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 650504)
传统手工艺根植于土地,世代传承而来,与农耕经济下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长久已形成了一种相互适应的文化形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稳定性。然而,在现代工业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逐步失去了自己原生的文化坏境和生长土壤,无根,加上因应时代发展的乏力,使得当下,传统手工艺要融入工业化、现代化、多元化发展的潮流,未免显得被动、窘困。以大理地区的瓦猫为例,瓦猫其本身是传统民居的建筑构件,承载着赋予它吉祥纳福,消灾镇宅的美好寓意,其制作主要是由手艺人用泥土捏制而成,再同砖瓦一起放入窑内烧制。传统的生产模式,单一的呈现形式,较少的文化推广,再加上传统屋舍随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深而越来越少等因素,使得瓦猫成为一种近乎“化石”的存在,在创新发展方面鲜有表现。如何焕发瓦猫作为器物及其所承载的文化精神的活力,成为一个值得探析的课题,笔者希望基于大理实地调研,为瓦猫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建设性参考意见。
瓦猫作为云南极具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特别是大理地区,其瓦猫造型更为夸张和抽象。在云南昆明周边和曲靖都分布着瓦猫,但是大理地区鹤庆的瓦猫却最为知名,这既得益于大理旅游业发达所制造的传播效应,但究其根本大理鹤庆瓦猫融入了当地特有的南诏文化、以盖门楼为重的建筑特点以及特有的本主图腾崇拜,面目棱角分明,似猫似虎,脑袋扁平,目似铜铃,耳朵尖尖呈三角形竖立,鼻子在眼睛中间鼻孔朝天,嘴巴大张占据脑袋的四分之三,上下颚两边獠牙突出,舌头向上翘起伸出,身体称圆筒状,或是四肢直立或是后肢卷曲蹲坐,尾巴直立上翘,臀部中间有小孔。整体造型凶猛气势十足,表情狰狞似在恐吓魑魅魍魉,令其退避三舍。1和其他地区的瓦猫相比,大理鹤庆瓦猫在造型上经过手艺人的塑造,有意在捏制的过程中夸大瓦猫的头部,并且在五官的塑造上更加狰狞。同时手艺人结合其他动物和瑞兽的造型使瓦猫的“品种”更加多样化,如“猫头鹰瓦猫”“麒麟瓦猫”“塔猫”“飞猫”等。这也使得鹤庆瓦猫造型更加生动有趣、夸张怪诞,有别于中国其他民族的泥塑动物造型而形成本地特有的民族艺术效果。展现出当地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文化、审美特点和创造力。
据笔者在鹤庆当地考察得知,瓦猫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屯田制的兴起,因随中原文化的迁徙,由传统庙宇宫殿上的脊兽和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演变而来。瓦猫文化,早已融入了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在人们家宅的屋脊上,瓦猫被寄托了“辟邪镇宅”“藏金屙银”的美好愿景,主人家渴盼它可以为一家人带来福气和财气。瓦猫,不仅是当地人民审美构思的体现,也是大理地区宗教民俗文化的载体。
可以说,作为一笔丰厚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瓦猫自身已为“再生”进行了储备。
此外,依托大理旅游经济的发展,瓦猫的“再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游客会选购它们作为家中摆设的饰品,专业院校的师生、商人及民俗爱好者则会对其加以探寻。
瓦猫制作工艺流程分为采土-捏塑-晾干-烧制四步,而其中三步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瓦猫的生产。其一,随着人们对于住宅需求的日益增加,大理周边适合瓦猫制作的泥土也逐渐减少,这也造成了制作瓦猫要去更远的地方取泥,增加了制作成本。其二,瓦猫的捏制依然停留在用简易的工具徒手捏制,手艺人在农闲的时候会和家人一起捏制瓦猫。虽说瓦猫在工业化的今天是难得的手作了,但是只能小规模、小作坊式生产,销售旺季不免出现供不应求、品类短缺的现象,市场从而不够稳定。其三,随着云南省产业模式向“第三产业”的偏重,大理对于环境治理和保护也日益重视,导致了包括瓦猫在内砖瓦泥坯无法烧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瓦猫手艺人只能将晾好的泥坯运送到更远的可以烧窑的地方烧制,这样不仅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运送过程中还会有一定的损坏,极大延长了瓦猫的制作周期,加重了瓦猫的制作负担。
较之于大理地区其他的旅游商品,瓦猫在体积大小、精美程度和是否方便携带上毫无优势可言。有手艺人改良推出了迷你版的瓦猫同时还提供了快递服务,但迄今还属于少量的尝试。游客依然会因为大部分瓦猫太过于笨重而放弃购买。
“人靠衣裳马靠鞍”,好的包装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品的推广和销售,加深顾客对于品牌的印象,培养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辨识度和认同感。而在包装上瓦猫仅仅以稻草捆扎起来放入木盒子中,这种包装方式不但无法解决路途中破损问题,也无法从包装方面配合打造瓦猫品牌,谈不上借以加强顾客对这一商品的好感。
瓦猫作为云南特有的民俗文化之一,它不仅包涵着炙热的匠人之心,更是经过世代积累、演变留下来的非物质遗产。大理瓦猫是文化的缩影,和当地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对于我们了解大理历史进程有莫大助益。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天瓦猫正面临着式微。如何让瓦猫文化不会湮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并且能在现代化的今天依然发光发热,让大理瓦猫实现“再生”,这正是我们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笔者认为,瓦猫的“再生”应以尊重保护为主,并坚持文化原始性的不断创新,建立地域文化的旅游品牌效应,增强瓦猫文化旅游活动的影响力。
大理瓦猫文化蕴含着几百年以来当地劳动人民文化积累和艺术创新,是包涵了本地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艺术审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瓦猫首先要本着尊重的态度,在以保护传承人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相关创新活动,而非停留于仅仅将瓦猫作为手工艺品进行销售,因为这只是一种简单的迁移,并未体现出文化的再生产,未能在原有文化逻辑的结构之上,利用瓦猫自身的底蕴孕育新鲜、丰硕的果实。
要充分意识到,“再生”,对于瓦猫及其文化实属一种生产性的保护。
在瓦猫“再生”的过程中,应当深度挖掘瓦猫文化的内涵,比如瓦猫的起源、传说、美好寓意、民俗活动、相关故事。在艺术上对瓦猫的造型元素、装饰特点、工艺技术等方面也进行开发利用。这不仅能帮助本地居民更好的理解本民族的瓦猫文化,为大理瓦猫的再利用、再创作、再生产提供便利,同时,能够让来到云南的旅游者增强对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亲近。
瓦猫作为云南民间传统技艺之一,本身就具有成为地区传统文化代表的资格,将瓦猫这一类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元素规范化规模化的构建起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有利于大理文化大范围的宣传,增强大理传统手工艺的影响力;同时还保证了这一类的手工艺文化持续葆有对于外界的吸引。
瓦猫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好寓意,拥有一定的受众群体,在2017年热映的电影《无问西东》中,作为镜头切换的地域指向性标签出现过三次。由此可见在广泛受众的影视作品题材中,瓦猫已逐步成为云南指向性的标签。但是依然有许多不知其是瓦猫。因此,要善于通过视听信息的传播,创新商业平台(如有组织地建设网络展示、交易平台),打造瓦猫艺术品牌,让更多的人了解瓦猫、喜爱瓦猫。
发展瓦猫文化旅游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介绍瓦猫,兜售瓦猫相关商品,更应该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充分体现瓦猫的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譬如,可以举办瓦猫传统的工艺制作和安放瓦猫的“合龙口”仪式2,通过仪式的设计,将一个个有机环节融入到旅游活动的组织中,让游客在轻松休闲间感知、体验瓦猫传统文化。
大理的发展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这名片不应局限在美丽的苍山洱海、繁华的大理古城,更应该打造属于大理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名片。在促进以瓦猫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再生”以融入现代社会、实现自我更新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这既包含着经济诉求,更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对其产业化要由政府加以一定的规划引导及政策扶持,在依托旅游产业链打造的背景之下,调动当地民间艺人的积极性,不断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在尊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原则下积极创新,遵循市场规律以推动瓦猫的不断更新、发展。
注释:
1.赵丽.论云南鹤庆瓦猫的艺术特点[D].云南师范大学,2016.第6 页.
2.马佳.延续与创新——北班榜村瓦猫工艺的变迁[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2(01):142-151.第 14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