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鹏 宋继华
摘 要:从“一带一路”角度看,国贸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与此同时培养模式有待转型。以佳木斯大学对俄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国贸人才需求,并以佳木斯大学为例提出国贸专业建设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经贸+俄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改革视角。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俄贸易;人才培养;佳木斯大学;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6-0129-02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倡议,与沿线国家在能源开发、经贸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广阔合作前景。传统国贸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国家战略高度上提出了新要求,即培養既懂外语又懂经贸、法律的复合型人才。
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分,佳木斯市是其中关键节点。佳木斯对加大对俄开放,加快建设中俄产业园区,加强对俄企业政策支持,吸引国外企业、省内外优秀企业入驻投资建厂,强化对俄经贸人才需求,推动地方高校改革都有重要作用。
一、对俄贸易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宏观分析。首先,政治角度:中俄政治互信程度高,为教育合作提供良好政治环境。其次,经济角度。2018年是中俄经贸的关键一年,中俄贸易俄突破千亿美元。为进一步提升中俄合作质量,要求两国在各个领域交往更加中符合法律、经贸规则,相互尊重风俗习惯、文化体系。最后,文化角度。中俄联合办学进展有序推进,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2.微观分析。首先,20世纪末普及英语教育,致使俄语基础教育断崖式发展,高校生源中俄语考生占比低,致使大学增加时间成本,俄语毕业生知识构成单一,不能达到复合型人才要求。其次,高校自主设立“专业+俄语”培养方向,没有统一教学办法和部门管理,造成各高校毕业生质量差距较大,不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最后,校企信息不对称,造成俄语人才培养定位偏差。
二、佳木斯大学是对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佳木斯大学是佳木斯市唯一一所高层次大学,具有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推动地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使命,又因佳木斯市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具有与俄罗斯经贸、人文合作的绝对地缘优势,聚集了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因此,佳木斯大学既是培育对俄人才的“桥头堡”又是“专业+俄语”改革的先行军。
1.人才培养优势。一是同江、抚远两大国家级重点口岸,可以为佳木斯大学国贸专业提供实践基地。二是俄罗斯远东重镇哈巴罗夫斯克市、比罗比詹市,经济较为发达,从事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来料加工贸易、过境贸易的公司较多,人才需求较大。三是佳木斯市政府提出开放兴市发展战略,2019年将迎来中俄同江铁路大桥完全竣工,将为两国贸易往来提供便利,同时也为对俄经贸人才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四是国家高度重视黑瞎子岛开发与保护,佳木斯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岛两国”的开发战略,为旅游业提出新方向,同时也提高对俄经贸人才的质量要求。五是佳木斯大学在2013年成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实验班,目前已有五年办学经验,相关专家、学者形成一套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方案,为国贸专业深化改革提供了范本。
2.人才培养劣势。一是佳木斯大学地处黑龙江省东部,就对俄合作而言具有绝对地缘优势,但就与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具有相对劣势。二是佳木斯大学属省属重点本科院校、综合院校,对“专业+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经费不足,且大学财政紧张,对本校发展资金不足。三是佳木斯大学近年来生源中俄语生所占比例不足3%,故在本科阶段开展需开设基础教育,缩短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时间。四是俄远东地区发展缓慢,近五年国贸专业毕业生从事对俄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国贸+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五是佳木斯大学经管类所招批次为本科二批,略低于一批次考生的素质与能力,对俄语学习毅力较差、不善于协调专业与外语在本科学习阶段性安排。六是专业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管理滞后等问题。七是人才反馈信息不及时,致使改革滞后,影响企业用人舒适度。
三、对策和建议
1.改革课程体系。首先,裁剪水课,留住金课,将俄语精读课提升为专业基础课,增加低年级俄语教学学时;增加旅游俄语、法律俄语等选修课,并利用俄语外教和留学生资源开设口语交际课程。其次,重视经济类专业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增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概况,参考科研机构研究成果,开设相关课程。增设中国经济研究、外贸条例等专业选修课,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和跨文化工作能力,取消诸如保险学原理、期货等选修课。最后,优化专业课,在如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核心课程中应侧重俄罗斯时政、结算方式、贸易方式等方面教育,并以全俄语教学完成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商务信函等专业课,在高年级阶段增设俄语口译课,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另外,调整授课学时,保证每一科目课程高质量开设。
2.打造学用结合、中外融合的特色师资团队,跨院系、跨学科搭建培养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俄语”培养模式应由多个教研室联合培养,其中基础俄语由外国语学院优秀教师承担授课,采用小班教学模式,以培养翻译人才为标准,对学生高要求,真正培养深厚俄语基础;专业俄语由经济与管理学院具有留俄背景的教师双语培养,真正做到学科相互渗透;国别概况等课程应由具有研究经历的教师授课,真正传授区域经济研究能力。同时,积极利用黑龙江省高校的对俄办学特色资源,创造机会让教师到俄罗斯进修深造;在公司、企业聘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的工作[1]。此外,要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师团队,将俄罗斯学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3.完善管理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一方面,设置专属领导管理、专门财政支持、专职补导员。以便上下协作,监督教学改革和专款专用;促进信息交流便利化,及时反馈学生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积极督促学生学习、养成养好的生活方式,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俄语能力,将俄语专业四级设置为毕业门槛;增强学生第二外语学习素养,将英语四六级设置为评奖评优重要参考;提高学生学术意识,将发表论文、参加学术活动、从事科研经历作为第二课堂重要参考。
4.利用社會资源办学。首先,落实市校合作战略框架,更好发挥地方院校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与佳木斯市政府沟通,设立政府奖学金,强化人才自我完善发展积极性;协商落实财政支持政策,推动专业建设和改革。其次,推广企业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合作双赢。一方面,联合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岗位,提升人才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通关企业订单式培养,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应用率,增加就业率。再次,积极与省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中东欧研究所建立联系,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拓宽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学术素养,为日后工作、科研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参考黑龙江大学“专业+俄语”培养模式,争取学科支持,不应以资金不足为由闭门造车;积极联合齐齐哈尔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黑河学院,打造对俄经贸人才四校联盟,统一培养机制、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构建竞合关系,互利共赢。
5.积极搭建实习平台。首先,佳木斯市拥有两个国家级口岸—同江口岸和抚远口岸,二者是重要的实践基地和校外授课基地,如信用证开立、保险申报、检验检疫流程等国贸实践环节可以结合口岸具体实际开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其次,随着黑瞎子岛生态开发,佳木斯市“一岛两国”旅游产业战略实施,将提供俄语应用平台,合理利用旅行社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俄语实践能力。最后,积极建设专业性实习基地,分散学生到专门外贸企业,并做好课程与实习衔接。校方应每年都安排几次企业的宣讲活动,邀请实习基地企业家进课堂与学生零距离互动,使本专业学生在实习之前对实习基地的企业就已经有所了解[2]。
6.与俄高校合作办学。一方面,佳木斯大学已成功开办五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实验班,与俄方高校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比罗比詹市阿列克谢姆国立大学和哈巴罗夫斯克市太平洋国立大学、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远东联邦大学具有合作历史,应保持办学特色;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财政困难,培养经费不足,提供以下建议作为参考:要求学生参与俄语二学位教育,真正做到复合型人才培养,毕业时发放两个学位,学校可将资金用于特色办学;将赴俄实习半年分散在每个春季学期的第19—22周,即佳木斯大学夏季学期,以减少经费支出;采用交换培养模式,选取优秀学生赴俄短期交流、留学,减少学校支出。
参考文献:
[1] 张春萍.黑龙江省复合型对俄经贸人才培养探析[J].北方经贸,2013,(6):16-17.
[2] 刘徐益.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国贸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路径研究——以洛阳师范学院国贸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2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