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07-11 01:08姜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物信息技术语文

姜晶

【摘 要】本文立足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以《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为例,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研究,对信息化环境下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积极探索,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丰富性,有效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文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9)06-092-03

相较于传统课堂,辅以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教学具有多元性、趣味性等众多优势,可以合理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职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公共基础学科,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让语文教学更加灵活,充满创意。笔者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研究摸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这篇课文为例进行说明。

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信心;传统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生认知水平发展不均衡,课堂缺少个性化学习指导等。因此将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机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是一篇文化随笔,是以法国巴黎的城市建筑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为考察对象,通过细致描写巴黎老街老屋的独特风貌和浓重的历史感,引出对城市文化保护这一命题的思考,同时也使学生对如何正确对待城市文化保护的问题有更理性的认识。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善于运用网络资源,但同时知识面较窄,文化内涵不足。信息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唤醒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在《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穿插了Flash游戏闯关辨析文物与文化的概念;在微信群中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青岛城市建筑文化寻访,录制、剪辑寻访过程,课堂上展示调研成果;与课外专家连线,和文史专家面对面交流;课后登录课程网站进行知识闯关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城市文化这一领域不断探索、研究,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翻转课堂教学,有效优化课堂结构

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模块,通过翻转教学,有效优化课堂结构,构建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所。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作业,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课程网站发布学习任务书和微课《城市的文物与文化》。学生通过手机、iPad、电脑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和课程网站,查看学习任务书,根据教师发布的预习任务,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是文物与文化概念的区分,为快速、准确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教师课前录制微课,从城市建设的角度讲解文物和文化的概念及区别,并通过公众平台和课程网站进行发布。学生在课前可以自行观看微课,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这一知识点。课前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文物与文化的概念及区别,课堂中教师稍加点拨即可突破此教学重点。课后,学生登录课程网站,完成课后作业,从作者生平简介到相关作品拓展阅读,学生层层闯关,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时效,取得了良好效果。

2.丰富课堂教学,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基于一次青岛城市文化寻访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青岛著名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的大力支持。通过对青岛城市文化的寻访,我们发现学生对于青岛城市特色的了解仅限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对于青岛特色民居知之甚少。因此,笔者期望通过课文带领学生了解城市的民居文化,寻找语文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不断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培养学生探索积累、知识运用的能力。

课前,教师通过Flash动画“城市符号”,放映青岛城市特色建筑照片,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角色。课中教师穿插了Flash游戏闯关辨析文物与文化的概念,学生课前已经进行充分预习,所以可以快速突破这一教学重点,为下一阶段赏析城市文化奠定基础。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树立城市文化保护的意识。课前,教师带领同学在微信群中针对“辽宁百年老宅、千年老街被拆被毁”的新闻展开讨论。同学们在微信群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评;进行青岛民居文化寻访,并将访问过程进行录制、剪辑,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通过使用微信、视频、图片、Flash等,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进行紧密结合,深入了解城市建筑文化存在的實际价值,彻底突破本课的学习难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城市文化保护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城市文化保护的巨大价值,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连接课堂内外,凸显课堂文化底蕴

通过青岛民居文化寻访活动,我们发现学生对于青岛城市民居文化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因此课前笔者带领学生拜访了青岛著名的文史专家鲁海先生。鲁海先生给学生讲解了青岛特色民居的几种表现形式,经过交流,学生对青岛民居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再次进行了民居文化的探访,各组形成了青岛特色民居文化探访调研报告。在课堂中鲁海先生与学生进行现场连线,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指导。学生向鲁海先生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介绍本土的城市特色文化,受到鲁海先生的好评,也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整个过程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城市文化这一领域不断探索、研究,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4.提高课堂参与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容量小、教学效率低的问题。课前,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经济语文大课堂”课程网站进行充分预习;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课后,学生登录课程网站进行拓展阅读,完成相应的阅读题目,巩固课堂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效率提高,课堂容量增大,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还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差异性、个性化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提高了课堂效率。

反思与启示

1.技术要讲究实用性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目的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帮助师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一定要讲究实用性,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语文是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既要教给学生感受、品味、欣賞语言文字的美,又要教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文字,因此“听、说、读、写”仍是语文课堂永恒不变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果盲目使用,反而会喧宾夺主,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一文中,作者冯骥才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巴黎浪漫的街巷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此次授课,我精心挑选了背景音乐,有感情的朗读,很快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进入到文章营造的氛围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再进行配乐朗读,就能初步体验到文章的精微与高妙之美,为后面的探究创新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鉴赏欲望。

2.技术的应用要合理设计、科学安排

信息化教学强调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学生完整的思维链和知识体系,侧重于课堂内外师生的交互活动,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等,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与帮助。因此,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建立在课前广泛调研,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科学运用,合理使用;对学生难于理解、难以达成的学习目标,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探究、体验,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朱红群.信息化理念下的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以《静女》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08).

[2]韦玉玺,曹春雷.新课改下语文信息化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03).

[3]张剑曦.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探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08).

猜你喜欢
文物信息技术语文
文物的栖息之地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