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罗伯特·泽米吉斯的“回到未来”系列电影

2019-07-12 08:16:57张琳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名作欣赏 2019年24期
关键词:时空博士科技

⊙张琳[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罗伯特·泽米吉斯的科幻系列电影“回到未来”讲述了高中生马丁与科学博士驾驶时光机器穿梭于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因出奇的想象、惊险刺激的剧情和幽默风趣的对白令人回味无穷。纵观三部影片,可以看出,这位美国导演热衷于以非喜剧意识的喜剧性展示、物化与对话下的时空呈现和铺垫、反转、重复、互文等兼有“常”“变”的表现技巧,逐层深入地表达敬畏自然力量、审视科技力量以及肯定人类力量的主题。

一、相似的表现技巧

1.非喜剧意识的喜剧性展示

人们认为一件事情可笑,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然而一般说来,笑往往是伴随着一种惊奇而发出的。这种惊奇可能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结果,也可能是人物不合时宜的举止,还可能是一句出人愈外的妙语。“喜剧”作为该系列电影的标签之一,在影片中体现为对话内容的幽默、荒诞的情节安排和人物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过激反应,但在这些极富“笑”果的情节背后却隐含着导演对于死亡、未来以及天命自然等严肃话题的探讨。

乔治与洛琳1955年的爱情结果对马提存在的影响、小马提的偷窃行为致使一家人走向悲剧、女教师克莱拉被救造成的山谷市一系列变化,是试图修改自然规律而引起的连锁反应;马提几次提起1985年10月26日那天凌晨、詹妮弗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见证、博士那句“不能让一张照片决定我的心意,我的未来由我决定”是对人类未来的探讨;死于利比亚人枪下的博士、被毕夫谋杀的乔治以及第三部里作为线索贯穿始终的墓碑刻字,不仅是主人公马提激烈情绪的催化剂,也是导演对于死亡的直接展示。

2.物化与对话下的时空呈现

该系列电影的主人公穿梭于1885年、1955年、1985年与2015年四个年份,但为了凸显随意穿梭时空改变历史的非正义性后果,导演放弃通过字幕对主人公所处时空进行明确展示,而选择借助实物与对话作为判断时空的标志、线索,让观众自行对信息进行匹配整理。

具有年代感的衣服、海报、歌曲、建筑、电视节目与报纸新闻等均是影片巧妙传达时空信息的方法。来自未来或过去的人如何能够让所处时代的人相信穿越的存在也需要一份凭证——记录时光机面世的影像资料、准确预测比赛结果的《运动年鉴》和西部银行员工交给马提的信。此外,第一部中的家庭照、第二部里毕夫的名片和2015年的报纸内容、第三部墓碑上的刻字和印有“you are fired”的字纸,这些不仅仅是人物行动的目标与指示(叙事动力),还作为历史/未来是否被成功扭转/改写的衡量标准。

3.铺垫、重复、反转与互文

影片给人一种兴奋感,这种情感反应源于对起铺垫作用的细节的发现,它是一种于观影过程中、在突如其来的熟悉感刺激下产生的主动猜测,而非像观看侦探片那样一开始就进行的有意捕捉。主人公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动作与爱好——马提精湛的滑板技术,并不被人看好的音乐才能以及博士随口提及的“想回到西部时代”在之后都有具体展开。第二部中出现电影《荒野大镖客》乔与雷蒙决斗的画面不仅是为了传递时间信息,还是对它的模仿与致敬——被利比亚人追杀的博士和与特恩决斗的马提能够死里逃生都有赖于对其的借鉴。

三部影片看下来,一些元素,如滑板、博士的“爱因斯坦”、晚会、市长选举前的宣传、毕夫敲头问话的经典动作和接受粪肥的“洗礼”已然成了标配。一些相似的情节,马提和毕夫/格里夫的结仇过程、英雄救美、穿越后总会最先来到某家小店获知当下信息、正式穿越前的模拟实验、对射击游戏的多样化展示以及主人公马提几次因不满“胆小鬼”的标签而节外生枝……正是应了第二部里毕夫那句“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除了发现铺垫的兴奋感、重复所带来的熟悉感,影片还因接连不断的反转让人感到十分刺激。第一部里,本来难逃一死的博士却穿了防弹衣。苛待马提父亲的主管毕夫最后却成了自家的擦车工人。第二部里,从天台跳下的马提被博士救起,好不容易到手的《运动年鉴》却是被调包的那本。第三部中,马提无意间发现的一块墓碑打乱了所有计划;克莱拉偶然得知真相,扭转了与博士的爱情悲剧;时光机器被毁,本该永远留在1885年的博士却带着一家四口出现在马提面前……整个系列都是这样,反转接连不断。

此外,影片对于四个时空中的不同的人物、背景、故事的交代,要么借诸如报纸书籍、标牌、电视新闻等载体来呈现,要么从原时空里的人口中说出,三个故事中的情节人物相互关联,形成互文,既在内容上满足了系列电影的标准,又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能力。

二、各有侧重的主题

科幻电影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反思精神、理性精神,对人类未来、文明危机与文化命运的忧患意识,甚至是“末世情怀”或“世纪末情绪”,含有一种人类对自我和科技理性的反思的精神指向,是一种预警和镜鉴。“回到未来”系列电影整体围绕天命自然、科技和人类能动性进行探讨,但在具体表现上却各有强调。

1.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影片里频繁出现的时钟、博士连续两次“人们对未来不能知道太多”的警告、时空机器最终被火车摧毁得粉碎都是导演“以时间代天命”,对“天命不可违”思想的巧妙传达。

如果某些事件可以导致不同的历史,那么到底哪一种历史才是“原来”的呢? 或者说,到底哪一种历史才是“真实”的呢? 从影片故事内部的逻辑来看,这些不同的历史相互之间似乎是平权的— —没有哪一种历史比别的历史更真实,或更正常,更有理由。所以在《回到未来》第二部,博士郑重地告诉马蒂:“不要对未来知道太多。”

这种意识在第一部里尤其明显,正式实施穿越计划的过程中,令人不安的配乐,呼啸的风声,电缆连接处两次断掉的意外,博士瞪大的双眼,飞舞的一头白发,被闪电映照出来的苍白的脸,在钟楼外墙高处攀缘移动的危险以及看到兽型雕塑后恐惧的表情……这些都像极了悲剧到来前的设定,让人感到庄严肃穆的同时又心生畏惧。博士撕掉写有1985年命运的信、震耳的钟声对马提喊出博士命运的声音的掩盖,都在强调自然不可借助人为强力改变。时间在整个系列中都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导演的“时间观”或说“命运观”“自然观”早已在第一部的细节里就做了暗示性的表述。其中一处是博士为了连接传导闪电的电缆冒险爬上钟楼,却因脚滑在危急时刻抓住时钟指针的场景。画面中掉落边缘挣扎的博士与借力的时钟,正好在人、历史与未来之间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因为上文已经提到,无论在哪个时空,钟塔都是最权威的“见证人”,此时扒着钟的博士正寓意着人与未来、与时间、与历史的抗衡。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出现在海洋魅力舞会上,为确认按约定上演“英雄救美”戏码的时间,本身就带着腕表的乔治还是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而这个拥有两秒特写镜头的挂钟被奇怪的碗形铁条圈扣住,意味着时间被上了锁,人的种种行为在已定的天命和历史面前不过是几出小小的闹剧罢了,对自然规律根本起不到更改的作用。

时间旅行的故事确实可以引发一些深层的哲学思考。比如,今天这个世界有着我们已知(至少我们以为“已知”)的历史,但是另一些历史——或者说另一些世界的存在也并非不可能,在影片《回到未来》的故事语境中,有关“历史”“存在”“已知未知”的定义依旧玄奥。

2.对科技力量的审视

科幻电影分硬、软科幻两类,区别在于硬科幻电影要求设定要极其严谨、科学,尽可能地符合现今的科学水平与已有的科学理论。而软科幻更强调人文描写,只要有一些科学的概念即可,其他部分可以去臆想。《回到未来》中并没有使用多少特技。在仅有的三十个特技镜头中,一大半还是灯光照明,它没有对时空穿越提供严密的物理定理计算,可以看作是典型的软科幻电影。然而影片却尽可能地借“硬”科幻元素:全自动设备、时光机器车、家用能源反应器、自动调整至合身的服饰以及立体影像屏、指纹解锁门、水果自取机和水溶比萨制作器等2015年城市及家庭生活的场景,和第三部结尾时博士所说“你不能对一个科学家失望”,表达对科技积极意义的肯定。

影片强调各种各样的科技音:颗粒感饱满的各类时钟和机械声、时光车穿越前后的音效、钋元素被放入装置以及时空转换器的按键音等,它们都被刻意放大,在营造科幻氛围的同时,多少也表现出科技那种“没有温度的冰冷”。除了没有温度,这种“冰冷”还在于科技本身所具有的非正义性威胁。在“回到未来”系列的第二部中,坏蛋格里夫身上的加强装置和高速滑翔板对马提的攻击、毕夫利用时光机满足私欲、博士所说“我发明时光机不是为了赚钱”,这些反映出导演对先进科技普及后的担忧。

罗伯特·泽米吉斯一方面肯定科技发展对人类美好便利生活的贡献,一方面又借助“时光机器”“加强力量装备落入坏人之手”的情节凸显其争议。总的来说,是居于客观立场对科技力量进行的审视与反思。

3.对人类力量的肯定

影片将人置于外界与主体的中心地带,在人类与所谓天命和自身矛盾的挣扎博弈中传达对人的主观能动力量的乐观态度。

如果说第一部里博士那句“不要泄露天机,不想因此丧失给奋斗的目标”而拒绝马提的提醒多少有一点对自身力量的不确信,第二部为了扭转被毕夫改变的时间线所说的那句“我们的未来就靠这一次行动了”,对自我力量的认同就已经在渐渐显现。而第三部最为明显——人类被放在决定未来的地位上,无论是邂逅爱情的博士“不想让一张照片决定我的未来,我要按照自己的心意”“未来还未发生,还是可以改变”的发声,还是影片结尾“you are fired”的消失,均表现出“未来要靠自己创造”的意识。

除了着眼外界,影片也通过人与自身矛盾的博弈来表现人的力量。主人公对“胆小鬼”三个字异常敏感,原以为这是对人类自尊的探讨,直到第三部麦发一句“你不能每次都在这上面失去判断力,你就是因为这样才会在未来惹上麻烦”,才明白这种安排应该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由人的自我认同到自控力,再到人的理性。这种理性的行为力量甚至可以“扭转乾坤”,放弃赛车的马提躲过了车祸,进而改变了之后的一系列悲剧。第三部还重点表现博士的自身博弈,前两部中,他是典型的科学疯子:一头乱发、眼白多于眼仁、醉心于研究、疯疯癫癫不拘小节,而恋爱后,却变成了一个从头到脚都神采奕奕的“人”。面对坏蛋特恩对克莱拉的侵犯,他化身英雄保护自己所爱,这不禁让人感叹爱情对人勇气的激发甚至对人生命状态有所改变的伟大力量。虽然这份爱情曾面临考验,但当误会解开,克莱拉与博士对爱情不顾一切、超越生死的追求最终还是实现了超越时空的圆满结局,这是影片对除理性之外人类另一种力量的肯定。

三、求新求变还是后劲不足?

“回到未来”具有一般系列电影的连续性,即有“常”有“变”。第一部主打穿越,第二部加入对未来的想象和更复杂的时空叙事强调穿越与科幻元素,第三部则跳出之前的时间圈定,将重心直接转到1885年的美国西部。与第二部相比,第三部出新的力度更大,然而西部标签对科幻元素和冒险色彩的掩盖还是让一些影迷略带失望的感叹“果然美国的系列片还是离不开西部”。

纵观整个系列,个人认为最精彩的非第二部莫属,它不必像第一部那样为了“打好地基”而赘述人物事件的基本信息,反而可以专攻故事产出精品。在视点的运用上,它既有一般时空旅行在时间位置上的简单时态(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有复合性的时态(过去的现在、不同时空下同一个人的见证与相遇)。这种好像进入幻境一样的奇妙体验,除了在视觉效果上让观众应接不暇,在思想情感上也让观众对来自不同时空的同一个人进行选择判断:明明知道1955年和1985年的博士是同一个人,但当他们与不同时空的自己相遇甚至对话时,观众还是会产生情感偏向,选择性忽略旧故事中的人物而关注新故事里的他们。第二部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影片对于“真正的未来”2015年的想象,那些科技元素于当下人看来都十分新奇,何况二十年前的观众,单凭“过去好还原,而未来难想象”这一点,《回到未来2》就已经赢了。这部影片还具有难得的现实意义,其中对于未来科技的展示,包括视频会议和通过语音激活的声控开关等,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讲,可以在观影过程中尽情地想象未来世界如何神奇,而它们对于科技史的“编年”作用(影片中的部分科技元素现在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实)促使当今的人们不断朝着某一方向或特定类型的科技发明努力。

而在此高度上,第三部却走起了温情路线。影片开头用流畅的摄影手法和配乐展示熟悉的人与物,突出强调马提与博士友情的同时为后者新增了爱情线。虽然美国西部的背景设置也多少有些“冒险”色彩,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却像在欣赏的西部时代下忘年的友谊与爱情罢了。再者,从影片上映的时间(第一、二部相隔四年,二、三部相隔却不到一年)以及其中频繁出现的“里昂地产”“Nike鞋子”“必胜客比萨”等,都传达出一种明显的、无论是在剧本写作还是拍摄目的上强烈的商业意识,这不免让人产生第三部究竟是在用心做还是在利用前两部的名气捞金,对剧情走向的改动究竟是为了求新求变还是因为后劲不足的疑问。

最近,有关“回到未来”系列是否还会拍摄续集又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我可以肯定地说,一定不会拍第四部。我不会再拍任何关于《回到未来》的电影”,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在采访中再次澄清重拍的传闻,也许电影就此打住是个明智的决定。历来许多系列都因续拍的崩坏而产生不如预期的反响,倒不如见好就收,让这个囊括了美、英、日、意四国多个重要奖项的经典系列永葆其金字招牌,在影迷心中留下最经典的印象与回忆。

猜你喜欢
时空博士科技
跨越时空的相遇
制冷博士来帮忙
镜中的时空穿梭
神奇博士感冒了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博士蚊
科技在线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