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鑫 王红
摘 要: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探究屯堡乡村色彩形态数据化营建方法。在综合分析该地区整体风貌、空间肌理及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从文化、生态、特色方面分析传承与延续策略,最终从设计实践层面归纳出适用于本地区村落色彩传承与创新建设的推广模式。
关键词:色彩形态;屯堡传统村落;色彩三属性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5-0021-03
建设“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之一,而村落色彩作为视觉感知的第一要素,不仅是彰显传统村落风貌的核心因子,还是塑造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弘扬地域文化,传承色彩基因,发展色彩形态是传统村落振兴的切实有效途径。贵州安顺是西南一带屯堡最集中的地方,遗留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明代屯堡传统村落,极具研究价值。目前,色彩研究主要分为城市色彩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区与传统民居色彩风貌三个方面,研究多采用量化方法提炼出现状色彩以及相应的推荐色谱,以达到色彩规划及整治的目的;现有的喀斯特屯堡研究主要集中于屯堡建筑与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等方面,无定量分析屯堡色彩的文献。本文对喀斯特屯堡传统村落的色彩三属性(HV/C)进行量化分析,直观反映其总体色彩特征,对进一步探索屯堡传统村落保护性规划设计提供实践指导。
一、屯堡村落风貌概况与色彩特征分析
(一)村落整体色彩分析
1.色相。色相精粹,有明确的村落基调色,建筑主辅色为N7.25—N8.5、5.6GY9/1、5P7.5/1.4,自然环境(森林、农田、水体)的主辅色为8.1GY6.5/5.2、2.5G4.5/3.6,构成了以N、GY、G、P为主要色系的屯堡村落色彩;建筑群与自然环境构成了零度对比与调和对比,色彩协调、富有层次感,如灰白与灰绿、灰与浅绿与深绿是零度对比,红与黄橙色、黄与绿色是调和对比;建筑与自然环境在GY色系相似度达31.7%,融合度较高。
2.明度。主辅色明度统一,辅调色、点缀色明度分布较散。由明度分布可看出,现状建筑主辅色明度值集中在6—9,自然环境集中在4—7,构成了中高明度的屯堡村落色彩;建筑与自然环境明度相差在1—5度之间,形成中短调对比,明度相似度达50%以上,色质含蓄而柔和,整体融合度高。
3.彩度。彩度整体相对融合,在森林和农田出现中高饱和度。由彩度分布可看出,现状建筑主调色彩度值集中在1—1.4,自然环境集中在1—5,构成了中低彩度的屯堡村落色彩;植被绿化与农作物色彩较为鲜亮,并伴随着季相变化,这是彩度离散的主要原因。总体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彩度构成了中弱对比,即两者之间协调性较强。
(二)村落外部空间色彩分析
1.街巷色彩。本寨村落是聚集型村落,内部有1条主街(宽3m),由主街衍生出多级多支巷道(宽1—2m),屯堡起源于军屯,其街巷高宽比D/H<1,给人以接近和冗长的感受。传统街巷是“屋—路—田(屋)”的格局,路面铺设方形或不规则碎拼石,呈现深灰(N6.25)、棕黄色(1.9Y5.5/2),中明度、低彩度的特征。每一条街巷景观序列和视觉角度都能传递丰富的信息[1],隐喻着坚韧的屯堡文化、浓烈的军屯特征和生态气息。
2.广场色彩[2]。以建筑立面的灰白色(N2.5—N8.5)为主,地面的深灰色(7.5GY3/1.4)和棕黄色(1.9Y5.5/2)为辅,以标识物的黄色(1.9Y6.5/7.2)、门户的暗红色(10R2.5/1.8)或植被的绿色(7.5GY4.5/3.6)为点缀。晒粮的坝子上有大块的黄色、米色、红色等,丰富了铺装的非恒定色,加强了具有民俗民风的意向感知。
3.节点色彩。屯堡节点主要有寺庙、碉楼、绿地等。本寨中青龙寺呈现出R色系(2.5YR5.5/3.2、7.5R3.5/6.6)的节点意向,是村落建筑中色彩最醒目的重要节点,碉楼不仅是屯堡人用于存储和防御特有的3—4层空间,更是村落空间纵轴的延续,呈现灰白色(N8.5、6.3RP 9/1)的色彩意向,色彩明度高于居住建筑。
(三)村落建筑空間色彩分析
屯堡民居建筑分为三合院、四合院、L形、多重院落、碉楼与居民一体式及各种衍生类型等平面组合类型,分为石、木、石木、砖混等立面结构类型。本小节以各建筑结构类型来做民居空间色彩分析。
1.石结构建筑。平面为灰白色石片瓦(N8.5、5P7.5/1.4),正立面为深灰色石墙为主、漆黑色木材门窗过渡(N2.75),侧立面以中灰色石墙为主、紫檀色木质门为辅(0.6GY4.5/1、8.1R5.5/1),背立面是鸭卵青色建筑与碉楼相连的石墙(N6.75、7.5GY3/1.4)。总体以N、GY为主色调,以R为辅色调,以BP、Y为点缀色,明度位于2.5—6,彩度集中于1—3.5,总体呈现中明度、低彩度趋势,色彩整体性强。石结构建筑数量占本寨村总建筑数量的百分比为20%,是屯堡地区最具典型性的建筑类型。
2.木结构建筑。平面为银灰白色石片瓦(5PB8.5/1、7.5GY9/1),正立面、背立面是深栗色木材门窗及石墙基座(7.5GY4.5/3.6、8.8Y3/1.2、N2.75),侧立面以石和木砌墙(8.8R5.5/1、N3.75)。色相分布在R、GY、P和N,明度位于3—8,彩度集中于1—3.5,总体呈现中高明度、低彩度的暖色系趋势,除明度集中趋势不够明显外,色彩整体性较强。木结构建筑占比最多,达61%,是屯堡地区最重要的建筑类型。
3.石木结构建筑。平面为银灰白色石片瓦(N8.5、7.5GY9/1),正立面、侧立面墙体均以中灰色石头为主(N6.25、7.5GY3/1.4、3.1G3.5/2.8),辅以白色竹木骨泥壁,门窗洞口以深栗色木材过渡,建材的混合使建筑色彩分布在中、高明度两级,白骨泥壁的工艺丰富了色彩层次与肌理,背立面全为黄褐色木材建造(3.1Y3/1、7.5P9/1、2.5RP3.5/1)。色相集中分布于N、GY和RP,明度位于3—7,彩度集中于1—4,总体呈现暖色系色相、中高明度、低彩度趋势,色彩整体性较强。石木结构建筑占比为15%,是屯堡地区最原始的建筑类型。
4.砖混结构建筑。平面为半石片半水泥(N2.75,4.4R8.5/1),正立面為砖、石、木混合(1.9GY4/1、1.9Y5.5/1.2),侧立面和背立面为砖木结合(3.1Y3/1、1.9GY4/1)。色相集中分布于N、GY和Y,明度位于4—7,彩度集中于1—4,总体呈现暖色系色相、中高明度、低彩度趋势,色彩整体性较强。本寨中砖混结构建筑是民国小洋楼和宏坤别墅细部两处,仅占比4%,这主要是由于喀斯特山地缺乏烧制砖块和瓦片的土壤而导致的。因此,砖混建筑不具备喀斯特传统地域性和代表性。据调查可知,现今新建建筑多用砖混结构,其所表现出的中高明度,高彩度,无自然肌理和质感的人工色彩形态有悖于传统村落的整体色彩风貌。
二、屯堡村落色彩形态的延续与发展
色彩形态包含了多种层次的视觉特征,是物质环境与社会机制的综合性状表达。一方面,它记录着时间流逝过程中村落形态的动态演变,就如同村落发展的“DNA”;另一方面,它强调从自然环境、空间肌理再到建筑形态的尺度与连接性,是一种具体、可操作的物质环境。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域色彩遭受到巨大冲击[3],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新型材料的出现导致人工色比例不断增大,村落色彩的原生态特性减弱;二是人们审美价值的变化与文化意识的欠缺使得传统建筑逐渐废弃,新建建筑形态色彩各异,对生态和村落的“色彩形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些色彩资源不断浪费、色彩个性逐渐丧失的“建设性破坏”,亟待多学科的综合理论研究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本文希望借助色彩的视角,屯堡这一特殊而具体的类型更鲜明地探索地区村落发展特征,塑造地域色彩风貌,延续与传承历史文脉。为实现当代语境下的乡村振兴,基于前述分析提出以下策略。
(一)保护村落绿色基底,延续建筑群与生态景观的嵌套耦合、和谐相融的色彩风貌
“门前绿水尽回澜,古木森森后岭蟠,一案横栏元气聚,水峰挺秀状图观”是黔中屯堡聚落的典型写照,屯堡聚落以田野为基底,人工与自然巧妙结合,建筑藏于山林之中,生产、生活、生态、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座如同大自然中生长出来的石头城堡。建筑群与生态环境在GY色系相似度达31.7%,共同构成了N、GY、G、P的主要色相,两者明度集中在6—9,形成中短调对比,彩度集中在1—3,构成中弱对比,表现为色相集聚于4.4R—8.1GY、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特征,由此体现出建筑群与生态景观的嵌套耦合、和谐相融的色彩风貌。从科学规划、着眼长远的“美丽乡村”建设出发,传统村落色彩形态的延续与发展要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尤其注重保护孕育传统村落的原生绿色基底,把握宏观色彩风貌;传统村落的振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生产空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统村落如果抹掉了山、水、田园的乡土地域色彩,那“乡愁”便无处可寻了。
(二)传承屯堡文化,延续村落横、竖向空间肌理的特色色彩文脉
在传统村落修复与新村修建中,屯堡村落的外部空间应当对其基面、界面与节点的色彩属性、构成方式与比例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渐进更新。基面色彩应延续方形或碎拼石块的肌理,视觉界面色彩延续以建筑的灰白色(N2.5—N8.5)为主,深灰色(7.5GY3/1.4)和棕黄色(1.9Y5.5/2)为辅,以标识物的黄色(1.9Y6.5/7.2)、门户的暗红色(10R2.5/1.8)或植被的绿色(7.5GY4.5/3.6)为点缀的色彩特征。界面构成可局部延续传统建筑竖向肌理,体现历史元素,建筑界面延续碉楼,门楼等体量变化的设计手法,营造粗糙的质感,斑驳的色彩,精美的雕花,深邃的枪眼,空间的明暗,使得每一个景观序列和视觉角度都传递出屯堡原有文化和生态气息。植物配置选用乡土物种,体现出屯堡地域特征,营造空间非恒定色彩,构成建筑空间的背景色,增加色彩变化的层次性。创造优美的天际线与建筑轮廓线,体现喀斯特山地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屯堡传统村落随行就势的生态智慧。除此之外,寺庙是屯堡人信奉汪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希冀的文化寄托,应当延续红色(2.5YR5.5/3.2)的空间意向。碉楼是屯堡防御文化、体现屯堡人民坚韧与豁达精神的载体,是村落纵轴空间的延续,应当延续灰白色、高明度、低彩度(N8.5、6.3RP9/1)的空间意向。屯堡建筑空间中适当划分出绿地空间,使得空间色彩较为活跃、融合。
(三)构建文化性、整体性、原真性的建筑色彩体系
根据现状建筑的色彩三属性,材质、色彩构成方式与比例等对原有建筑进行修复,对新建建筑形态和尺度进行控制。新建筑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交流,构建文化性、整体性、原真性的建筑色彩体系,激活村落发展[4]。
1.色彩的物理属性。延续村落建筑屋顶、外墙、门窗等的主色调以加强其N、GY色系、中明度、低彩度的色彩特征,可在主色调的基础上对其色相、明度彩度的物理属性进行创新,稍微改变色彩明暗、鲜艳程度。
2.材质。延续屯堡村落中重要的特色材料,新建建筑屋顶与传统建筑肌理相似,采用石片堆叠,外墙材质与材料建议采用有纹理感的石材类型为主,以呼应屯堡的石材文化,中等明度的暖灰中带绿色、棕黄色的色彩形态也符合屯堡片区的主色调,通过处理方式、质感变化或不同材料的拼贴来进行变化创新。材料的合理运用可在建筑视觉层面达到场所记忆的延续,延续色彩动态生长过程[5]。
3.色彩的构成性。延续石、木、石木结构的用色比例与施色部位,新建建筑通过色彩的同质异构与异质同构可以对传统界面进行再表达。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结晶,在新村建设中注重民俗民风中的文化自信,选择性在部分墙面、管道设备中加入乡土色彩元素,如金黄色玉米、大红色辣椒、米黄色稻谷等,营造民俗氛围,让乡村有乡土味。
三、结语
传统村落的美是基于各村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民长期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渐形成的,千村千面才是其最应有的风貌。本研究运用色彩语言对传统村落的色彩特征进行分类分析,记录了屯堡这一典型传统村落的色彩基因,梳理了色彩形态,科学地为屯堡传统建筑修复、修葺与修建提供一套数据化方案,也为其他传统落的建设、保护与更新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为色彩形态的延续与传统村落的复兴做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韩君伟.步行街道景观视觉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8.
[2] 鲁荣珠.城市广场界面的色彩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
[3] 高春留,刘科伟,程德强,刘波.特色导向下小城镇色彩规划研究——以陕西省宁陕县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6,(23):1-5.
[4] 刘奕秋.基于文脉延续视角的南京市钟岚里片区城市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7.
[5] 何峰.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适应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