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孙宇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內生动力。通过梳理知网上扶志扶智研究文献,对扶志扶智中精神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及人力资本扶贫等相关研究范式进行综述,并阐述扶志扶智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我国进一步脱贫攻坚、决胜小康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扶志扶智;精神贫困;思想贫困;文化贫困;人力资本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5-0024-03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再次强调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随着当前精准扶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逐渐突出,探索研究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对于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果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振兴的前提是摆脱贫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只有解决好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不足这一关键问题,才能使贫困人口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以扶志扶智为名的研究
十九大之后以“扶志扶智”为名的文献逐渐增多,讨论了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联。陈心颖(2017)关注了脱贫动力培育与扶志、扶智的协同;张蓓(2017)提出以扶志、扶智推进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与实践路径;周立(2018)探讨以内生动力(扶志)、自身能力(扶智)和社会环境(扶制)三者的有机结合解决深度贫困;姚金梅(2018)认为,应以扶产业为基础,扶智为核心,扶志为关键,扶技为重点,抓好精准扶贫工作的“牛鼻子”;邓靖(2018)提出,从思想提升、榜样引领、警示教育、技能培训、人才回引等视角协同推进农户的提志、增智工作;李晓红(2018)立足贵州脱贫攻坚实际,从改善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性、尽快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扶贫不扶懒”共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扶志扶智探索。部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全方位解读及挖掘扶志扶智内涵。陈莹(2018)以贫困心理学为视角深化对贫困群体“志”“智”的解读,促进扶贫工作开展;莫光辉、张菁(2018)从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视角,探讨贫困人口扶志扶智路径创新。革命老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块短板,革命老区扶志扶智不可或缺。柳礼泉、周盼盼(2018)认为,“志”“智”并扶是革命老区内生性扶贫的关键举措,激发老区人民自身脱贫的自觉意识,提升老区人民自主扶贫的内在智慧。
二、人力资本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和精神扶贫等相关范式研究
扶志扶智与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精神扶贫、人力资本扶贫等有着许多共同之处,都是相对于物质扶贫而言,关注更多的是思想文化、教育道德、精神心理等非外在物质层面的因素。
1.精神扶贫范式。近些年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强调精神扶贫的重要性、具体内容以及可行路径。万远英(2017)在调研中指出,打赢扶贫攻坚战必须要发挥好精神扶贫的作用,并从扶“志”“智”“稚”“职”“质”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高圆圆、范绍丰(2017)指出,精神贫困是农村贫困人口处于长期贫困的内在根源,缓解和消除精神贫困是促进其远离贫困状态的有效路径,当前我国覆盖西部民族地区的扶贫政策主要以物质性脱贫为主,精神脱贫政策较少。郭清祥、马进(2018)提出,发挥扶志扶智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围绕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贫困地区精神扶贫攻坚治理体系开展。杭承政、胡鞍(2017)从行为科学的视角认为,“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将“精神贫困”限定为贫困人口志向缺乏、信念消极和行为决策非理性的行为表现,对于“精神贫困”的干预就是要采取行为政策使“缺志”转为“有志”,使非理性变为理性。张志胜(2018)基于精神扶贫视角探讨精准扶贫领域贫困农民主体性的缺失与重塑,提出精神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扶心扶志”与“扶知扶智”并举,且“正向发力”,激发贫困农民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以使其自主、自信,提高贫困农民能动性与创造性以使其自立、自强。国内也有学者借鉴精神扶贫的国外理论框架,展开理论研究。尤亮等(2018)尝试构建了渴望、投资与贫困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要破除贫困人口内生的投资不足,对于高渴望群体,需要解除导致其投资不足的外在约束;针对低渴望群体,则应形成渴望激发机制,以解除导致其投资不足的内在约束。
2.文化扶贫范式。当前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传统扶贫过程中文化的力量日渐凸显,但仍存在扶“志”动力不足、扶“智”基础薄弱和扶“制”条件匮乏的困境(董燕,2018)。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对于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水平,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具有重要作用(岑家峰等,2018)。学术界研究文化精准扶贫主要有两个思路:一是从宏观层面探讨文化精准扶贫内涵、存在问题及实现路径。李民(2017)等人认为,应将生态和文化协同纳入精准扶贫体系,两者精准配合、协同发力。张祝平(2018)针对文化扶贫提出了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扶贫、文化扶贫要注重精准实施、注重培养贫困地区群众正确的文化价值等一系列对策措施。侯刚(2018)从坚持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使文化普惠于民;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让文化产业多点开花;坚持文化识别精准与供给精准互动,有效满足文化需求;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发展文化扶贫新动能等四个方面有效实施文化扶贫。马山虎(2018)认为,文化扶贫就是要消除落后的贫困文化,树立正确的精神理念;实现精准文化扶贫,保障文化项目服务满足需求;创新文化扶贫载体,构建文化扶贫良性循环机制。李楠、闫韶华(2018)指出,文化扶贫需以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和理念、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为基础,通过移风易俗,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兴旺,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二是选取文化扶贫某方面或结合某地区实际研究。程华东(2017)等人以某高校对口支援某贫困县实践为例,探究精准扶贫理念下高校教育扶贫机遇与挑战。智惠(2018)基于精准扶贫观念分析,归纳和概括图书馆对文化精准扶贫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图书馆参与文化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和对策。陆和建(2018)等人对我国文化精准扶贫战略下的农家书屋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针对农家书屋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农家书屋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