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单 (湛江书画院 524039)
唐寅生于成化六年,卒于嘉靖二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南京解元等,江苏吴县人,少年便绽放其才学,修养广博,学富五车,因性情疏放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其父亲唐广德是一位“贾业而士行”的商人,居当时“士农工商”社会阶层之末,出身低微,年轻时读过书爱好书画,常与文人交往,后迫于生计弃好从商,未能实现自己愿望,故而将“学而优则仕”,光耀家族门庭的期望就寄托在唐寅身上。唐寅自幼聪慧过人,数岁能为科举文章,令其父欣然曰“此儿,必成名”,十六岁参加秀才考试,高中榜首,令家人对他厚望有加。弘治十一年参加乡试,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声名鹊起,人称“唐解元”。正应了他在考前《夜读》诗中所述“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这一场确实做得相当漂亮。但终因科举案受到牵连而遭受意外打击,身心疲惫,一度放荡不羁,玩世不恭,尽管如此却又不得不“闲来写幅青山卖”聊以生计;虽说后来也有短暂仕途之旅,然终成为泡影,如其“六如居士”名号,取义《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之意。
唐寅阅历广泛,入世较深,绘画题材所涉及的山水、人物、花鸟、楼阁都无一不精,如王稚登《吴郡丹青志》所载:“评者谓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结合存世作品,悉知唐寅确实转益多师,曾先后学沈周、杜堇、周臣,并上溯北宋李成、范宽、郭熙,南宋四家,元代王蒙、黄公望、赵孟頫诸大家,融汇贯通,博采众长,形成以“院体”画工细为主而兼具文人画笔墨意趣与气格的自家面目,师古而不拘泥于古,不拘一格,独步画坛,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弘治七年(1494年),家庭的惨变降临到年仅25岁的唐寅身上,父亲唐广德去世,刚刚料理完后事,母亲因为哀伤过度辞世,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夜雨,他的妻子徐氏带着对他和儿子的不舍含恨而终。在徐氏病故后不久,唐寅唯一幼小的儿子夭折了,痛苦接二连三的打击在敏感而不谙世事的唐寅身上,却并未给他疗伤时间,不久远嫁他乡的妹妹也意外撒手人寰,一年多就失去了五位至亲,这岂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痛苦!他在《答文徵明书》中写道:“不意今者,事集于仆。哀哉哀哉!此亦命矣!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殁,丧车屡驾,黄口嗷嗷。”在悼念妻子的《伤内》中写到:“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迷途无主驾,款款何从将。扶景念畴日,肝裂魂飘扬。”使功名未就的唐寅痛苦不堪,痛定思痛,更激起了夺取功名光耀门庭的决心:“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时。”虽闭门苦读,但纵观其一生,此时之志向,因种种不可预知和不可抗拒的力量而终未如其所愿。唐寅波折的人生经历虽然使他郁郁不得志,但也激发了他艺术的创造力,为他的绘画注入了生命力。山水画具有一种使人即在社会之中,又能超脱于社会之上,不在自然之中,却能移情于自然之内的精神提升作用和心灵净化效应。中国画在本质上并不是“应物象形”的画,而是整合人生的“道”。以松树作为山水画中物象表现的对象,体现其人格上的挣扎精神上的愤怒与反抗,其姿态形象亦是唐寅山水画构成元素的典型符号,松树的人文精神是其人格的写照。以松树为其画面树类之主体的代表作品有《清溪松荫图》《山路松风图》《山水图》《春游女几山图》《茅屋风清图》等。
“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其中松被《史记》誉为百木之长,作为世界上最长寿的树种,它耐贫瘠、抗水淹、傲霜雪,从《诗经》开始,众多的文人墨客便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松树的喜爱,如《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李商隐《高松》“有风传雅韵,无雪舞鹤姿。”……不仅在诗赋中,在绘画、园林、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松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艺术形象。
唐寅的绘画风格多变,画作没有标注时间,所以很难按时间划分其画风变化进程,但他的画作却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会试泄题案后,唐寅的境遇大变,原先满耳赞誉之声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流言蜚语、不屑与责难。面对人们对其价值认可感的消失,便让他对所面临的社会阶层产生了本能的抵触与反抗,不仅仅生活行径一反普通文人的规范,而且在审美倾向上也强化与他人不齿为伍的态度,当他所属的文人层面对他的价值加以否定而不屑时,他就会很自然地抛弃他所处社会阶层的审美风气,这就是他画风不断蝶变的原因。在这种转变中表现出超常的能力与价值,以博得文化层面对他重新的肯定与尊重。从《清溪松荫图》《山路松声图》《画山水》《东篱赏菊》这些作品可以看出绘画风格的变化及所表现松树形态、气格的迭变,无不反映出其人生历程。画中松树的形态变化亦或是其心境生活变故的体现,松树它以坚强不屈的雄姿展示着正直与无畏,不与群芳争艳夺春,不依附于藤蔓,以一种慎独意发向上,乐观阔达的精神展示着自己的风采,《庄子》:“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荀子》中载“松柏经秋而不调,蒙霜而不变。”松树象征着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正是这种品格迎合了君子的心态,故为世人所推崇,它的形象强化了人们坚守信念而甘守孤寂的思想意识,这也是它成为“岁寒三友”绘画题材之一的人格化魅力所在。
《画山水》中沿岩两松矗立,蚪枝盘结,似蛟龙腾空而起,络筋骨展四肢,动如惊雷,两棵松树墨色前浓后淡融于整体布局之中表现出画的意境,树后高峰孤耸塞天,笔墨简淡,境幽人静,自成气象。画面题诗“松间草阁倚岩开,岩下幽花绕露台。谁扣柴扉警鹤梦,月明千里故人来。”《庄子·德充符》说:“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霜雪对松来说是一种历练正如孟子所推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相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艰辛和磨难是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虽说傲霜斗雪更能体现松树坚韧不屈的性格,可画中的松树不是处在雪景之中,但所表现的恰是唐寅积极向上的态度,却归于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生不得志处处被压抑,逃不出生活的樊笼,而屈于无赖苟且偷生,然又安放一处心灵净土。类似《画山水》构图和体现意旨的还有《东篱赏菊图》题曰“满地风霜菊绽金,醉来还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
《清溪松荫图》画一高士坐在松荫下昂首观景,陷入沉思,一位随从捧书而立,高士身上的线条端庄、静穆,势态清高;画面上的远山如巨碑,山头作密峦,渐渐虚去,山腰用云勾,使成烘断,而其中的松树穿插在岩壁之间,古藤缠绕,又随风摇摆之势,用笔老练。画面左上角题诗曰:“长松百尺荫清溪,倒影波间势转低。恰似春雷未惊蛰,髯龙头角暂皤泥。”暗含作者陷于困苦愁蹙,怀才不遇,而又希望摆脱困境施展才华,实现初衷之抱负的心愿。
《山路松声图》画中崇山峻岭赫然在目,凌云古松迫人眉宇,山坳间流泉倾泻,次第跌落,山间小道曲折隐现,路转峰回,幽然自远;叠泉旁,深壑间,木桥飞架,高士立桥上袖手遐观,抱琴童随后。笔墨精细,远景重山巨嶂则很简略,用笔草草,全幅虚实相间,境界清旷,画面右上角上题诗曰:“女几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错而有序龙鳞般的树皮,庞大繁茂的枝干,密不透风的松针,彰显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人类心灵巨大冲击。《荀子·大略》:“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苛,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它不仅以树木伟岸的形象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更是以一种坚韧进取人格化的象征进入人们生活,这正是唐寅山水画中频繁出现松树之原由,松树在他画作中占其树类之主体,正如他一生坎坷,不畏困苦始终以一颗积极进取之心寄情于丹青,松树是其人格的写照,也是其人生跌宕起伏,百折不饶,与命运多舛抗衡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