始终在时代中前进。我认为这是柘枝舞能够在唐朝获得如此受欢迎的地位的重要原因。可见音乐的发展在任何时代都是使其受到大众欢迎的关键因素。柘枝舞也在发展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屈柘舞的兴起并没有掩盖柘枝舞自身的光辉,反而更加为柘枝舞的流行添加了助力。让柘枝舞在那个盛世开明的时代,一直拥有自己独特的地位,无法代替,无法比拟。
唐诗在唐朝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文化中非常璀璨的一块明珠。在唐朝,人们对于唐诗的喜爱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不少诗人在观看过柘枝舞之后,都为这支舞蹈留下了自己的赞叹。除去前文所介绍的白居易曾为柘枝舞作诗以外,章孝标、杨巨源、刘言史、徐凝、殷尧藩等无数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曾经提到或赞美过柘枝舞。在这其中,白居易被誉为唐代最受乐坊欢迎的诗人,据说在那个时候几乎白居易所有的诗词都被改编成乐曲,唐朝几乎所有的乐者都演唱过白居易的诗词。而白居易专门写过《柘枝妓》一诗。笔者认为在无数诗人的吟咏之下,柘枝舞确实传入了更多人的耳中,让更多的人了解柘枝舞、观看甚至喜爱柘枝舞。以至于到今天,学者们在研究柘枝舞的时候,唐诗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为学者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了解柘枝舞在唐朝兴盛的原因,我们应该从中对如今音乐歌舞的发展有所启发。首先,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文化内涵,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精神、走在时代前沿,甚至能够引领时代的音乐和舞蹈才能够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音乐最重要的是对于文化和精神的传达,如果音乐中的精神本身就是落后的、于时代不相容的,那么不被大众所喜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其次,音乐和舞蹈的发展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一个好的音乐或者是舞蹈一定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开拓创新并找到自己的发展轨迹。没有一种经典的歌舞是固步自封从不改进的。想要获得长久的喜爱,或是较高的音乐地位,音乐的发展性是每一位音乐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好的音乐和舞蹈并不需要多少宣传手段,并不需要搞出多少噱头来引人耳目。真正好的作品一定能够收到大众的喜爱、时代的认可甚至历史的铭记。
柘枝舞作为唐朝最有名的西域舞蹈之一,始终受到了无数文人骚客甚至贵族王室的喜爱,并对后来中国音乐舞蹈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力,在中国音乐舞蹈的发展历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柘枝舞之所以能够在唐朝获得如此兴盛的地位,和它自身独特的魅力和当时唐朝兼容并蓄的文化国策都是分不开的。大唐盛世为柘枝舞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柘枝舞成为了大唐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今天柘枝舞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音乐的发展其实质在于自身的内涵以及与时代的融合性,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既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又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文化。这对我们当代的音乐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指示,应该被所有的音乐人牢记在心。音乐的灵魂,始终是文化的传达,音乐的魅力,始终依托在灵魂当中。为了追求浮华而创造的音乐终会淹没在滚滚红尘当中,而能够被历史保留的音乐,都有他们独特的思想和美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