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笙演奏风格的角度,探讨了在不同地域和演奏家个人风格中关于润腔技术的特点和运用,并对其中具体的演奏技术进行简要说明。笔者认为,要准确地把握好笙曲风格的表现,应当从润腔的角度进行探索,尤其是要深入认识和理解润腔技术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笙;演奏风格;润腔;技法;音乐表现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獻标识码】A
笙是我国民族器乐中富于高度艺术表现力的簧管吹奏乐器,长期以来流行于民间,虽然伴奏地位突出,但专业化程度不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和笙艺术家的共同努力,笙艺术开始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经过六十余年的积累和沉淀,笙的艺术成就有目共睹,在乐器改良、演奏技术、演奏风格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笙的演奏技术,在继承传统和音技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气、指、舌为主的演奏体系,同时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得以广泛应用,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特点。一定演奏风格的形成,必然依靠独特的音乐表现手法和相应演奏技术的支撑,本文从当前笙演奏风格的角度,引用润腔的概念,探讨了润腔技法在风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具体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观念在于通过意、象、情的结合从而达到自然之理、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在具体的民间音乐体裁中则是韵味的表现,在以线条旋律作为主要结构的中国传统音乐中,如何能够体现出韵味,即依赖对旋律以及声腔的修饰。明代戏曲学者王骥德在其论著《曲律﹒论腔调》中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说明了旋律作为一种固定的结构,在实践过程中不是规矩地照谱演唱,而是要追求“色泽”,这里的色泽一词实际上就是韵味的具体说法。作为在传统音乐研究中的一个学术名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音乐学者于会泳首次提出“润腔”的概念,用以替代民间关于韵味的普遍说法。关于润腔一词,当代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董维松在《论润腔》一文中给予了明确的定义阐释,即:(润腔)是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家们,在他们的演唱或演奏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乐曲(唱腔)时,对它进行各种可能的润色和装饰,使之成为具有立体感强、色彩丰满、风格独特、韵味浓郁的完美的艺术作品。
通过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润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从范畴上看,润腔存在于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乐曲(唱腔)中,这说明了润腔的存在“区域”,既可以包括传统民间各种不同的体裁形式的音乐,也包括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创作作品,关键在于民族风格。
从实质上看,润腔是一种演唱或演奏技术,具体应当包含多种有着艺术表现意义的技巧。
从目的上看,润腔的目的在于使音乐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在结构、音色、风格、韵味等方面更加突出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念。
综上,润腔是我国传统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润饰旋律的手法,也是异于西方音乐的一种音乐表现观念,它的产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语言运用规范和审美情趣,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不同演奏风格中的润腔技术探究
当下对笙演奏风格的研究可以说是整个笙艺术研究的重点方向,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笙演奏风格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目前研究的课题和成果看,主要集中在笙的流派研究、笙曲研究、地域研究、代表艺术家演奏等几个方面。因此,笔者在以上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不同演奏风格中的润腔技术进行论述和探究。
(一)晋派笙演奏风格中的润腔技术
晋是现今山西省的代称,山西作为我国的民乐大省,以山西民歌、各种梆子、乐种共同形成了具有晋文化特点的民间音乐艺术。晋派笙艺术的代表人物闫海登、胡天泉最早把笙搬上独奏舞台,是业内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作为由民间艺人转型而来的演奏家、作曲家,在他们的创作和演奏中,立足民间音乐,从中汲取营养,开拓性地创新和改革了很多笙演奏技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润腔技术。《凤凰展翅》是胡天泉先生的代表曲目,也是第一首在国际上获得金奖的曲目。此曲以晋剧音乐为素材,以象征性和描摹性的技术运用刻画了凤凰抖动翅膀、展翅飞翔的形象,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歌颂。从此曲的润腔技法上看,着重强调呼舌、花舌和颤指技巧的运用,突出描摹的逼真效果,这三种技巧的特点都是使旋律中的每一个音在高频度的颤动中表现出来,在音高上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是强调音色的表现,体现出了民间音乐中音色性润腔的特征。这种润腔手法在其他关于鸟类飞翔的乐曲中基本上都运用到,如在《白鸽飞翔》《孔雀开屏》《水库引来金凤凰》等乐曲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可见这一润腔技术在笙曲创作和演奏风格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晋派笙艺术的另一代表人物闫海登先生以《晋调》一曲确立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乐曲杂糅了山西民歌和晋剧音乐旋律,通过不同结构的组合和主题的呈现、变化表达了对家乡的赞美之情。整体上呈现出高亢嘹亮,透出真挚情感,豪迈奔放中孕育出细腻抒情的风格特征,这些都得益于作曲家能够深刻把握润腔技术。从润腔技术具体的运用看,首先是力度上的大幅度对比和渐变性的变化,使乐段之间、乐句之间层次明显,结构清晰;二是为了表现热烈的气氛和欢快的情绪,采用了快速的顿吐音技术和上下历音技巧的结合运用。因此,此曲的润腔特点所体现出的是笙的气、指、舌技术与民间音乐的结合,同时以成功的实践说明了在笙曲创作中体现出的对民间音乐的继承性和演奏技术上的创新性。胡天泉和闫海登作为笙独奏艺术的先驱者,虽然在润腔技术上各有千秋,均有高度的艺术性,但是他们的共性特点在于受到山西民间音乐的影响,是在长期与民间音乐的磨合中逐渐形成的润腔思维,体现出了共性的地域音乐审美特征,他们以独有的笙曲特征和演奏技术形成了整体的晋派演奏风格。
(二)牟派笙演奏风格中的润腔技术
牟派是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牟善平先生开创的演奏流派,他与肖江等作曲家通力合作的很多乐曲已经成为当代笙曲的经典之作。作为演奏家,牟先生在借鉴山东民间鼓吹乐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创新运用了多种笙演奏技巧,形成了具有个性化和地域化特点的润腔技术和演奏风格。同时,在与其他作曲家的合作中,创作出了多部山东民间音乐风格的笙曲作品,体现了对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这些素材中的很多元素成为了牟派笙演奏风格中润腔技术。
1.气息化的润腔技术
气息作为吹管乐器的基本技术,在笙演奏中广泛存在,在实践中经常运用到的有力度性的气息(根据气流急缓而定)、颤动性气息(根据肢体运动改变气流频率,如复颤音)等,而牟派笙艺术中的气息技术则是依据发音而定,如在演奏中运用的顿气(发音为xue xu)、锯气(发音为si sou)、剁气(发音为se kei)技术就体现了山东笙曲注重气息运用的演奏风格。《微山湖船歌》是由肖江、牟善平两位先生共同创作的笙曲佳作,也是山东笙曲中的代表曲目,乐曲以流行于微山湖地区的船渔号子、民歌小调作为音乐素材,描绘了微山湖地区的秀丽风光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在乐曲的第四部分[撒网歌]中就运用了顿气、锯气两种技巧先后呈现的形式,表现了撒网的劳动过程和喜获丰收的欢快心情。从音响效果上看,顿气火爆热烈,锯气诙谐沉稳,两种不同性格的技巧相互结合,使音乐的发展在不同的力度层次上呈现出来,充满了戏剧性张力,形象地刻画了山东人民勤劳朴实、诙谐幽默的性格特点。
2.舌颤音润腔技术
舌颤音指的是通过舌头的前后伸缩使气流产生波浪式的频率,进而达到只用颤动式的音响效果。舌颤音不像腹颤音、颤指那样具有可控性,一般运用于中慢速的乐段中,以片段式的乐句或者乐节来表现,起到烘托气氛、强调情感变化的作用。如牟善平、苗晶、肖江根据山东泰安民歌《挂红灯》而创作的同名笙曲,在慢板中两次运用到了舌颤音技术,此慢板整体部分采用歌唱性的旋律来表现,由单音呈现出主题旋律之后,在和音乐句部分用舌颤音来表现,出现了情感的第一次高潮,随后又以单音旋律为主,在接近末尾部分出现了两个由舌颤音技术表现的乐节,作为乐段结尾的一个过渡,为结尾部分起到铺垫作用。舌颤音技术的运用实际上是通过一种前后在力度强弱、旋律变化等方面的对比而呈现出一种情绪性的润腔,直接的作用就是推动音乐情感的发展。
3.音阶化润腔技术
音阶化润腔技术指的是在音乐创作中,运用具有明显风格特征的音阶或者是运用音阶中的色彩音进行旋律修饰的一种技术。首先从音阶的运用上看,牟派笙艺术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用D调笙演奏C调乐曲,这是笙专业化发展以来在音阶指法方面的一个首要突破。由于指法音阶的变化所具有的﹟C、﹟F两音正是山东民间音乐中七声音阶中的变音,这为山东音乐风格的表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基础,因此,在山东笙曲中可以直观地看到这种音阶化的润腔特色。《织网歌》是一首以胶东地区茂腔音乐素材创作的笙曲作品,也是运用D调笙转C调指法的佳作,此曲在音乐上最为突出的特色就是﹟C、﹟F两个变音的运用。从节奏、节拍的角度看,这两个音常常位于弱拍或弱音位上,起到辅助、经过音的作用;从旋律发展上看,没有这两个音则构不成风格;除此之外,这两个音常常作为倚音、修饰音,与主要音形成小二度上行的进行,体现出了山东民歌和戏曲音乐中的行腔特点。
(三)南派笙演奏风格中的润腔技术
南派是一个泛指的地域风格概念,其主要的风格特征在于既体现出了演奏家不同的个性特点,同时又具有某些地域共同性的音乐文化特征,其个性特点在于在创作和演奏上体现出不同的演奏方法和润腔方式,而共同点在于它们的音乐中体现出了南方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精神面貌。在本文中,主要以笙演奏家雷建功和徐超铭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演奏风格和笙音乐的创造探讨其润腔技术。
1.雷建功的演奏风格与润腔技术
雷建功出生于苏、皖、豫、鲁四省交界之处—江苏丰县,复合型的区域文化和音乐资源为其在笙乐上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雷先生先后在徐州戏曲学校、徐州地区文工团、南京民族乐团学习和工作,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江南音乐气息的风格特点。他与别人合作的《太湖渔歌》《饮泉招鹤》等乐曲,采自江南丝竹、乡俚小调、水间田歌等音乐元素,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文情趣,促进了江南地域笙曲創作的发展和委婉旖旎演奏风格的形成。在润腔技术上,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点:一是注重单音旋律的运用,特别是在中慢速的主题中,乐句结构方整,旋律线条清晰,小调风格突出,歌唱性腔,采用较多的细花舌和短颤指技术修饰旋律;在和音旋律的表现上,非常注重气息力度的控制,既表现出了水乡田野的秀丽景色,又充满发自内心的赞美,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二是在吐音的运用上,以轻巧灵秀的断吐音为主,避免了由重吐造成的火爆激情,这也是对江南人民性格特点的一种侧面写照,突出了人文特征。三是借鉴运用田歌元素,辽阔宽广的节奏犹如一声声田歌在云际飘荡,旋律在五度以内的音程进行中显得婉转而舒展,充满了乡土情趣。由此可见,这些润腔技术无不是演奏家在充分认识民间音乐基础上在笙曲上的创用,体现出对民间音乐传统润腔方式的继承和对笙演奏性能与艺术表现的把握。
如果说民间音乐促使了雷建功南派笙演奏风格的形成,而现代笙曲则给予了他一次风格创新的机遇。《静夜思》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著名笙作曲家肖江创作的一首充满古典韵味的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的笙曲作品,此曲以唐代李白《静夜思》为题,撷取诗作意境,化词为音符,凝情而成曲。且不说这首乐曲在创作上的成就,单说在演奏方面,雷建功以其深厚的音乐积淀成功地诠释了这一作品,尤其是所运用的“气颤揉音”和“大二度碰音喷口”等创新技法将南、北风格融为一体,形成了有着深远影响的现代笙曲风格特色,进一步丰富了笙的润腔技术。
2.徐超铭与现代笙曲中的润腔技术
徐超铭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笙演奏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他在笙乐上最大的成就就是与知名作曲家的合作,开创了笙赋格曲的新音乐体裁,使这一传统乐器展现出了在现代音乐中的优越性和个性化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沪上音乐的现代性和时代性特征。《唤凤》是著名作曲家赵晓生根据自创的“太极”作曲技术而创作的一首现代笙曲,其意境取自唐诗,但创作手法独特,多调性与复调技术相交织,对于传统笙和演奏者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演奏家在其中运用了快喉颤音的润腔技法,刻画了令人深刻的凤凰展翅飞翔的形象。快喉颤音是徐先生受电子合成器中和声变化而创用的一种技术,从一个单音开始,运用高频率的颤音进行表现,后以这个音为核心,逐渐引申出多种音程、三和弦、七和弦直至多音音束,形成单一调性到多调性的转变。这种润腔方式不仅丰富了笙的演奏技术,而且呈现出了由旋律润腔、节奏润腔到和声润腔、调性润腔的技术性和风格性的转变,体现了笙演奏艺术的进步与发展,为这一乐器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四)东北笙艺术中的润腔技术
在东北地区的笙演奏家群体中,以王庆琛、唐富、文佳良代表的演奏家在挖掘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批有着深刻影响力的笙曲作品,同时在演奏技术的创新上别具一格、各有千秋,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同时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笙的艺术表现力。
1.王庆琛笙曲中的润腔技术
王庆琛是老一辈笙演奏家,辽宁歌舞团笙演奏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与高扬合作的笙独奏曲《水库引来金凤凰》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歌颂了东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激动心情。此曲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丰富的润腔技术和传统演奏法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其中滑音技术的运用使笙的艺术表现力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滑音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润腔技巧,在民间声乐和器乐中被广泛应用,由于笙一管一音的特殊性是难以表现出滑音效果的,王庆琛在修笙过程中的一次偶然发现,在笙的高音区可以通过手指开孔幅度的大小演奏出本音的上方三度音,而且滑音效果十分明显,因此在《水库引来金凤凰》一曲的引子部分中便运用了这一技术,可以说这对于笙的歌唱性表现是一次革命性的开拓。这一润腔技术在之后的笙曲创作中被广泛应用,在三度滑音的基础上又探索出了二度滑音、圆滑音等,影响深远。
2.唐富笙曲中的润腔技术
唐富是黑龙江歌舞剧院笙演奏家、作曲家,在其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并演奏了数十首佳作,同时创新运用了较多的演奏技巧,为东北笙演奏风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所创作的《林海新歌》(与高扬合作)、《天鹅畅想曲》《山乡喜开丰收镰》等乐曲充满了东北民间音乐韵味,表达了对东北地区自然风景和劳动人民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以《天鹅畅想曲》为例,这是一首具有西方标题音乐体裁特征的笙独奏曲,在润腔技术上采用了多声部织体、拔舌、琶音等技术,刻画了天鹅的各种不同的形象和对美好生活的歌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3.《冬猎》一曲中的润腔技术
《冬猎》是沈阳军区歌舞团笙演奏家文佳良创作的一首鄂伦春族风格的笙独奏曲,刻画了鄂伦春人民在林海雪原中骑马狩猎的英雄形象和生活场景。此曲运用传统笙演奏,技法高难、意境深远,是九十年代以来传统笙乐曲中的精品之作。在润腔方面,采用了二度与三度和音的碰撞技术,表现了狩猎过程中的紧张气氛和骑马奔驰的情景,突出对少数民族彪悍勇猛形象的刻画。乐曲最后的快速指序单音旋律则更加表现了少数民族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律动性。
二、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笙演奏风格中有着不同的润腔技术和特点,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笙艺术者在探索笙艺术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智慧和努力,无论是传统风格的笙曲作品,还是充满时代气息的现代作品,都是以提高笙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奏技术的创新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由此笔者得出以下启示。首先,笙演奏风格需要润腔技术的支撑。无论笙艺术朝向哪一方向发展,都离不开民族性这一根本因素。从民族音乐的角度看,润腔作为体现民族音乐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笙的创作和演奏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笙的艺术表现力的探索上,离不开丰富的润腔技术。同时,在笙演奏风格的形成上,润腔手法是形成地域风格和个人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识笙音乐,学习和演奏不同风格的笙曲,需要对乐曲中的润腔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其次,要注重润腔技术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明确润腔的艺术表现功能。常言道,在音乐中,一切演奏技术都是为音乐表现而服务的,润腔技术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单纯而熟练地掌握这种技术,只懂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不能明確润腔的艺术表现功能。再次,无论在笙教学还是在演奏中,要着重对润腔技术和演奏风格的关系进行理解和掌握,在不同风格笙曲的演奏中,要从韵味体现的角度出发,达到情、意、象的结合。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才能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磨练自我,提升演奏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超铭.笙考级曲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李光陆.中国笙艺术[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徐超铭.笙演奏技术的创新—现代笙曲提出的挑战[J].音乐艺术,1997.
[4]苏博.现代笙曲《唤凤》的演奏技术及音乐表现探析[J].音乐创作,2012.
[5]戈弘.笙声广传有新韵—笙演奏家雷建功和笙曲《静夜思》[J].人民音乐,1993.
[6]刘瑜.笙作品的二度创作探究[J].四川戏剧,2012.
[7]王燕妮.解析笙曲《晋调》的演奏技法[J].乐器,2011.
[8]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2004.
[9]刘蓉惠.汉族民歌演唱的用声与润腔特色[J].中国音乐,2005.
[10]席强.民族曲调中的润腔结构[J].中国音乐,1992.
[11]赵红柔.润腔与润色—中华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J]中国音乐,1995.
作者简介:陈硕(1981—),男,汉族,河南人,硕士,天津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吹管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