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50040)
关健词:中华巴洛克;建筑特点;改善措施
“中华巴洛克”是结合西方“巴洛克”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近代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最初由日本学者西泽太彦提出并命名。20世纪初,中东铁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大量殖民者和外来文化,后受西方建筑影响出现了大批新的特殊建筑形式—“中华巴洛克”建筑。目前我国尚存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等地。在众多城市中,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是保存最完整且占地面积最大的,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哈尔滨靖宇街“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形成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密不可分,它续写了哈尔滨道外区的建筑发展史,为人们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产生与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有着直接原因,主要表现在建筑布局、建筑装饰等方面。
哈尔滨靖宇街“中华巴洛克”建筑采用的是“前店后宅”的建筑布局形式,临街的建筑外立面具有西方“巴洛克”式建筑特征,建筑通常为二至三层,层高相对较高,约为4m,屋顶采用双坡屋面,栏杆及回廊的做法为典型的中式风格。临街的建筑外立面具有典型的西式“巴洛克”建筑风格,沿袭了“三段式” 建筑的横向构图手法,其中在顶端檐口与女儿墙的装饰部分体现居多。街角位置,其拐角处的切面采用的是竖向构图手法,装饰纹样繁多,并伴有光影效果,以强调装饰作用。中华建筑装饰文化向来讲究寓意吉祥,所以建筑细部的装饰纹样多数取自于传统民俗元素,将动物、植物、花朵、文字等装饰形态取其“音”和“形”,以符号的形式巧妙的融汇在建筑中。建筑上的柱式细节也独具特点,柱本身的体量和装饰位置与西式柱体没有发生改变,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蕴含着中式元素。
位于哈尔滨靖宇街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老街,目前正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建造时间久远,且年久失修,人们建筑保护意识薄弱,除了街面上几处用于经商的建筑进行了粗略修补外,其余多数建筑都已成为危险建筑。为了使建筑发挥最大效益,多将底层的商铺功能保留,将后宅遗弃。此外,“中华巴洛克”建筑外立面细部是我国建筑装饰文化的瑰宝,其中不乏很多经典有内涵且待发掘研究的装饰纹样,如今,它们也都随着建筑的破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使建筑装饰艺术损失惨重。
哈尔滨道外区靖宇街建造历史久远,设计建造之初配套公共设施不完善。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需求增多,在原有街道上增添了许多个性张扬的广告牌、垃圾桶、路灯和杂乱无章的电缆等公共设施,这与“中华巴洛克”建筑老街风貌形成了极大的冲突。显然,这些公共设施无论风格式样,还是颜色装饰都与周边建筑大相径庭,造成视觉上的不和谐,破坏了原有街道建筑空间的整体性。
“中华巴洛克”建筑老街有着不可磨灭的珍贵历史价值,是我国建筑艺术之中的一只瑰宝。因此,面对其目前的窘况,修补修缮工作已迫在眉睫,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应在尊重和还原历史面貌的基础上进行,重现“中华巴洛克”建筑老街风貌,充分发挥其历史艺术价值。
我们在修复的过程中,应时刻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其中重点是“中华巴洛克”建筑细部的装饰,由于建造时间久远,且壁画、浮雕的图案纹样繁多,无法准确恢复其原有形态,所以在图形刻画上,应充分挖掘道外区靖宇街道的发展历史、人物传记、民俗风情等,并参照中式与西式古典书籍中的传统纹样进行研究再创造,将老城区市井文化的历史风貌进行再现。另外,破损极为严重且文化价值不高的建筑,如无法修复,我们应理性地将其拆除,依照现街区环境进行科学规划。
为了改善目前街道环境脏乱差的状况,街道环境治理不可缺少。首先,应在人口密集处增添垃圾箱,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其次,完善周边基础设施配置,如:道路修补、集中供暖、水电铺设、增添照明设施等。最后,街道景观绿化,应对原有绿化进行重新规划,可设计一些与“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相协调的景观小品、公共设施等,以提升街道的整体环境品质。“中华巴洛克”建筑展现了20世纪初由于西方文化渗透的哈尔滨城市面貌,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及民俗习惯的喜爱,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因此保护古建筑至关重要。
“中华巴洛克”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建筑布局形式与装饰特点,是我国建筑发展史的重要一页。哈尔滨靖宇街“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由于建造时间久远,后续修缮工作跟不上,导致如今建筑破损严重,部分建筑处于毁灭的边缘。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具体改善措施,为“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历史建筑的再发展研究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因地制宜、谨慎考量,研究总结出一套符合地域特征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