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柱
“匠人”原指师傅带徒弟,徒弟原封不动地、重复地学习磨炼一门技艺,从而继承并传承这门手艺,所谓“拜师学艺”,徒弟就地求师,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师傅也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最后还得留一手。甚至有的师傅自己坐井观天,还让徒弟高山仰止,最后充其量也只是成为在某些方面技艺高超的手艺人,各行各业中都有。这些习性也成为了他们只所以成为“匠人”的宿命。近年来提倡的“匠人精神”,我想,这也是新时代对匠人自身职业操守的要求和尊重。匠人只停留在炫技上,即使做的再好,永远只是个耍手艺的“匠人”。
“艺术家”是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且具有一定成就,能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永不重复自己的艺术从业者。首先艺术家一定是好的具有“匠人精神”的匠人,因为艺术家必须具有专门的艺术技能,熟练掌握某一具体艺术种类的艺术语言和专业技巧,且在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不知疲倦的基础上,不断追求、不断创新、不断创造、不断放弃那些墨守成规的东西,不断往更高层次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匠人不一定能成为艺术家,也不一定成不了艺术家,这就看你自身的修为、追求和造化了。匠人往往缺乏创新意识,只知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因循守旧,作品往往侧重外在的形式和“实用”的价值。艺术家追求创新,追求将自己的“三观”和情感融入到创作中,风格鲜明独特,作品重在精神内涵和美的享受的“无用”价值。当然,不是所有的匠人追求“匠人精神”而成为“艺术家”,但是能否保持一颗创新的心,在你从事的领域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最起码也会成为具有“艺术家精神”的“匠人”。
作为传统手工刻铜艺术的“非遗传承人”,我原来认为“匠人”与“艺术家”之间的差异很大,通过近三十年诗、书、画、刻的切身体验告诉我,匠人与艺术家之间就隔了一层纸,匠人与艺术家的差距就在于思想观念。艺术家有信仰,有追求,有创新,而从事传统手艺的匠人一味模仿与复制。还让我明白了手艺与艺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重视手做,后者侧重思想。比如我刻的《向日葵》铜墨盒,画面只两个向日葵,如只题个“向日葵”,那岂不成了看图识字,我题了一首我为此创作的诗:“经风经雨沐沧桑,有花有实散芳香。笑脸向人当俯首,为逐光明倾太阳。”把向日葵拟人化了。成为一个艺术家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有艺术思想,文化积淀,生活感悟等诸多方面的荟聚。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不仅仅是非遗传承人,“艺术家”是我终生的追求。我要将师傅带徒弟的小传承,转为以历代传统和当代标杆为师的大传承,前者是人与人之间的口传心授,后者是传统经典作品和当今优秀作品的直接传承。我在教授我的学生时,即要求他们“删繁就简三秋树”,爱一门,专一门,又引导他们“领异标新二月花”,一专多精,不拘泥于一家一派。比如学生宏树在内画、篆刻、诗词上的发展,高英洲专攻铜印纽雕刻,殷达对刻铜印的专注,周源对碑版砚铭的探索等等。传承是一辈子的事,而创新也是一辈子的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我坚信无论是作为匠人还是艺术家,一定要有思想追求,但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不知是哪位艺术家说过:“传承是一种美德,反叛是我的责任”,这里的“传承”并不在于传统的形式和风格,而在于前人的创造精神;这里的“反叛”也并不是不要传统或不尊重传统,它只是“不重复”传统而已。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匠人”与“艺术家”。