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英亩》水之意象的原型分析

2019-07-08 03:16王静思
北方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原型

王静思

摘要:当代美国新西部文学几乎无一例外地把矛头指向生态环境问题,后现代主义和生态主义手法的应用屡见不鲜。不同于其他笔调鲜明的激进之作,简·斯迈利的作品读来典雅质朴,人物栩栩如生,她以丰富的原型和象征手法,用温婉含蓄的方式指控着高度发达的现代工業文明所产生的生态问题给西部人家带来的苦乐情愁。据此,本文以原型批评为视角,对斯迈利名作《一千英亩》中反复出现的水之意象进行分析。不断变化的水之意象实为人物的情感原型和揭露主题的回归原型,即人类源自自然,也必将终归自然。善待自然、回归淳朴定是今后人类所应达成的共识和必经的生存之路。

关键词:《一千英亩》;简·斯迈利;水之意象;原型

简·斯迈利是美国当代知名的女作家和评论家。由于出身于加利福尼亚州和早年在爱荷华州的求学和生活经历[1],斯迈利一直热衷于以细腻的文笔探究美国中西部家庭成员间的内部矛盾和人物赖以生存的外部自然环境问题,尤其擅长刻画女性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和意识觉醒。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常常把她的作品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相联系。[2]

斯迈利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一千英亩》发表于1991年,先后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奖。小说以《李尔王》的故事脉络为基础,赋予传统角色以当代美国中西部人物的特性,讲述了爱荷华州大农场主库克和他三个女儿因一千英亩的土地产权分配而产生的恩怨情仇。诚然,学院派出身、从小大量阅读古典文学的斯迈利此举无疑是向《李尔王》致敬,然而《一千英亩》绝不仅仅只是模仿改写品,而是另有深意和高度。斯迈利坦言,在爱荷华州时她就忧心于周围生态环境问题[1],所以这样一部思考女性与生态自然的作品自然会被烙上生态女性主义的标签。然而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文中包含丰富的原型意象,发挥着深化主题的作用。如此来看,斯迈利不仅是践行生态女性主义的先锋,也是运用原型意象手法的大师。鉴于从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角度对《一千英亩》的评论业已多见,本文将结合神话原型理论对文中水之意象进行重点分析。

一、水之意象作为情感原型

土地和水是《一千英亩》中反复出现的两大意象。张瑛在《土地·女性·绿色阅读》一文中从生态批评角度对土地即女性身体的物化进行了详细解读[3],然而水之意象在文本中的作用显然不是服务于“物化”这一主题。可以确定的是,区别于库克一家对土地的掌握,水则是不可控的,甚至很多情况下为这一家带来毁灭性的后果。在《一千英亩》中,水的意象更多是作为集体无意识下的情感原型来折射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女主角吉妮以及其他角色的情感变化。

瑞士心理学家和原型批评家卡尔·荣格曾经提出“集体无意识”的概念,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种普遍的、非主体或超主体性的人类心理体系,主要由遗传产生并且由各种原型组成[4],这就解释了人类超乎个人经验的梦境意象所带来的心理暗示。以水为例,人类在漫长的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认识到水之形态如甘霖或清流,是治愈和净化的正面原型;而水之形态如暴雨和污河,则是毁灭和亵渎的负面原型,并将这样的原型认识植根于集体无意识代代传承。所以,当吉妮被丈夫、姐妹、情人和官司的事情弄得心烦意乱时,她急切想做的事就是去游泳,“只有全身浸泡在水中的那种畅快清新的感觉才能使头脑清晰起来”。[5]她灵光一现选择了儿时常去的采石场,记忆中“晴好天里它水色湛蓝,波光粼粼”,“浑然天成,是大地中的海洋”。[5]可是赶到那里才发现“注满采石坑的水竟昏黄不堪”,“水坑边草丛中是半隐半现的垃圾堆”,“污浊的水面上不见一道波纹,四周连一丝微风的气息都没有”。[5]由此可见,不同性质状态的水作为集体无意识原型,根深蒂固于吉妮的脑中,深深左右着她的心情。而得知妻子罗丝出轨后同样在此逃避散心的皮特,见到一滩浑水想必也是心灰意冷,更是有了后来醉酒在此淹死的结局。按照文中铺垫和线索分析,皮特应是自杀,因与岳父和妻子的多年矛盾积郁了不少负面情绪,最终用酒精麻痹了大脑,投降于潜意识里的负面原型,纵身于采石场污潭的黑暗深渊。

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作为原型理论的集大成者,曾着重分析了“水”这一原型的深层内涵。他认为,文学中的“水”属于不成形世界,通常是代表人的性情的意象。[4]《一千英亩》中的角色对于水的态度,都反映出其人物性格。老库克为了改良土地肆意挖排水沟和填洼,破坏了原本生态盎然的沼地,折射出他暴虐、冷酷的性格;小时候的吉妮和罗丝喜欢玩水,是她们曾经天真无邪的性情使然;凯洛琳从小不喜近水,不喜欢农场平静恬淡的生活,也暴露了她冷漠无情的本性。此外细读文本可知,水对于吉妮意义非凡,吉妮的几次重大情感变化都和水有关。儿时清澈的池塘和生态的沼泽是吉妮情感的寄托,清扫卫生的脏水昭示着和杰斯虚伪的婚外情的开始,饮用被化肥污染的地下水给不孕的吉妮带来巨大痛苦,暴风雨之夜则伴随着和父亲情谊的毁灭,而甘霖又让她感到新生、充满希望。由此可见,水之意象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吉妮的集体无意识下的情感原型,水的状态变化也就勾勒出了故事的整个脉络。

二、水之意象作为回归原型

弗莱还指出,神话上水历来属于人世间的下层,人消亡后灵魂又归于下层水的世界,并且自有其循环周期,由降雨——水——江河——大海周而复始。[6]水的这一回归特性也就代表着人的生死起落,是人生历程的原型。降雨是生衍的原型,是一切生命的开始;大海是消亡的原型,“深不可测,令人望而却步”,“纳进我们世界上一切污秽的江河之水”[6],是一切生命的终点。对于水的回归这一原型,斯迈利通过吉妮进行了耐人寻味的描述:

我觉得自己似乎总能看见土壤里的水在循环,能看见水的每一个微滴,水分子紧密相连,聚集在一起;能看见水在蒸发、沸腾、冷却、凝固;能看见它从地表袅袅升起,在清凉的空气中化作雨露,或是缓缓渗入地下,溶解各种养分;能看见它奔流不息,永不停止,或汇入川,或汇入湖……海依然在我们脚下,我们征服了他。[5]

猜你喜欢
原型
武松历史原型卞元亨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掌握英语缩略语,看美剧不用愁
《沙家滨》中的阿庆嫂原型
原型理论分析“门”
《荆棘鸟》主要人物的《圣经》原型解读——基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对生态学科学存在原型结构模型的考察
基于虚拟原型的12-DOF航天模拟器运动仿真
原型理论视阈下的于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