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敏 周忠琴 隋 华 梁丽娜 陈 静
(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对分课堂”的寓意是把一半课堂分给学生,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授课方式。其教学过程分为课堂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交流三个环节,实施的关键是时间上的间隔,即讲授环节和讨论环节的中间需相距1周左右,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1]。《内经选读》课程以阐述《黄帝内经》的原文为主,由于年代久远,原文显得有些晦涩难懂,学生很难在当堂讲授中就彻底领悟要义,大多需要经过一个自我内化吸收的过程后再次回到课堂进行二次消化。因此,笔者尝试在《内经选读》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然而,“对分课堂”的实施并不顺利,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授课反响平平。笔者经过深刻反思,对原有方案进行了调整优化,后续教学终于逐渐显示出其优势,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旨在分享“对分课堂”在内经选读课程中的应用体会,供同道参考。
笔者以授课教材《内经讲义》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主编:贺娟,苏颖)为参考,针对“原文导读”部分,把教学过程分为内经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交流三个环节。
讲授环节:进入章节学习的第一次课,由教师进行基本框架和重点、难点的讲授,并不穷尽教材所有内容。这种非填鸭式的传授方式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预留了空间。教师授课后布置启发式作业,引导第二环节的内化吸收。
内化环节:在上次课之后一周的时间是学生内化吸收阶段,由学生在课后完成。学生自行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依据个人思维特点研究分析,充分消化讲授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此作为后续交流讨论的基础[2]。
交流环节:在第二次课堂上,学生按照启发式作业的要求分组讨论,互相切磋、互相挑战、互相启发,之后由各小组选派一名发言人,就学习该课程的心得及疑问与全体师生进行充分交流,共解疑惑。时间安排:组内交流15~20 min、全班交流10~15 min、老师总结10 min。
2.1 问题
2.1.1 学时不够 在应用“对分课堂”的过程中,“学时不够”是一个比较突出问题。目前,笔者所承担的《内经选读》课程是50学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需要完成《内经讲义》“上篇-《内经概论》”“下篇-原文导读”“附篇-五运六气”的授课内容。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中,完成授课内容所需的时间已然比较紧张,应用“对分课堂”的授课模式时,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第一次课,由教师进行基本框架和重点、难点的讲授,虽然不穷尽教材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内经条文本身的理解难度偏大,仍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才能保证学生的课上吸收效果,节省的时间实际上并不能够支撑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堂讨论。因此,如果第二次课进行小组讨论、组间讨论、全班分享等交流互动,则学时明显不够。
2.1.2 学生主动性差 选取“下篇-原文导读”中的章节,如“天地合气”“阴阳应象”“天年寿夭”等应用“对分课堂”的授课模式。在第二次课上,学生小组内讨论的气氛并不热烈,虽然每个学生都按照要求完成了启发式作业,但并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随后,由小组各选派一名发言人,向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心得及疑问。大多数发言的同学都缺少表达的热情,只是照本宣科的平铺直叙,没有独立的见解,其他同学也并未认真倾听,只关心自己小组的发言,课堂气氛不甚活跃,台上台下的交流互动不热烈。
2.2 对策
2.2.1 反思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分析如下:(1)学时不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内经条文不熟悉、课堂吸收情况差所导致;(2)学生主动性不高,一方面与预留的自学内容有关,并不是所有章节的条文都适合讨论,若自学内容范围过宽,则缺乏指向性,学生难以把握并展开深入研讨;另一方面,学生多年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对于主动参与表达的学习方式难以立刻适应,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全程引导并给予持续性的启发。
2.2.2 引入“雨课堂”教学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增强交流互动,并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后续课程引入了“雨课堂”教学平台。“雨课堂”是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共同研发的智慧教学工具,与微信、PPT 直接关联[3]。
课前互动:课前,教师利用“雨课堂”智慧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微视频、预习指导等资源并布置预习思考题,学生将预习思考题的答案和预习时遇到问题通过“雨课堂”进行反馈。通过课前互动,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熟悉了条文的基本解释并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教师也提前知晓了学生的思维盲点,获得了第一手的学情资料,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授课,因此,学生们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缩短了授课的时间。
课后互动:课后,学生在完成“对分课堂”设计的启发式作业时遇到困惑可以随时在平台上与老师交流互动,教师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行合理引导。此外,教师借助“雨课堂”发布关于本次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和“形成性评价指标”,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培养“自我监督”“主动反思”的主动学习习惯。同时,教师也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授课进度与方式,进一步提高授课效果。
2.2.3 精心选择合适的章节并设计课后启发式作业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布置的启发式作业。
概念性比较强的章节,不适合预留过多条文自学。以“天地合气”“阴阳五行”这两章为例,由于时代背景和语境的差异,学生很难深刻领悟“气”“阴阳”“五行”这些概念的内涵,即使自行查阅很多文献效果也不理想,而且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引发“知识枯燥、不知所云”的逆反情绪。因此,对于这些条文的学习,应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如讲述《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时,给出不同阶段的宇宙演化的图片,请学生将原文与图片对应,充分想象,感悟原文,进而理解宇宙的形成与演化,培养学生的“象”思维。
相对而言,“百病始生”“病之形态”“治病求本”等这些与临床贴近的章节比较适合使用“对分课堂”的授课模式。其中主旨鲜明、句式一致的内容更加适用,示范效果明显。如学习《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十二官”的条文,教师先以“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为例,进行“三问”示范教学。即:先讲授“肺主治节”的字面含义,回答 “是什么”;再阐述其内在机理,回答“为什么”;最后启发学生从“科研”和“临床”两方面推测“肺主治节”的应用领域(“心脏节律”“月经节律”“肠道节律”的各种疾病能否从肺的角度进行分析调理?),回答“有何用”。然后布置启发式作业,请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按照这个模式对“心者,君主之官”“肝者,将军之官”等其他十一藏进行自主学习,并于第二次课堂进行讨论交流。
选择章节:笔者认为教材第二篇“原文导读”中“五脏之象”“百病始生”“病之形态”等与人体生理、病理关系更加密切的内容比较合适。本文以“病机十九条”为例。
课前准备:教师精选并剪辑关于“病机十九条”的视频资源,视频时间控制在15 min之内。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宋代名医钱乙的一则医案作为预习作业,请学生进行病案分析。
课前互动:教师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发布视频资源、预习作业及学习要求。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提交预习作业,并通过平台进行疑难问题反馈。
第一次课堂活动(教师主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针对其思维盲点进行重点、难点的讲授并布置启发式作业。本节内容,首先阐发学生忽视的两个基本概念:“病机”和“十九条”。然后重点阐发该段条文所揭示的临床诊病思路。最后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条病机为例进行示范教学,用“风”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风”的特点,示范如何理解条文;用所学的临证思路分析“钱乙的医案”,示范如何应用条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学习其余18条“病机”,作为启发式作业,每个小组可认领3条“病机”。作业内容包括“条文的含义理解”及“条文的应用”两项内容,要求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及疑惑。
内化吸收(之后一周):学生通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消化课堂内容的精华,并按照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启发式作业;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可以随时通过雨课堂平台反馈,教师给与及时的引导。
第二次课堂活动(学生主导):学生以启发式作业为依据,分组讨论各自的“病机”条文,互相切磋、答疑,15 min;由各小组选派一名发言人上台分享心得体会,其它小组同学针对发言进一步提问,共解疑惑,15 min;老师做总结和点评,10 min。
课后互动:主要借助“雨课堂”网络平台完成。内容包括:(1)学生发布本节课的个人收获,作为平时表现的依据之一,老师点评并指导;(2)学生完成形成性评价的自我评价,逐渐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见表1);(3)学生对本次课进行“满意度评价”,为教师进一步改善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见表2)。
表1 形成性评价
表2 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表
调整了教学设计后,课时压力明显减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不断提高。第一次课堂活动时,由于学生已经通过预习掌握了基本的字词义并带着独立思考的问题来听讲,理解力和专注力都较前增强,与此同时,由于授课前知晓了学生的学情,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阐述,授课效率提高。第二次课堂活动时,学生准备充分,小组讨论热烈,发言人进行全班分享时,台下同学主动提问次数增多,气氛活跃。经由雨课堂平台进行的课程满意度调查显示,学生对调整后的教学过程满意度提高了约20%,大多数学生认同并欢迎这种“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在《内经选读》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简单机械的复制。学习新型授课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容易获取及消化知识,因此不可削足适履,本末倒置。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本,培养具备高素养、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最终目标。对于《内经选读》这门课,在“对分课堂”的理念下,配合“雨课堂”教学平台并精心设计启发式作业,合理优化各个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自主学习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