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全 杨昭斌 (铜仁学院国学院 554300)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文艺作品有没有生命力,就在于经过精细打磨之后是否实现了推陈出新的创作目标。创新是解决文艺界许多问题的关键钥匙,“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只要切实提升文艺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文艺创作中的雷同、抄袭、套路、浅薄、浮夸等问题便能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契机。
那么,到底该如何创新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艺工作“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文艺创新论中的重要体现。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新时,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天马行空的结果必定是不着边际。
首先,文艺的内容和形式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只有永恒的经典传承,没有永恒不变的文艺主题和文艺形式,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仅以诗歌而言,我国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的数次革新。唐诗虽好,但是再也不会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形态。原因就在于文艺创作要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变革。时代精神变了,文艺不可能继续固守在原有的小天地。而且,每一种文艺形式都要经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成熟再到僵化衰变的过程,对应的正是受众群体从新奇到热爱再到审美疲劳的过程。
一方面要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艺工作者要随时代生活创新;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文艺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鼓励以艺术个性创新。虽然文艺工作者面对的是同一个时代,但是作为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存在很大差异,表达感受的方式和手法也会各不相同,创作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发挥作用的空间仍然很大。文艺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要把这种个性化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展布出来,形成渲染效果,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传播开来,争取获得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同。
社会主义文艺创新是全过程创新和全方面创新的高度统一。首先,文艺创作都要经历采集素材、确定主题、选择技法、打磨作品这样一个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创新意识的指导。没有创新意识,深入生活之中也难以发现新素材、美素材,不过采集一些烂俗的东西;没有创新意识,主题的选择逃不开套路,角度的切入必循着旧路;没有创新意识,技法虽熟不能生巧,只会是简单地模仿与复制。所以,文艺创新一定是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要把文艺创新贯穿文艺创作的全方面,实现文艺原创目标。题材、内容、形式、手法各方面都可以充分呈现文艺原创力,但并不是说在一件文艺作品中要同时兼具题材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法创新。例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采用的艺术形式是芭蕾舞,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形式,但内容则是崭新的,反映的是火热的革命生活,振奋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成为文艺经典。文艺创作过程中,可以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感人的古典传说,也可以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展现新的感人故事,也可以用新的艺术形式展现新的感人故事。如果固守用传统的艺术形式讲古典传说的模式,文艺的原创力不能发挥,传统不能在创新中得到传承,文艺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应具备审美原创力。典雅是美,新潮也是美;野趣是美,精致也是美;清新是美,荒寂也是美。审美观念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与时代不相符合的审美观念本身并不就是错误的,但肯定不是人民群众在那一时代里、那一阶段中所需要的审美。文艺工作者要通过体悟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来提升审美原创力,并通过恰当的艺术手段来表现这种审美原创力,实现观念与手段的完美结合。
文艺创作从来不仅仅只是艺术要素的集成,还是各种技术要素的集成;创造性地使用新技术是文艺创新的重要路径。在我国,文艺作品中艺术要素的集成很早就已成熟,“西方的说、唱、跳分立成剧,话剧、歌剧、舞剧分庭演艺,我国戏曲则是唱、念、做、打四功一体,各种艺术要素集成创新”。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的文艺创作已进入新时代,面临技术要素集成创新的新局面。所以说,创造性使用新技术是我国文艺创新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必定完成的一项伟大任务。
良好的创作环境为优秀文艺作品的产出创造了可能性,而能否实现文艺创新则需要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具体地去践行。新时代由历史长河流延而来,反映新时代风貌的文艺作品也不会是在脱离历史的状态下无中生有而出,必有所继承和借鉴。所以,文艺工作者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就是要从传统中继承精华,“吸收外来”就是要在交流中借鉴先进,“面向未来”就是要永不止步,继续前进,不断创新,推进文艺工作向前发展。
文艺创作水平的发展要经历两个阶段,要先奠基再提高,继承和借鉴是奠基的两种重要方式。中国传统文艺有许多宝贵财富值得继承,“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鼓励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借鉴外国的文艺创作经验。我国文艺主要借鉴外国文艺理论的先进理念和新兴的文艺形式,为社会主义文艺大跨步发展提供有益补充。“很多艺术形式是国外兴起的,如说唱表演、街舞等,但只要人民群众喜欢,我们就要用,并赋予其健康向上的内容”。
继承和借鉴对于文艺创作而言都很重要,但是决不能仅仅停留于继承和借鉴的状态,一定要向前迈一步,走向创新。“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文艺工作者在践行文艺创新时需要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继承和借鉴的一切文艺元素都要能够助倡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展现时代风貌、中国风格。例如,中国古代常用梅、兰、竹、菊比喻君子高洁的品格,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很好地展现了文艺表达的高妙,但是,劳动人民普遍不能理解这些传统的文学意象,为人民群众进行文艺创作,如果仍然死守这些文学意象,文艺就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人民文学家鲁迅创造性地使用了“牛”这一意象来表征勤劳踏实的品质。又例如,说唱表演在西方兴起,主要用来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和不满,其中既有积极的元素,也有消极的元素,并衍生出“丧文化”;如果不加改造和引导,说唱表演可能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负面影响。其实,说唱表演只是一种文艺形式,既可以用来展现颓废的“丧文化”,也可以用来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所以说,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来指导文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提升管理文艺工作的水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加强党的领导不是限制文艺创作的自由空间,恰恰是保障了文艺工作者能拥有更广阔的自由创新的空间。浮躁的社会风气、浅薄的心灵境界会给文艺创新造成极大的无形压力,造成一种不良局面:不迎合浮躁和浅薄则不能生存。现在,全社会有许多人感慨真正的文艺正在死去,这就是对浮躁、浅薄戕害文艺创新的悲愤控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就是为了驱散弥漫在文艺界的这重雾霾:浮躁和浅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文艺创新环境,强调“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创作的良好环境”。党的信任与支持是文艺创新能够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形成良好创作环境的基础。
那么,良好的创作环境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良好的创作环境在本质上就是艺术民主,外在表现就是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具体内容则包括以下方面:各个学派的艺术观点相互碰撞,各种体裁自由发展,各种题材兼容并蓄,各种形式和手段同台竞技,观念和内容不断更新,不同风格争奇斗艳,不同流派之间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