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伟
(本溪市中医院中医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指因糖尿病造成患者下肢发生神经和血管病变,导致下肢及足部病变,主要表现为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发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局部溃疡或坏死等,严重者导致患者截肢或有生命危险[1]。糖尿病足属于中医“脱疽”“消渴”“血痹”等范畴,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降低截肢率,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14例,均符合诊断标准,排除脊髓损伤、多发性神经炎、下肢静脉曲张、下肢动脉栓塞等疾病患者。经数字随机分为2组,各57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5例;年龄45~78岁,平均65.13岁;平均病程(7.55±0.30) 年;糖尿病足分级(采用Wagner分级):0级24例,1级23例,2级1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47~77岁,平均65.17岁;平均病程(7.52±0.34)年;糖尿病足分级:0级25例,1级24例,2级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加强糖尿病教育,指导患者低糖、高纤维饮食,进食富含硒、钙质、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多餐。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采取西医治疗,(1)控制血糖: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个体化治疗,使血糖严格达标。(2)抗感染:存在感染的先选广谱抗生素,待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回报选择敏感药物。(3)改善微循环、神经功能:前列腺E1、硫辛酸注射液、甲钴胺、维生素B1、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液等。(4)清创:对于有坏死组织的患者,予清创、引流等外科方法。(5)支持疗法:抗凝、对症等。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具体如下:(1)内服中药治疗:根据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常用如下:热毒壅盛证方选仙方活命饮加减,湿热蕴结证予四妙勇安汤加减,阳虚寒凝血瘀证予阳和汤加减,气滞血瘀证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气虚血瘀证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气血虚弱证予八珍汤合当归活血汤加减等随证治之。(2)中成药静脉输液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如疏血通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15 d 1个疗程。(3)中药熏洗治疗:常用方药如下:川芎30 g,黄连10 g,木瓜30 g,金银花30 g,桂枝15 g,红花15 g,鸡血藤30 g,伸筋草30 g,姜黄20 g,透骨草30 g。水煎后浴足及下肢,避开肢体溃疡处。(4)局部中药外敷:局部红肿热痛属热毒炽盛者选用解毒膏或金黄散茶调或醋调外敷,肉芽开始生长,予生肌玉红膏外敷;肉芽生长缓慢,经久不愈的选生肌散外敷。(5)穴位按摩或针刺治疗:辨证取穴。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血流动力学指标正常,足背动脉搏动正常为治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溃疡面积缩小,患肢皮肤颜色趋于正常,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可触及足背动脉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2) 踝肱比指数(ABI): ABI正常值为1.0~1.4,下肢轻度供血不足:ABI<0.9;中度缺血:ABI值为0.5~0.7;重度缺血:ABI值<0.5;下肢动脉钙化:ABI值>1.4。(3)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触压觉、足背动脉搏动、痛觉、凉温觉变化。①足背动脉搏动:搏动强视为阴性;②凉温觉:将凉温觉检查器贴在受试点持续2秒,并询问患者温、凉觉,回答正确视为阴性;③痛觉:采用40 g痛觉针头轻轻的压在受试部位,当患者皮肤出现凹陷,操作者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刺痛感,回答有视为阴性;④触压觉:将10 g尼龙丝垂直于患者皮肤,用力压2秒,该力量以患者有感觉、尼龙丝弯曲为阴性[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将114例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患者的研究数据均输入至SPSS 23.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有效处理,治疗有效率、足部症状阴性增长率采用%的形式表示, х2检验;阻ABI值采用()的形式表示,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98%(53/57) 高于对照组的77.19%(4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例(%)]
2.2 2组患者的ABI值比较 治疗前2组的ABI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在治疗后,研究组的AB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ABI值比较 ()
表2 2组患者的ABI值比较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7 0.73±0.05 1.09±0.10对照组 57 0.76±0.13 0.90±0.07 t值 1.626 11.752 P值 0.053 0.000
2.3 2组患者的足部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2组的足部症状阴性增长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足部症状阴性增长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2组患者足部变化情况比较 [例(%)]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所致的下肢病变总称,目前认为跟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代谢紊乱、感染等因素有关。糖尿病足不仅会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且可加重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西医治疗以改善微循环、抗感染、恢复神经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外科清创等治疗为主。糖尿病足属于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单纯采取西医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而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整体观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优势。糖尿病足中医学归属于“脱疽”“消渴”“血痹”等范畴,宋·诸瑞章《卫生宝鉴》提到“……消渴者,足膝发恶疮,致死不救”。现各临床医家对此病机及分型说法不一,个人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消渴日久,气血阴阳俱亏,血脉运行不利,或由气机郁滞化火、热毒、湿热等蕴结,或寒湿凝结,或正气虚衰,外邪侵袭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滞,日久肉腐筋损而至“脱疽”。治疗上,无论中医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均秉行辨证论治原则遣方用药。热毒壅盛予清热解毒,湿热炽盛证予清热除湿,阳虚寒凝血瘀温阳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予行气活血通络,气虚血瘀证予益气活血,气血虚弱证予补气养血活血[3]。中药熏洗及按摩可疏通经络、调理脏腑,现代医学解释是使远端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流灌注,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循环。
根据以上的临床观察及研究表明,虽然糖尿病足西医治疗效果较好,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更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